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這話就是告訴我們,隻要路的方向是一緻的,我們是可以合作的,合作共赢嘛!
但是,有的人,卻有道德潔癖,對那些道德上有點不太完美的人,看不順眼,不願意跟這樣的人共事,有人甚至做過一些有違道德的事,徹底跟人家絕交,這其實是大可不必的。
完美的人,真的沒有,你如果要求别人十全十美,有瑕疵的人,不跟人家交往,那你應該來說沒有朋友了。所以,我們古人就有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的說法。
你也許會說,真有這樣的人嗎?這種刻意追求道德完美的人,真的有嗎?近的不說,遠的還真有。比如說,《資治通鑒》中記載了這樣一位國君。
子思對衛國的國君說:" 我給你推薦一個大将,他的才能,可以統帥 500 輛戰車,人就在咱們衛國。"
衛候聽了,很驚訝:" 還有這樣的人才,我怎麼不知道,你說說,他是誰?我一定考慮重用。"
子思說:" 他叫苟變。"
衛候聽了恍然大悟,接着搖搖頭說:" 感謝您為我推薦人才,但是,苟變不行。"
子思聽了,很驚訝:" 苟變這麼厲害的人,在您這都算不上人才了?" 言外之意是衛國的軍事将領都這麼牛了嗎?衛國的選材标準都這麼高了嗎?
當然不是,如果真是這樣,衛國也不會淪為魏國的小弟。
衛候解釋說:" 苟變是個人才,我們都知道。但是,苟變以前是一個小吏,有一次收稅的時候,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沒給錢。所以,我一直沒有重用他。"
子思聽了,搖頭不已:" 君侯,你不能這樣啊!聖明的君主用人,就像一個木匠用木頭一樣,用其所長,棄其所短,不能因為有一點小瑕疵就不用了。"
衛候聽了,點頭說:" 明白了。"
子思接着說:" 現在這世道,大争之世,争于實力,實力是怎麼來的?人才是根本。像苟變這樣的人才,雖然有瑕疵,但是,不能棄之不用,而是要善加使用。"
衛候聽了,對子思說:" 受教了!"
子思還特地囑咐衛候:" 你不用苟變這個事,千萬不要讓其他國家的人知道。"
言外之意,你這麼蠢的行為,千萬不要再外揚了。不知道子思有沒有這個意思,反正我看到《資治通鑒》這段,頓時就想到這層意思了。
這君主當的,真是蠢得讓人想哭。
你說說,不懂用人的領導,都蠢成這樣了,他衛國都快完蛋了,還在乎别人道德方面的小瑕疵。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交友可以這樣,至少不會有太大危害,但是,作為一個君主,衛候這格局,顯然是衛國成長的瓶頸,也是衛國成長的天花闆了。
說幾個例子吧,孔子一直想在衛國找個工作,甚至都走國君夫人路線了,還是沒能當上官;吳起,衛國人,年輕時就散盡家财,也沒能當上官,最後在衛國殺了人,這才跑路;商鞅,也叫公孫鞅,衛鞅,衛國标準的公室之後,一樣在衛國混不下去;呂不韋,富可敵國的大商人,有錢也不投資在衛國,跑到秦國投資……衛國這曆代國君,領導水平非常有限啊!
對我們領導來說,應該從衛候身上吸取三個教訓:
一、用人要取其長處。不能因為人才身上的小瑕疵,而棄之不用,甯可自己不強,也不用有瑕疵的強人,這是跟自己過不去,蠢不可及。
二、牢記自己的戰略目的。人才該不該用,該怎麼樣,要記住一切圍繞戰略目的,圍繞大局來用。危機時期,對人才的标準要放寬一些,對人才的放權要大膽一些,要追求拓展生存空間;平穩時期,對人才的标準要嚴格一些,避免出現纰漏和問題,确保穩定發展。
三、寬容看待人才的缺點。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人才身上往往有很多臭毛病,比如孤高自傲,不會說話,嘴巴很臭,一意孤行等,作為領導要懂得包容人才的缺點,學會正确看待,隻要無關大局,忍一忍也就是了,如果吹毛求疵,人才也留不住。這也是我們領導者需要牢記的一個要點。
其實,從領導權謀的角度來說,作為領導,你更應該喜歡用這類有缺點又超有能力的下屬,好駕馭呀,他們有把柄在你手裡,你還不是想什麼時候收拾什麼時候收拾,反而那些看起來十全十美的人才,你應該要小心了,你真能駕馭這樣的人嗎?這樣的人才,容得下不如自己的領導嗎?好好琢磨一下。
用人畢竟還是要從結果出發的,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