最近在微信讀書閑逛,随手打開社交廣場,剛好看到一個小夥子在半夜抒情。
這一天剛好是他從開始用微信讀書到現在的第 2023 天,小夥憋了一肚子話想說。
他把自己使用微信讀書的過程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高二到高三,一開始用是因爲語文老師推薦,在上面看了不少名著(外加一部分《鬥羅大陸》這樣的 " 閑書 ");
第二個階段是高三到大二,到了确定自己将來發展方向的時候,他又在上面系統看了很多金融、心理學方面的書;
第三個階段就是大二到現在,看書以解決問題爲主,類型也更雜了,一目十行是常有的事。
小夥今年剛工作第一年,不知道代表了多少微信讀書用戶。
本來以爲像微信讀書這樣工具屬性更強的 App,社交功能會很雞肋,結果這條帖子發了沒幾天,點贊量就超過了 2400 個,評論也有 200 多條。
放到微博也是能上熱搜的水平。
另外還幫 160 多個書友找到了心儀的好書(有專門的把帖子裏提到的書加入 " 書架 " 的功能)。
點開他的主頁,用微信讀書 2023 天,積累了 2000 多小時的閱讀總時長;
再看看自己,注冊 2995 天,閱讀總時長 8 小時 …
雖然說在哪裏看書,終歸是個人習慣問題,但當如此赤裸的對比擺在面前,不能不說還是感到了些許震撼。
這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又去小紅書搜了一下,發現在微信讀書累計閱讀時長超過 1000、2000 小時的大有人在。
接着又聯想到平日裏,朋友圈裏總能看到有人時不時會分享幾張微信讀書的筆記截圖之類。
其實說實在的,微信讀書在很多人眼裏存在感最強的時候,大概還是在它剛上線那會兒——
因爲好多書免費,大家都來薅羊毛,類似的 " 互聯網思維 " 的産物在當時可是一抓一大把,那個時候可能還沒人能想到微信讀書最後能撐多久,好多人也是進來體驗了幾天就放在一邊了。
意外就意外在,它竟然一直撐到了現在,還依然有這麽多人用。
這就更讓人好奇了。
研究了一番發現,微信讀書,這個表面看起來不争不搶、一直以來也沒啥野心的 App, 可能被很多人低估了,它的 " 好用 " 程度可能要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先不說别的,一個閱讀類 App 的基本修養,應該是能讓用戶做到堅持閱讀這件事吧?
微信讀書可以說想盡了各種辦法來讓你 " 愛上 " 閱讀。
這就不得不先講講微信讀書的付費體系。
咱們以餘華的《河邊的錯誤》爲例,目前有三種方法可以讀到這本書:
第一種是用書币單本購買,這個需要用戶先充值,一塊錢一書币。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購買後能永久閱讀,缺點則是貴,買《河邊的錯誤》要 49.8 書币,和紙書一樣的定價,查了下在當當網打折以後才賣 32.8 元,沒事人一般應該不會考慮這個選項。
第二種是直接充微信讀書的付費會員卡,按月、按季和按年買都行,這和視頻網站的 VIP 一個邏輯,買完以後平台上的所有出版書就都能看了。
最後一種則是用體驗卡兌換付費會員卡。
具體說就是 10 天體驗卡 +1 塊錢可以兌換 5 天的會員卡,60 天的體驗卡 +6 塊可以兌換一個月的會員卡,以此類推,最多隻花 73 塊就能兌換一年的會員卡。
聽着可能還是有點迷糊,你就把它簡單理解成,用體驗卡能讓會員卡打折就行了。
對于衆多羊毛黨來說,攢體驗卡的過程就是克服自己偷懶的過程——
一本書,一周周期内,讀 1 分鍾能領 1 天體驗卡,讀 1 小時、3 小時、5 小時、2 天和 4 天都能各領 1 天體驗卡,滿 7 天還能再領兩天體驗卡,過期則清零;
21 天的周期内,跟朋友組成 3 人小隊積累閱讀時長還能領最多 7 天體驗卡,附帶還能相互監督 …
總之就是,1 塊錢讀完一本書不是夢!
雖然說這種做法有利用人性弱點的嫌疑,但比起視頻網站看視頻得金币、某寶打鬥地主給鑽石的操作,微信讀書攢體驗卡的玩法用戶可太能接受了。
當然微信讀書激勵用戶閱讀的辦法還不止這個。
自己一個人看書很無聊?那就整一個讀書排行榜,好友誰今天看了多長時間書一目了然,跟别人比進度那可就有意思了;
看書堅持不下去?那就給你多定幾個目标,完成一個獎勵一枚 " 勳章 "。
讀書這件事瞬間就有了看得見的奔頭。
從前業餘時間還葛優躺在沙發裏追劇、看綜藝、刷朋友圈和短視頻的迷茫青年,轉頭就成了坐下來最先想到就是看書的精神小夥。
不過呢,光是給讀者激勵還不夠——運營做得好,服務跟不上也是白搭,一個産品到底是不是能持續吸引用戶,大家用了才知道。
其實微信讀書用戶體驗做得好,之前很多人是知道的。
估計不少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把微信讀書當成圖書版的豆瓣在用了,你甚至不用專門标記,它就自動把你在讀和讀過的書按照閱讀進度、推薦值和類型等等做了分類,相當細緻。
用戶也可以像在豆瓣那樣創建自己的書單,标記還未上架的書籍(類似地如果書籍上架也會推送通知)。
當然微信讀書有一點是豆瓣不能比的——能在上面直接閱讀。
這就又牽扯到更多細節體驗了。
微信讀書的筆記功能大概能排進用戶最喜歡的功能 Top 3,也就是用戶可以随時把書中一段話勾劃出來記錄自己的想法。
大家對這個功能的喜愛程度也許可以反映在,要是在網上搜索微信讀書,搜索結果除了是怎麽在微信讀書薅羊毛的攻略,大概率還有教你怎麽導出微信讀書上的個人筆記。
不過除了自己寫,喜歡看别人筆記的用戶可能也不在少數。
一個是感興趣别人的故事和想法,一個是喜歡看有用的 " 注釋 ",比如在《三體》裏提到 " 像吉普賽人的帳篷 " 的部分就有讀者做了解釋。
這就像另一個意義上的彈幕,屬于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
說到注釋,微信讀書對大部分書籍原本的注釋也都做了更适合電子書閱讀的調整,點某個詞後面的 " 注 " 就能直接跳出來注釋,考慮得已經非常細節。
可能就是因爲微信讀書用戶體驗做得不錯,以至于微信公衆号都開始跟它學産品設計了。
今年 7 月微信更新的 8.0.40 版本裏,三個當時看着不起眼但後來被很多人用的功能——公衆号文章内容朗讀、文章下劃線和文章書名直接跳轉搜索,師傅可都是微信讀書。
總之微信讀書有很多有趣的功能設計都體現在細節裏,也歡迎朋友們留言讨論。
話說回來,以上講的所有微信讀書的功能,說起來好像别人也都不難模仿;如果說這些功能都還比較常規,那麽下面即将講到的功能,多少就有點逆天了。
微信讀書在去年初推出過一個叫 " 替身書架 " 的功能。
聽名字就知道,用來做障眼法用的。
當時這個功能就引起過一陣讨論,誇的人居多,差點沒被網友玩壞了。
替身書架的推出,已經能看出微信讀書在回應用戶一直以來對于 " 過度社交 " 這件事的困擾,就像從最早曾有人表達不理解 " 微信讀書爲什麽要把我的好友都設置成默認關注 "。
畢竟這是個 i 人和 e 人共存的世界不是。
不曾想微信讀書今年索性加大了火候,又出了一個 " 僅陌生人可見 " 的功能,用戶可以選擇隻把自己的筆記、動态向陌生人展示。
再也不用擔心摸魚的時候和老闆在網上相遇了 …
不能不說微信讀書對人性理解還是十分透徹的,要這麽一說,例子可就舉不完了。
大家也許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前一秒還在讀一篇公衆号文章,後一秒就突然被一個微信消息打斷。
總不能關掉消息提示,萬一錯過了啥重要信息,可是一轉眼回來,文章讀到了哪兒又原地失憶。
想來想去不知道怎麽解決的問題,微信讀書又幫咱搞定了,它有一個同步微信公衆号收藏和浮窗中文章的功能,同步後就能直接在書架看到。
對路的還有另外兩個真就是從最實用的角度開發的功能。
一個是連接紙書的功能,如果你想把之前讀過的紙質書上的筆記和标記同步到線上,隻需要用攝像頭拍下紙質書需要同步的部分,電子書就能定位到相關位置進行同步。
雖然微信讀書也支持從文檔、電腦、iCloud 和微信等渠道導入書籍,但連接紙書明顯更讓人驚喜,這等于說線上線下的界限再一次模糊了 …
微信讀書不僅在 " 收編 " 紙質書,還在 " 收編 " 它曾經的競争對手。
今年 6 月底,Kindle 正式徹底退出中國,就在所有人都以爲自己手裏的 Kindle 真的要 " 蓋泡面 " 了的時候,微信讀書又出手了。
其實微信讀書 2019 年底就推出了墨水屏版,隻是這兩年愈發重視起了墨水屏版的用戶體驗(前兆大概是去年 6 月亞馬遜宣布會在一年後停止 Kindle 在中國的全部服務)。
現在微信讀書墨水屏版的官方宣傳頁,列出的支持設備第一個就是 Kindle。
因爲微信讀書,很多用戶又把塵封已久的 Kindle 拿了出來。
講了這麽多隻有一個感受,微信讀書的産品經理是真的懂讀者的心理的。
雖然一些人好像更喜歡讨論微信讀書的另一面——它的商業化怎麽辦,不免費了還能留住用戶嗎,作家到底能不能分到錢,平台書籍内容有删減的傳言到底有沒有實據 ……
這些是微信讀書要面對的重要問題,但好像又不是那麽關鍵。
此時腦海裏隻出現了一個問題:用戶體驗足夠好的微信讀書,将來會不會完全取代紙質書呢,我們是否将在虛拟世界裏維持閱讀?
這興許已經是一些人的日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