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6 日淩晨 4 點半,家住長沙開福區的楊琳鬧鍾響起,起床後,楊琳來到女兒們的卧室将她們叫醒,前一晚,幾人商量好要在當天早起去看看那些淩晨就開始工作的人是如何生活賺錢的,兩個女孩并沒有賴床,很快便起床了。
楊琳的雙胞胎女兒李雨晴和李雨虹今年 9 歲,就讀于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北辰小學四年級。楊琳發現,平日裏,女兒們會出現重複買某類物品的情況,但買完後并不一定會使用,閑置率較高," 一些小東西買的時候并不便宜,當時想着孩子喜歡或者有需求,我們家長肯定會提供,如果不買,會感覺她們有點不開心,我們不想慣着她們,也不想經常說教她們,就想了這麽個辦法。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女兒們知道,其實父母也很辛苦,賺錢同樣不易,應把賺到的錢去合理使用,不能浪費。"
通過此事,李雨晴和李雨虹覺得收獲不小," 淩晨我們還在睡覺的時候,那些在外面工作人們就起來了,他們都是爲了各自的家要工作賺錢,我們的父母也很辛苦,我們也要節約用錢,認真讀書努力學習,不讓父母操心。"
覺得女兒們有時花錢浪費,
母親淩晨帶其走上街頭
2 月 23 日,楊琳正在家打掃衛生,發現女兒準備丢掉一個比較新的本子," 當時那本子是我丈夫幫她買的,好像花了快 50 塊錢,當時我心裏就有點難受,這個本子本來就不便宜了,孩子還說扔就扔,覺得太不愛惜東西了。"
當晚楊琳和丈夫商量着,應該用怎麽的方式讓孩子懂事一些,或者讓她們懂得賺錢的辛苦。楊琳想到了帶孩子們早起走上街頭,看看不同行業的人們是怎麽工作的。簡單規劃路線後,周六晚上,楊琳在女兒的班級小組群裏發送了此消息," 因爲說得比較臨時,有一個她們的同學同意和我們一起去。"
在群裏發送消息後,楊琳也告訴了兩個女兒這個計劃。聽到母親的提議時,兩個女兒先是詢問具體做什麽,了解活動内容後,對第二天的行程充滿了期待," 好想看看明天能夠見到哪些淩晨忙碌的人。" 楊琳一家住在學校附近,幾人對學校周邊的情況都比較了解,25 日晚,母女 3 人商定好次日的路線,10 點半左右入睡。26 日淩晨 4 點半,楊琳叫醒女兒的過程十分順利," 前一天晚上她們睡得并不早,沒想到早上一喊就起來了。"
一路上既開心又好奇,
和不同的人群進行交流
2 月 26 日淩晨不到 5 點,天還沒亮,楊琳便帶着女兒們出門了。和另一位家長彙合後,5 人沿着鳳舞路、秋月路、湘江北路,來到垃圾站、早餐店、菜市場、超市等地,見到了清運工人、代駕司機、不同店老闆、的士司機和公交司機。淩晨的長沙氣溫還比較低,一路上,幾個小孩十分精神,蹦蹦跳跳,看起來既開心又好奇。
" 您是幾點起床的,工作到什麽時候,辛不辛苦,喜不喜歡這份職業 ……" 面對不同的人群,小孩們會主動上前進行簡短的交流,幾人也從一開始的些許緊張,到後來漸漸放松,這些不同的人群裏,有人會告訴她們自己很喜歡這份職業,也有人會說," 因爲自己沒别的技能,隻能賺這個辛苦錢,你們要好好讀書,這樣才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和每一位分别時,孩子們會認真和他們說 " 再見 ",再前往下一個地點。
整個過程持續約 1 個小時,早上 7 點左右,幾人吃過早餐後返回家中," 其實女兒們平時也比較懂事,可能有時候會不知道節約,也希望通過這件事,能讓孩子們懂得勤儉節約,懂得感恩和珍惜。"
27 日早上上學前,兩個女孩簡單和母親分享了此次活動的感受," 看到了這些人的工作,會覺得我的爸爸媽媽平時也很辛苦,我們那天遇到的人,都是爲了各自的家在工作、賺錢,我們平時也要學會節約用錢,體諒爸爸媽媽,同時也要認真讀書努力學習,不讓父母操心。"
爲讓孩子們了解 " 大人的生活 ",
有家長這樣做
張先生是一位二孩爸爸,大女兒 8 歲,平日裏,張先生會和妻子一起向女兒分享工作中的事情,包括工作中的煩惱、被領導批評、犯了錯誤被處罰、什麽事情得了獎勵榮譽等等,也會和女兒說一些關于工作成就感的事情," 告訴她我們的工作能幫助自己的單位、也能幫助到一些陌生人。她自己也比較感興趣,經常主動問我們工作中的事情,我妻子還把她帶到單位上去過。"
2021 年,張先生在組織中小學生研學活動時,帶她去長沙周邊一個鄉村小學參加活動,和那裏的孩子一起交流," 當時女兒感觸比較多,知道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和她過着相同的生活,也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飲水機、牛奶售賣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爸爸媽媽輔導學習。"
張先生表示,目前還沒有給女兒創造機會參與 " 職業體驗 "," 如果有類似的活動,我會願意帶她去。"
陳女士的女兒 4 歲半,陳女士的母親經營着一家小超市,平日裏女兒會在店裏玩," 她會學着賣貨,還幫忙推銷,她會主動去跟人搭話,通過這樣的經曆,好像也鍛煉了一些孩子的數字感,有些價格是 1.5 元、2.5 元,她不懂小數點代表什麽,我們也會跟她說相關知識。
如何培養孩子了解 " 大人的生活 "?
專家:引導孩子觀察生活,獲得成長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對家庭責任、金錢的認識?記者咨詢了心理專家丹妮。丹妮表示,目前有些家長存在一些教育誤區," 注重智力教育,輕視德育;重視身體健康,輕視心理健康;重視知識獲取,輕視實踐教育。"
楊琳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走上街頭,感受賺錢不易,是用生活中的例子教育孩子," 這叫實踐教育或體驗教育,可以通過具體例子,跟孩子進行講解,其實是對孩子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
丹妮認爲,家長首先要明确,将孩子培養成什麽樣的人?然後,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将教育目标細分,融入每天的生活當中," 比如從孩子能用語言溝通時開始,家長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的玩具要學會歸位,自己的事自己做,這既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培養一種家庭責任感。讓孩子知道,這個家是我們一家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再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