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被冠以 " 某某之都、之鄉 " 的城市,往往在這一領域有着深厚的底蘊或基礎。" 千年瓷都 " 景德鎮,制瓷有 1000 多年曆史;" 中國藥都 " 樟樹,藥業源遠流長,有着 1800 多年的曆史。
而被稱為 " 中國面包之鄉 " 的資溪縣,這裡的人們,40 年前連面包是什麼都不知道。面包是個舶來品,而資溪縣是一個地處贛閩交界的小縣,位于江西省撫州市境内東部、武夷山脈西麓,總面積 1251 平方千米,總人口近 10 萬。這裡森林覆蓋率達到了 87.7%,地屬山區,不産小麥,也不加工面粉,更不是面包消費的前沿之地。
但是,就是這個近 10 萬人口的小縣,用了 30 多年的時間,親帶親、鄰帶鄰,兩代人接力,發展到現在,有 4 萬多近 5 萬人在全國從事面包行業,而且一些全國性知名面包品牌也是由資溪人創立。
艾媒咨詢發布的 2021 年上半年中國烘焙面點品牌排行 TOP10 榜單中,排名第一的鮑師傅糕點就是資溪人創立。
還有泸溪河、麥香人家等品牌,也都為資溪人所創立。不過,除了少數知情者,大部分消費者并不會将産品和資溪聯系起來。
2021 年 12 月 27 日,江西省資溪面包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資溪面包公司)舉行了 IPO 啟動儀式,正式邁開了擁抱資本市場的步伐。
謀 生
今年 9 月下旬的一個傍晚,位于資溪縣泰伯大道旁的資溪中等專業學校操場上,有的同學在打籃球,有的在打羽毛球。
李文浩(化名)是 2022 級面包專業的一位新生,他說選擇這個專業,是聽從了家裡的意見,當地也有很多人在從事面包工作。
為了培養面包人才,提升當地面包從業者的水平,資溪中等專業學校從今年開始,開設了面包專業,計劃開招 2 個班,100 名學生。
面包之鄉希望可以通過職業學校的專業培育,實現人才和技術的傳承與接續。
" 從來就沒有一個人是因為熱愛做面包,而去從事這個行業,都是為生活所迫,最起碼資溪的第一代面包人是如此。"
這是資溪第一代面包行業一位從業者發出的感慨。
建設路的中段,有一家愛心面包店,如今已經成了當地網紅,不管是來資溪的遊客,還是本地機關單位,都會從這兒購買非常有特色的資溪小面包。
店主邱森茂是第一代資溪面包人,從事面包行業 30 多年,已經創出了個人的品牌,但是回憶起創業的經曆," 也是為了謀生,改變貧窮的面貌 "。
邱森茂出生于上世紀 60 年代,是資溪縣鶴城鎮三江村人,1981 年當兵入伍,在江西省南昌市某部隊擔任電話記錄班班長。在部隊期間,邱森茂利用空餘時間,跟着做糕點的師傅,學會了做一些中式糕點。
1985 年底,邱森茂從部隊退伍,在鶴城鎮三江村的 600 多戶人家中,邱森茂家境極其貧困,是村裡的 4 戶特困戶之一。
" 退伍之前,部隊也找我談過話,問我願不願意再當兩年志願兵。" 邱森茂說,因為當時家境非常困難,父親年邁,隻想早一點出來幫助家裡改善一下生活條件,就帶着 350 元退伍費回到了家鄉。
1986 年初,邱森茂通過和别人置換,把自家分散的農田集中到了一處,挖魚塘養魚。但是那一年發大水,河裡的水淹過了魚塘,魚全跑了。
河水退去,邱森茂站在魚塘邊,看着空空無魚的魚塘,眼裡失去了光芒。
" 這個時候,我就想到了自己在部隊學習過做糕點的技術。" 邱森茂決定嘗試做中式糕點。但是啟動需要資金,邱森茂在村裡挨家挨戶借錢,有的借 200 元,有的借 50 元,也有的擔心他失敗不借錢。
東拼西借,邱森茂準備了幾千元,開始買烤箱,買面粉。有基礎,又肯鑽研,邱森茂很快就被市場認可。以至于當時的資溪縣食品公司都想請他去上班,但被他拒絕了。
" 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辛苦,每天晚上做好,第二天一大早,就要搭着 100 多斤的産品,騎到縣城和鄉鎮的代售點去賣。" 邱森茂說,那個時候,他把每一個食品銷售點都跑了,最終憑着 " 好吃 " 的口碑打開了銷路。
為了省錢,邱森茂把生産加工的地方放在了縣城周邊的親戚家,凡事都親力親為,遇到中秋做月餅的時候,他曾經三天三夜沒有上床睡覺,加班加點,為了提神,就泡特濃的茶,一杯一杯喝下去。
邱森茂的收入也對得起他的付出,一切走上軌道之後,每天的銷售有二三百元,淨賺六七十元,幾乎一兩天就是别人一個月的收入。
隻用了一年時間,1987 年,邱森茂就把當初借的幾千元錢全部還清了。
差不多同時,張協旺和洪濤也退伍回到了資溪老家,張協旺家鄉在資溪縣馬頭山鎮楊坊村,而洪濤出生在浙江省淳安縣,随父親移民至江西省資溪縣高田鄉翁源村。
張協旺在部隊期間,學習了面包制作技術,退伍回鄉後,他和洪濤商量一人出資 6500 元,到與資溪相鄰的鐵路樞紐城市鷹潭開面包店。
1987 年 10 月,張協旺和洪濤在鷹潭市勝利西路,以 800 元的月租金,租下了一個 40 平方米的店面,取名 " 鹭江面包店 ",這與張協旺當年學藝的面包店名 " 鹭島 " 隻差一字,寓意面包技藝師承。
此為資溪面包之創始。
帶 動
邱森茂與張協旺并無交集。但是張協旺和洪濤在鷹潭開面包店的事情很快就在資溪傳開,邱森茂說,他也是知道了張協旺他們在鷹潭開面包店之後,才想着開始要做面包這一行。但是直接去面包店學,别人肯定不會教,于是他就找機會和一些面包店師傅聊天,從中套出一些技術。
" 比如要用什麼牌子的酵母,要用多少面粉,拌到什麼樣的筋度。" 邱森茂說,每次和懂行的師傅聊天後,他就把這些做面包的要素記下來,然後自己去嘗試。
這種 " 偷師學藝 ",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邱森茂第一次做面包,就做砸了,做出來的面包硬硬的,像窩窩頭一樣。
還清了債務之後,邱森茂娶妻生子,生活漸漸好起來。但這時妻子的腳卻出現問題,連續兩年動了兩次手術,這也讓邱森茂的生活發生了變化。
本身就有糕點技術的邱森茂,在一次又一次嘗試做面包之後,終于做出了松軟可口的面包。1992 年,他決定帶着妻子前往南昌看病,同時也在南昌開了面包店,店名就叫 " 邱森茂面包 "。
初到南昌,條件比在資溪還要艱苦。" 在老家的時候,不論做到多晚,還有自己的床可以睡。" 邱森茂說,在南昌百花洲開店就不一樣了,白天在案闆上做面包,晚上案闆上的東西一收,鋪上被子就是睡覺的地方。
開面包店是現金生意,每天賣出面包,收獲的是現金。邱森茂說,那個時候晚上盤點收入,手裡拿着現金,看到的不隻是錢,還有未來的美好。
在南昌開店四年,邱森茂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回到資溪,買了房子,成為了周邊人眼中的 " 能人 "。
張協旺在鷹潭開面包店也成功了,不僅如此,他還先後到吉安、豐城、贛州等地開了多家面包店,并且帶動身邊的親友去經營這些面包店,自己又去江蘇蘇州、常州等地開辟新的市場。
鐘啟文是張協旺的鄰居,受到張協旺的啟發,他也在 1989 年先去了面包廠學做面包,然後帶着家人一起開了面包店。
鐘啟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時他還是辭去了村幹部的身份,創業開面包店。
如今,他已是資溪面包公司的總經理。
親帶親、鄰幫鄰之下,馬頭山鎮楊坊村的村民一個接一個走出了大山去做面包。到現在,整個村 500 多人,有 400 多人在外從事面包行業,有的開了面包工廠,有的開了面包店。
9 月 21 日,記者在楊坊村看到,村裡的門牌上,寫着一行大字 " 中國面包第一村 "。
村委會幹部楊正坤說,自從出去做面包後,大部分村民都富裕起來了,許多村民除了村裡有一套房子,在縣城或者所在的城市,也都買了房。
鐘啟文也把家裡的老房子裝飾一新,大門上面寫着 " 面包人家 " 四個大字。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一出去就能賺到錢,具體到個體,開第一家面包店實現微利、保本或者微虧的,約占 60%,虧本的占 20% 左右,能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的也就隻有 20%。
楊正坤說,他自己也在四川省資陽市開了 7 年面包店,賺了 100 多萬回家。但他兒子也曾經在 40 天裡虧了 27 萬元。" 直接不要那個店了,不過後面也通過開店,把錢賺回來了。"
從楊坊、翁源開始,面包之風刮到了資溪的每一個鄉村,親鄰幫帶的形式下,一個接一個的村民,從村裡走出去從事面包行業,有的幫别人幹,有的自己開店。
當地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群體的流向和面包産業的興起,成立了面包産業發展服務中心。
該服務中心主任吳建明介紹,目前資溪人口不到 10 萬,但有 4 萬多人在全國開了 16000 多家面包蛋糕店,在全國 1000 多個城鎮星羅棋布。
回 鄉
這支浩蕩的資溪 " 面包大軍 " 分布在全國各地,出發之時都是年輕的生力軍。經年累月之後,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個問題:父母年紀大需要照顧,小孩要上學需要有人管。
這個時候,就有人選擇了回鄉創業。
邱森茂在 1996 年從南昌回到資溪之後,經過短暫休整,又帶着妻子前往江蘇常州開店。就是在常州,邱森茂研發了後來在資溪風行的小餐包,這款産品在常州并不火爆,卻在資溪得以成名。
在常州待了八年之後,邱森茂因為小孩要上學,回到了資溪,在建設路上開了愛心面包店。店裡的小餐包成為了熱賣的爆款。
在當地,一些酒店的早餐和政府的公務接待,都會擺上一盤小餐包。随着資溪旅遊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遊客也慕名而來。
" 高峰的時候,一天賣一萬多個小餐包。" 邱森茂說。
如今,邱森茂将愛心面包店交給了兒子邱海翔打理,自己隻是每天到店裡做一些技術上的指導和督查。
與邱森茂的愛心面包店相隔不到百米的資溪面包佳佳火餅坊,店主方培紅在中學畢業後就随着父母到安徽開面包店,結婚後,又随着老公的家人在山西開面包店。
數年前,也是因為小孩子上學需要人照顧,方培紅選擇回到資溪開店。但是她深感競争壓力之大:一個小小的縣城,十多家面包店,還都主要集中在一條主街上。
最讓方培紅感到壓力的是街對面新開的一家面包店 " 資溪面包烘焙快車 ",這家店的招牌以深藍為底色,門頭上還有兩個拿着面包的人物造型坐在屋檐上。
小餐包是當地面包店的主打特色産品,每個面包店都會做。方培紅說,對面的面包店天天打五折,大家都賣一元一個的小面包,對面隻賣五毛錢一個,帶走了不少消費流量。
這家新開的 " 資溪面包烘焙快車 " 店的背後正是資溪面包公司。資溪在外打拼的面包從業人員回鄉者有限,真正回鄉且在面包行業産生影響的是資溪面包公司背後的股東們。
2021 年 12 月 27 日,資溪面包公司舉行了 IPO 啟動儀式,正式邁開了擁抱資本市場的步伐。
9 月 20 日,資溪面包産業服務中心主任吳建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資溪當地政府利用投資平台,準備向資溪面包公司投資 1 億元。
啟信寶顯示,資溪面包公司成立于 2018 年 1 月,股權結構中,資溪縣協力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控股 51%(該合夥企業三個合夥人分别為鐘啟文、遊小輝和傅細明),另外 49% 的股份中,鐘啟文、傅細明、黃進、張協旺、盧方亮、萬廣華分别持有不同比例股權。
在所有股東中,除傅細明之外的股東都直接從事面包或者和面包有關的行業。不過,傅細明卻是資溪面包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時擔任公司董事長。
傅細明是聖農發展董事長傅光明家族的主要成員之一,也是開拓者之一。
傅細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此前和面包并沒有交集,但選擇到資溪參股成立面包公司,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也是資溪人。最近幾年,他目睹了資溪面包産業發展的糟糕表現,面包門店在不斷縮水,于是産生了一個想法,集中資溪優秀的面包人,打造一條完整的面包産業鍊,守住資溪 " 面包之鄉 " 的名号。
另外,傅細明還看到了面包行業巨大的市場。目前,中國人年均消費面包的數量是 2 公斤,而鄰近的日本人年均消費數量是 20 公斤,中國人面包的消費能力還有很大的空間。
在當地政府的邀請之下,以鐘啟文、張協旺等人為首的資溪面包人回鄉投資創業,2018 年,成立了資溪面包公司。
" 從全國的層面來看,家庭式的面包店已經不能滿足現在人們對面包的需求了,這是一個危機。" 鐘啟文說,看到了這種現狀之後,就想結合一些在外成功的人士,一起來打造資溪面包品牌。
做 強
在 " 資溪面包 " 這個品牌沒有樹立前,不乏一些由資溪人創立的知名面包品牌。
艾媒咨詢發布的 2021 年上半年中國烘焙面點品牌排行 TOP10 榜單中,鮑師傅糕點排名第一。
鮑師傅的創始人鮑才勝祖籍浙江,20 世紀 70 年代出生于資溪縣高田鄉黃坊村。2004 年,鮑才勝的第一站就選擇在北京創業,在中國傳媒大學旁的定福莊北街開了人生第一家 " 鮑仔西點屋 ",主要經營面包、西點。
經過十多年的經營發展,目前鮑師傅在全國有了上百家門店。官方微信發布的 " 年度總結 " 稱,截至 2021 年末,鮑師傅直營門店數量已突破 100 家,一年賣出 1 億個肉松小貝。按鮑師傅給出的門店列表看,其目前在全國 43 個城市擁有門店 112 家,包含 7 家待營業門店。
此前,鮑師傅對外融資并不多,但有報道稱,2021 年,鮑師傅開啟了新一輪融資,伴随着烘焙賽道火熱——虎頭局、墨茉點心局融資一輪接一輪,鮑師傅的估值也達到了驚人的 100 億元人民币,打破了烘焙賽道的估值曆史紀錄。
另外,還有泸溪河、麥香人家等品牌,也都為資溪人所創立。
不過,除了少數人知道上述品牌是資溪人創立之外,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上述産品時,并不會将産品和資溪聯系起來。這些品牌企業的營收和稅收,和 " 中國面包之鄉 " 資溪也并無關聯。
對于資溪面包公司的成立,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回鄉投資的股東,都想發揮股東間 1+1 大于 2 的作用,把資溪面包公司做大做強。
傅細明介紹,已經成立 4 年的資溪面包公司,目前的投資達到了 5 億元,在江西、福建兩省七個地市開了 180 家門店,所有門店都在資溪 300 公裡範圍之内。
" 到目前為止,資溪面包公司還沒有實現盈利,成立 4 年,每年虧損在 1000 萬左右。" 傅細明表示,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産品的定價太低,他以南昌市場為例,主要産品對比南昌面包某品牌,價格低了一半。 資溪面包公司總經理鐘啟文談到公司初創時的困難時,也很是感慨。鐘啟文說,剛回來的時候,帶着要做資溪面包全産業鍊的目标來做企業,但是當時很多人都在觀望,前三年,沒有一家相關的配套企業跟着做。" 直到去年,看到我們開始發力,開門店的速度在加快,才有很多廠家進駐。"
" 最難熬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我們的計劃是明年實現盈利。" 鐘啟文表示。
在 2022 年資溪縣政府工作報告中,面包産業被列為資溪的首位産業,支持資溪面包公司上市也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放眼全國的面包市場,以規模化的面包工廠作為生産基地,開出的面包店越來越多,對傳統的面包夫妻店、家庭店的沖擊也越來越大,他們的生存空間正在變得越來越小。
資溪面包公司在縣城的建設路上開了一家面包店後,這條路上先後關閉了三家個體面包店。
" 等小孩高考後,還是會選擇去外地發展開店。" 與 " 資溪面包烘焙快車 " 一街之隔的方培紅說。
記者手記
" 面包之鄉 " 要更響亮還需用品牌提升影響力
說起資溪,并沒有多少人知道。" 中國面包之鄉 " 也隻是在烘焙行業内傳播較廣,普通消費者并不知道,消費者認知的更多是面包品牌。
作為一個并沒有相關資源的江西小縣,短短幾十年,輸出了四五萬人的面包大軍,在全國各地從事面包行業,這已經是一個奇迹。
在采寫完這組稿件之後,記者回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路過了一個小區旁的面包店,下意識走進去,跟老闆攀談起來,結果老闆就是資溪人,夫妻小店,在全國多個城市都開過店,最後一站是女兒上大學的城市。從這個面包店的名字上,看不出任何資溪的痕迹。
資溪走出了很多的面包能人,在外面創造出了不少的知名品牌企業,但是這些和資溪并無直接的聯系,資溪當地面包也還沒有自己的知名品牌。
資溪縣政府部門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有了當地第一家規模化的面包企業,短短幾年間,資溪面包公司在周邊開了 180 多家店面,全力打造 " 資溪面包 " 這個品牌。
資溪的 " 面包之鄉 " 這個稱号要更加響亮,也需要 " 資溪面包 " 這個品牌在行業内成為一面旗幟,用影響力來為 " 面包之鄉 " 加分。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