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9 月 27 日,鴻博股份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終止 2023 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的議案》。這一舉動讓市場意外,因爲此前股東大會已投票通過了這份股權激勵計劃,且董事會已經确定将 8 月 28 日作爲股票的授予日。按照原計劃,此次股票授予的激勵對象共計 11 人,其中包括副總經理周韡韡,拟授予 100 萬股,授予價格 18.92 元。
由于全資子公司英博數科和 AI 龍頭英偉達的合作項目,鴻博股份成爲今年的大牛股,年内最大漲幅超過 700%。擔任英博數科總經理的周韡韡,承擔了全面負責英博數科的籌建、技術研發、團隊建設、業務開拓等工作,且 " 經合作方讨論,被指定爲溝通負責人,負責與英偉達方跨部門協調溝通、争取産品及技術資源調度支持、統一多方對外宣傳策略及規則 ",她也由此成爲鴻博股份的重點激勵對象。在 2022 年第二期股票激勵計劃中,周韡韡獲授 85 萬股,授予價格 3.68 元,目前這部分股份賬面浮盈超過 2800 萬元。
從 2022 年開始,鴻博股份累計推出了三期股票激勵計劃,但在各期激勵存在利益重疊的情況下,激勵的實際效果很難量化。第一期激勵,以 2022 年 5 月 5 日爲首次授予日,公司向 21 名激勵對象授予 415 萬股股票,授予價 3.27 元,這部分股份分兩期解鎖,解鎖條件分别爲:2022 和 2023 年的營收較 2020 年的增速分别不低于 15%、20%。筆者留意到,2020 年是鴻博股份 2012 年以來營收的最低點,2022 年,鴻博股份營收雖然反彈,但歸母淨利潤卻虧損了 7506 萬元,2020 年則是盈利 2546 萬元。利潤大額虧損,公司管理層卻拿股票激勵,股東們這是虧上加虧。
在上述股份激勵仍在執行期時,第二期激勵接踵而至,即對周韡韡單個人的激勵,自 2022 年 12 月開始。周韡韡面臨的考核要求分成兩部分,在上市公司層面,2023 年營業收入不低于 5.69 億元,2024 年營業收入不低于 5.97 億元;英博數科 2023 年營業收入不低于 7531.72 萬元,2024 年不低于 27258.24 萬元。在第一份激勵計劃中,第二期解鎖條件即爲 2023 年營收不得低于 5.69 億元,既然公司已經爲這個指标付出了第一期股權激勵,爲何還要向周韡韡第二次付出成本?如果說增加條件是限制了她的行權難度,而英博數科在 2023 年确實創造出了 7531.72 萬元的營收增量,那第一期的激勵對象完全可以 " 搭便車 ",在剔除英博數科營收後沒達标的情況下,仍能拿到股權激勵,這難以達成激勵的效果。
這種激勵指标上的混淆,在第三期激勵上仍在延續。第三期激勵也分上市公司和英博數科兩個層面,即 2024 年上市公司營收不低于 5.97 億元,2025 年不低于 6.51 億元,英博數科同期營收分别不低于 2.73 億元和 3.27 億元。和上述情況類似,周韡韡在第二期激勵中已有 2024 年的考核指标,爲何第三期還要對這一指标再次激勵?第三期激勵雖然加上了 2025 年考核,但營收增量隻有 5400 萬元,上市公司是否值得爲此單獨再出一份股權激勵?此外,2024 年,上市公司層面的考核,要求營收同比增長至少 2841 萬元,但要求英博數科至少增長 1.97 億元,即英博數科完成考核就等于上市公司層面的考核完成,那後者也就沒有了實際意義。
鴻博股份的股價因英博數科而起落,與之相關的信息就是對股價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但上市公司火速終止激勵,僅粗略表述爲 " 受宏觀環境變化、全球發展不确定性增多等多重因素影響 ",無論是宏觀環境,還是全球發展不确定性,應不涉及商業機密,鴻博股份的激勵計劃不應當有秘密,相關信披應當更完備、更詳細,以方便投資者作出理性的決策。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