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麽介紹這部片呢?
今年七夕檔最大 " 輸家 " ——
票房:首映當天票房約 1680 萬,随後一路走低,最終成爲該檔期墊底選手。
大衆口碑,疑似 " 詐騙營銷 ",一些片段還遭觀衆吐槽。
當然,不可否定,它和《地球最後的夜晚》一樣,走了營銷的險棋,招緻罵聲,這顆苦果得自己吞。
但如果因此錯過它,那實在太可惜。
但我仍然感激,在這樣一個爆款頻出的暑期檔,能有一部冷冽的它:周冬雨、劉昊然、屈楚蕭出演,号稱延吉版 " 戲夢巴黎 " 的《燃冬》。
我也不太想用票房這種字眼來形容它了,畢竟跟暑期檔的任何一部在映的新片比,它都比不過。
(蕭條得從我買票隻能選 10 點或者中午 12 點 or 晚上 22 點這種偏門時間就能看出)
肉叔對這部片的觀感,怎麽說呢,它太小了。
故事,隻切取了三個年輕人的相識,最多不超過五天。
主題,是三個年輕人如何互相扶持,試圖走出人生的泥沼。
全片的呈現,沒有故事,隻有情節;沒有關系,隻有狀态。
至于預告片裏那句 " 他愛她,她愛他,誰愛誰 ",看過片你就會知道,在電影裏實在沒什麽好糾結的。
隻要你不抱着愛情的期待去走進它,那你會收獲一段情感共振。
個人覺得,陳哲藝作爲被李安欽點有前途的青年導演(《爸媽不回家》勇奪金馬獎那一年),業務能力還是能打。
《燃冬》僅僅是他疫情期間在上海接受 14 天隔離,在酒店裏寫出兩頁紙故事大綱就開拍的小品,97 分鍾的片長或許能間接證明導演的創作态度——是漫長征途裏的小憩。
無論從故事的邏輯性、視聽語言的驚喜程度甚至演員的表演狀态,都不能說是拉滿弓弦使勁幹。
說得不客氣一些,不算好,但肯定不算爛片。
肉叔分會比現在豆瓣的高一些,接近 7 分。
如果你看了,那接下來歡迎一起跟随這 8 個細節裏,回味電影。
如果你還沒有看,也沒關系,繼續往下,有劇透的關鍵情節肉會叫停。
01
冰
電影開場,就是一群當地人在 " 采冰 "。
鑿、挖、修;一塊塊修好的大冰通過水面傳送到對岸,最終送到運輸車上。
既交代了延邊的冬有多冷,也爲全片三個主角奠定了心理地貌。
" 闖入者 " 浩豐(劉昊然 飾),從河南考出來。年輕有爲。上學是學霸,上班是精英。" 别人家的孩子 " 幹金融,工作後留在上海,有經濟實力購買價格不菲的奢侈手表,來延吉參加朋友婚禮。
浩豐有個癖好,嚼冰塊。
這個動作,劉昊然自己解釋,是在無意識地傷害自己。
從心理治療中心的電話,到夜店裏突然大哭,肉叔猜他很大概率是抑郁症患者。
娜娜(周冬雨 飾),河北人,從小學習花滑,有天賦,拿獎不少,備戰奧運會,卻不幸受傷,離家出走在延吉做當地導遊。
韓蕭(屈楚蕭 飾),四川人,很小辍學,從四川流浪到東北,在小姨餐廳裏當廚子。
他們上長白山前,有一幕目前極具争議的 " 口傳冰塊 "。
有人理解爲性暗示,但我更偏向,這标志着三人關系的全新進展。
默契和信任不再局限在娜 & 蕭,娜 & 豐。
在經過浩豐的求助後,三人的關系打通了。(包括後面三人同喝一杯水)
他們彼此照見了各自心裏的老寒冰——
浩豐不自由,體面和優秀沒法給他幸福和快樂。
娜娜夢想夭折,她腳上有郝然可見的傷疤,斷送了自己冰面起舞的天分和才華。
韓蕭被人瞧不起的自卑,小孩說他沒讀多少書,在書店娜娜拿着《新華字典》也嘲笑 " 你識字嗎 "?
p.s. 以下内容涉及劇透,謹慎下拉
02
刀疤
如導演所說,這部片的主角,是三個被夢想打敗的人。
三人行裏的紐帶娜娜,萬裏挑一,滑冰極有天分,卻因受傷退役。
如此挫敗,她不知道要如何面對。所以隻能逃。
那條大概率是被冰刀劃出來的,如蜈蚣一樣猙獰的疤,是娜娜夢想的殘片,不敢示人。
曝光于人前,立刻開啓防備模式。
浩豐第一次在娜娜家過夜時,她鼓起勇氣主動,慌張中被觸到疤,立刻彈起,疤中斷了她的主動。
這道疤不隻醜陋地趴在腳上,還牢牢刻在她心裏。
這道疤是怎麽消掉的,最後說。
03
手表
就如滑冰鞋之于娜娜(以刀疤的形式),摩托之于韓蕭,手表也是浩豐的 " 信物 "。
這塊表,最能體現浩豐上海金融男身份:百達翡麗,手表裏的勞斯萊斯,妥妥表王。
(肉叔去查了一下,應該不會少于 10w,有懂行的歡迎指正)
是他努力從家鄉走出到大城市,小有成就的體面象征。
從他對這塊表的變化,我們大概能看到浩豐逐漸打開的過程。
因爲它,他婚禮的同學、朋友隻注意到他有錢,卻沒人注意到他不開心。
也因爲這塊表,初見時娜娜她對客氣、周到,尤勝普通客人。介紹給大蕭時,也不忘借表拍個小馬屁 " 這表我們下下輩子也買不起 "。
所以他無時無刻不戴着表,哪怕是在與娜娜發生關系的第一個夜晚。
而在三人蹦完迪,深夜逛完動物園,決定同去長白山後,那塊表停了。
浴室告别,他不在乎表被淋,走前摘下,留在了娜娜的洗手池上,表面上還有水漬。
意味着導演善念的祝福:浩豐卸下體面的僞裝,面對真實自我,走出了第一步。
04
墜
《燃冬》裏有兩個下墜的第一視角鏡頭,都是屬于浩豐的。
婚禮上的浩豐心不在焉,接到心理咨詢中心的電話,不勝心煩,就走出大廳,在外牆樓梯,用腳尖把積雪往下面踢,視線随着雪花一路下墜。
——很顯然他已經動了跳樓的念頭。
忽略這矯情的文字
另一次,在長白山,他單獨行走,面對右手邊的深淵,浩豐仿佛又受到誘惑,越看越沉溺,沉溺要忍不住閉眼、前傾……
浩豐老鄉時劍波的《下墜》,幾句歌詞尤其适合浩豐的心境。
把愛當成我的絕對
這一個冬天才如此頹廢
無邊無際的傷悲
站在雲端飄搖欲墜
下墜
仿佛可以減少我的心碎
這時候的浩豐是危險的,他應該病得挺嚴重了。
但兩次危險,都被一個人無意識地化解了,娜娜。
第一次,娜娜接的團回酒店了,她從旅遊大巴下來,也帶來了一點生活的轉機。
于是他沒跟同學去滑雪,而是跟了她的團。
第二次,韓蕭大喊 " 娜娜 ",回聲将他驚醒。
他内心深處有了人間的羁絆,牽引他朝着生靠近了幾步。
其實三人相處後,浩豐想要 " 自殺 " 的自主意識是越來越弱的。
不知道你們記不記得,出發去長白山前,浩豐回酒店補覺,當他一個人走進酒店時,應該是感覺到恐懼與危險,向送他到門口的大蕭發出求救信号:我不想一個人。
他撈了自己一把。
05
冰迷宮
那段三人在冰迷宮裏互相尋找,卻總是錯過的戲,在肉叔我看來,既是夢,也是現實。
以各自視角,他們怎麽也沒法看到對方。
鏡頭拉遠,出口(相遇)卻近在咫尺。
這也說明他們自困在卑微,不足爲外人道的情緒裏。
06
搶劫犯
片中有一條副線,關于一個搶劫超市的通緝犯。
始于餐館裏的電視新聞,中途以重金懸賞 + 通緝令的小海報,出現在便利店、收費站等各種他們經過的場所,最後在鐵軌上被抓。
不知道你們,肉叔在看的時候,就覺得大盜跟屈楚蕭長得有點像。
尤其大蕭還對着通緝令發出了一個感慨:20 萬,我什麽時候能值那麽多錢(類似意思)?
顯然代入的是大盜。
肉叔有個大膽的猜想:大盜,其實是韓蕭生活閱曆的某種映射。
在書店,偷書比賽就是他發起的。
大盜和大蕭倆人還在餐館見過一次,對視,非常平靜。(當然也有酒醉的原因)
可以想見,韓蕭沒讀書,從四川到延吉找小姨媽這一路,吃了不少苦,也遭遇了很多。
有這一層,他對浩豐、娜娜談論生死時的不屑 " 你們是真喝多了 ",才不至于隻是中二之語。
韓蕭身上,比二人多了一些未被磨掉的人性本能,可以是性,更是生命力。
(也難怪上映後有人說,沒脫過的屈楚蕭最有性張力)
如此,片名的答案有了。
拿什麽 " 燃冬 "?
江湖浪子韓蕭可能是最大的燃料,是穿透寒氣的一道陽光。
07
長白山
《燃冬》把長白山拍出了一種冷冽的浪漫感。
三人最終沒能攀上的天池,在冰雪裏聖潔無比。
有趣的是,長白山天池其實是個火山口,經過漫長的年代才積水成湖。
莫名和片名 " 燃冬 " 有異曲同工之妙。
肉叔尤其喜歡,浩豐在書店看到長白山時,鏡頭深入畫中,劃過工筆線條下的山脈、岩石,背景是滴咚滴咚空靈的水聲。
長白山,在電影裏出現了三次。
浩豐在婚禮上注意到一幅畫,彩燈的迷幻光暈投射在畫中,那畫中的場景,就是長白山天池;
書店裏,浩豐看一本講述長白山熊女傳說的連環畫。
以及最後一次,以實景展現在觀衆面前。(這段很美)
也是在長白山上,娜娜心裏的那道疤消失了,因爲——
08
熊(女)
電影裏最魔幻,但也最讓人莫名想淚目的一幕,出現在長白山之行的尾聲。
一隻灰棕色的熊,從深山走來。
它朝三人低吼,卻在娜娜主動走近後,聞了聞她,轉而回到深山。
隻留已經哭成淚人的娜娜。
這隻熊,可能對照的是來路浩豐講的熊女的故事。
一隻熊,渴望成人,在神的指引下,它隻吃艾草和大蒜,在長白山的山洞裏忍受黑暗,第 21 天,它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女子。
因爲好奇,肉叔回來又查了查下文。
在朝鮮族的傳說裏,化爲女子的熊女,和太陽神之子桓雄成爲夫妻,産下古朝鮮的始祖,說是古朝鮮之母。
肉叔覺得,娜娜他們遇到的那頭熊,更像是 " 長白山之母 ",或者說,更中性一點,自然之靈。
那道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傷口,被它捕捉到了。
它仔細嗅了娜娜的右腳。
讓觀衆和主角吃驚的一刻出現:一場血腥的撕咬沒有發生,它注視着傷口,又看看娜娜,以一種靜默的包容,緩緩治愈了她。
我認爲它是人與動物很特别的一種心靈互動。這隻熊嗅得到她的傷口,也嗅得到她的傷感,她的創傷。熊是懂她的,天地是接納她的。
澎湃新聞:《燃冬》導演陳哲藝:老靈魂的松弛與自由 |作者:陳晨、耿乃丁
娜娜命運的齒輪悄然啓動。
她告别浩豐,主動聯系家人,終于打開了裝滿過去的箱子,拿出了那雙冰鞋。
長白山的這一段魔幻經曆是否真的發生過?
三人是真的走出寒冬,還是陷于自己的困境?
長白山是一次自救,還是一次說好的自戕?
每一種通道都不是堵死的,都可以用信息模糊的台詞和畫面進行佐證。
《燃冬》是一出具有多義性的文藝小品,故事也隻講了一小段。
每一種答案都有可能。
這也是肉叔覺得它難得的地方。
對于票房和宣發,甚至劇本的完成度,《燃冬》未必盡善盡美,但它絕不是那種沒有表達和野心的爛片。
它可能是最近少有的讓我在大銀幕和角色情緒有微妙共振的電影。
感受在流動,電影和我的距離,也變得越來越近。
我珍惜這種流動。
還沒看爽?來瞅瞅這幾篇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