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不像劇本殺?是不是好電影!
文|劉南豆
編輯|隋意
《滿江紅》票房剛到 45.1 億,來到了内地影史第七的位置,距離第六的《唐人街探案 3》僅剩 1300 萬左右的差距,還有上升空間。在《滿江紅》的映後見面會上,張藝謀導演曾坦承,《滿江紅》加入了當下時髦的劇本殺風格。
一股屬于 " 劇本殺電影 " 的風潮正在業内悄然湧動。從 2021 年的《揚名立萬》首提 " 劇本殺電影 " 概念并成爲當年最大票房黑馬之一,到《滿江紅》在今年春節檔掀起觀影熱潮,再到 2023 年待映片單中由賈靜雯、白客主演的《歡迎再次登錄》在預告片中直言 " 歡迎參加真人在線劇本殺 "," 劇本殺電影 " 這一概念正在逐漸從營銷層面走向創作層面。
有電影編劇從業者告訴毒眸,近來有不少電影公司提出想做 " 劇本殺電影 " 的策劃案,對标影片即爲《揚名立萬》和《滿江紅》。有票房成功的先例引發跟風式的創作并不稀奇,關鍵在于," 劇本殺電影 " 們受市場歡迎的核心原因究竟是什麽?
2021 年與《揚名立萬》幾乎同期上映的,由範偉、張頌文、窦骁等人主演的《不速來客》也十分具有劇本殺電影的氣質,但最終卻隻取得了 6733 萬票房。可見,并非 " 像劇本殺 " 就能成爲票房密碼,背後考驗的還是電影本身的内容質量。
隻不過,在 " 像劇本殺 " 的外殼框定下,想寫出一個能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劇本,談何容易。
什麽是 " 劇本殺電影 "?
傳統的電影類型分類中,當然是沒有 " 劇本殺電影 " 這個概念的,它可以被算作懸疑類影片中的一個子分支。如果按照《揚名立萬》《滿江紅》等成功的前作來歸納這個概念的具體特征,多次擔任懸疑片編劇的魏然(化名)告訴毒眸,大緻是封閉空間、人物群像、層層反轉這三點。
封閉空間是 " 劇本殺電影 " 最受資本青睐的優勢之一,因爲這能節省大量制片成本,從而實現以小搏大的可能。《揚名立萬》的網傳成本僅 5000 萬,但最終收獲了 9.26 億票房,便是以小搏大的典例。
人物群像是 " 劇本殺電影 " 相對于傳統推理片的最大差異。在傳統推理片中,往往有偵探作爲核心人物,戲份最大的主角也基本集中在兩到三人身上,剩餘的 " 嫌疑人 " 們則更多作爲功能性角色出現。而 " 劇本殺電影 " 則需要相對平均的 " 群像戲 ",每個角色有着更豐富可展開的前史,并通過角色身份的不斷翻轉和關系的不斷變化來制造戲劇張力。
至于層層反轉,在傳統推理片中同樣屢見不鮮。隻不過,反轉需要把握好尺度,過度使用反轉有時反倒不美。
在魏然看來,《揚名立萬》和《滿江紅》作爲 " 劇本殺電影 " 在商業上成功的共同點在于,盡管懸疑反轉的情節做得不算紮實,但是很吸引人眼球," 能牽引着觀衆一直往後去尋找一個答案。"
牽引觀衆的 " 鈎子 " 設置得不錯,但反複反轉到最後關頭,推出的 " 底 " 能不能滿足觀衆,是成敗的關鍵。
《滿江紅》與《揚名立萬》盡管在票房上均爲成功作品,但口碑層面卻有差距。《滿江紅》從豆瓣開分時的 8.0 一路跌到了現在的 7.2,從評分占比中也能看出,五星和二星以下的占比都比《揚名立萬》要更高,口碑兩極分化嚴重。
從内容層面的差異來理解差評,核心在于《滿江紅》結尾最後一番的反轉引發的争議較大——在主角團費勁心機終于成功接近秦桧之後,卻沒有選擇刺殺秦桧,而是 " 放虎歸山 "。在幾位編劇看來,這是曆史 IP 改編帶給《滿江紅》的局限性," 既要滿足曆史的一部分真實性,又要滿足觀衆的審美趣味,但衆口難調,所以呈現出一種非常擰巴的調性。"
因此,層層反轉既是吸引觀衆的利器,同時也要避免過度反轉帶來的傷害。要把握好這一尺度,是對編劇能力的考驗。
" 劇本殺電影 " 沒那麽簡單
本質上," 劇本殺電影 " 就是在将電影制作階段的風險和成本轉移到前期的劇本創作中,因此,它能否成功最大的考驗就是能不能寫出一個好劇本。
對傳統的影視編劇來說,這不是一個容易完成的任務。曾擔任影視劇編劇、現爲編劇幫劇本遊戲創作聯盟負責人的金金告訴毒眸," 劇本殺不是一種文學,它本質上是更加偏向于遊戲的,而電影和影視劇還是一種近似于文學作品的邏輯。"
因此,劇本殺可以通過互動性的設計來給玩家帶來豐富體驗,但 " 劇本殺電影 ",在場景已然十分簡單的情況下,想要保持豐富性是非常困難的。在魏然看來,大多數公司以前不做單場景影片不是不知道它省錢,而是因爲電影是個視覺媒介,單場景的劇本很難持續給到觀衆刺激," 如果說早期阿加莎小說改編的那些電影,發生在一座輪船或者火車上的故事還能讓人有些新鮮感的話,現在經曆了這麽多類似的影片洗禮之後,已經很難再在一個封閉空間裏有什麽全新的點子可以發揮了。"
具有互動性設計的劇本殺
不隻是案情的設計容易與前人相似,一些普遍的創作規律即便對于觀衆來說都已被洞悉,讓懸疑片失去了最重要的神秘感," 比如反轉是一定會有的,那麽就意味着最開始看起來最像兇手的,大概率他最終就不是兇手。"
所以,許多 " 劇本殺電影 " 在創作上,需要向懸疑之外找增量。例如在設定上加入年代奇觀,《揚名立萬》就設定在民國,而《滿江紅》則設定在宋朝。這也是相當一部分劇本殺會做的事,目的是讓觀衆有一個脫離日常生活的沉浸氛圍。
除了背景設定之外,類型上也往往會做成複合類型,像《揚名立萬》《滿江紅》一樣加點喜劇,又或者加點奇幻、科幻、恐怖的元素,都能在推理之餘,讓兩個小時的電影顯得沒那麽單調。
但複合類型又對劇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市場反饋不佳的《不速來客》,有豆瓣短評就提到," 把販賣兒童這樣沉重的題材嫁接到喜劇效果上,形成一種極爲詭異的感受。"
魏然也在自己接洽的項目裏,明确表示了拒絕加入喜劇元素," 一方面是在講嚴肅社會議題的時候突然插入喜劇段子,是我不能接受的一種感覺,另外喜劇本身也很依賴喜劇演員的表現,而好喜劇演員的片酬并不低,想要加入喜劇元素本身也得看投資體量量力而行。"
此外,在人物群像的建立上,隻有兩個小時左右體量的電影,實際上很難刻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群像。金金提到," 實際上劇本殺風格在如今的劇集市場裏更加普遍,近年來的懸疑類劇集或多或少都有借鑒劇本殺的影子。因爲劇集的時間更長,才有更多的餘力能做好群像。"
所以,劇本寫得好的 " 劇本殺電影 " 或許确實能賣座,但它本身存在的諸多限定條件,也讓寫出一個好劇本變得更加困難了。
隻是營銷概念而已?
在《揚名立萬》上映時," 劇本殺電影 " 其實還隻是一個營銷層面的概念,并非一個創作層面的概念。毒眸曾在與導演劉循子墨的對話中了解到," 創作時沒有想過要做的是‘劇本殺’,隻是我們覺得平時編劇開劇本會的時候非常有意思,所以想拍一個電影來呈現各種人在劇本會上的狀态。"
如果隻從營銷的角度來看," 劇本殺電影 " 的概念能幫助影片圈定更多的觀衆群,從而獲得市場成功嗎?很難。
首先,劇本殺産業整體發展程度和大衆讨論度已經不如前幾年了。根據《中國沉浸式劇本娛樂行業研究報告(2021 — 2022)》,2022 年行業年營業收入從 2021 年的近 200 億元縮減至 170 億元。因此,在 2021 年《揚名立萬》上映的節點,或許還能蹭上一些 " 劇本殺 " 的熱度,到了今年才開始策劃的 " 劇本殺電影 " 項目,到未來上映時 " 劇本殺 " 還是否時興,尚未可知。
來源:中國文化娛樂協會 & 美團研究院
曾擔任《唐人街探案》系列編劇之一、天魔城劇本殺創始人北辰告訴毒眸,劇本殺玩家相比一開始也換了一批," 老玩家告訴我,現在沒法再堅持超過 6 個小時的劇本殺了。但行業在越來越‘内卷’,爲了追求所謂的‘成本感’,讓本子時間普遍變長,也有越來越多的本子是需要多個 DM 來帶、需要有演員全程演繹的。" 這對店家的要求變高了,尤其是在成本和人員配置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而店家則會把這部分成本無形轉嫁到玩家上,導緻玩劇本殺的成本越來越高。
往重度體驗方向轉型的劇本殺行業,意味着更高的客單價和更圈層化的玩家群體,未來也就很難進一步向大衆化的方向去普及。" 喜歡單純玩推理這一類的玩家也越來越少了,現在的玩家更多的需求是社交。" 北辰補充道," 而電影的核心體驗一是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再一個是看完了之後大家一起聊這個劇情,提供一個談資。" 這表明,劇本殺玩家的訴求,和懸疑電影觀衆的訴求是不太一緻的。
即便是硬核本的愛好者,在金金看來,或許也很難對懸疑電影感興趣," 從一個劇本殺玩家的角度來看,這些電影推理的部分其實有些太簡單了,電影一開始基本上就知道後面怎麽回事了。" 所以,從營銷的角度,目前的 " 劇本殺電影 " 們,還是很難吸引到真正愛玩劇本殺的人成爲觀衆。但在北辰看來," 劇本殺電影 " 這一概念的提出,至少是一種很有效率的宣傳手段。它能迅速回答普通觀衆關于 " 這個片子到底講的是什麽 " 的疑惑,更有可能建立起對于《揚名立萬》《滿江紅》等 " 劇本殺電影 " 前作的聯想。布萊克 · 斯奈德在《救貓咪》中就曾強調過," 在任何一個周末,哪怕是一個狂熱影迷,也隻有大約三十秒的時間來決定要看什麽。所以,能把‘它講的是什麽’給描述好,就是關鍵所在。"
盡管單片的成功難以預料,盲目跟風也并不理智,但在金金看來,目前國内電影市場中懸疑類型片整體的供給還是不夠的,想要有精品出現,先要形成蔚然成風的創作氛圍。據貓眼《2022 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2017-2022 年,懸疑類型影片的票房占比除 2021 年一枝獨秀之外,持續處于 10% 之下。
另據《2021 中國電影觀衆調查報告》顯示,2021 年院線新上映的 481 部國産影片中犯罪類型影片數量僅占 3%,但觀衆最感興趣的是恰恰就是 " 案件 / 犯罪題材 " 的影片,占比 49.4%。這充分說明這一類型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待挖掘。
所以,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投資 " 劇本殺電影 ",未必能在票房上找到 " 财富密碼 ",但對于整個市場來說,至少是對供給缺口的一種補充。
而電影和其他媒介形式或娛樂方式的結合,本身也是媒介融合時代正常的發展趨勢之一。在北辰看來,不論是什麽形式,好内容的邏輯是一緻的," 不管是電影、劇集還是遊戲,甚至是相聲、脫口秀,都是講求反轉的,好的内容創作其模闆大同小異,不好的創作千奇百怪。"
取長補短,正是文娛産品保持生命力的重要路徑,電影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