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偉,是一個老股民如雷貫耳、新股民未曾耳聞的名字。
昔日公募一哥," 私奔 " 後泯然衆人,已經淡出公衆視線十年了。在這樣一個快速叠代的年頭,十年前的傳奇,不再讓人敬畏。
這位 " 上古大神 " 重新出現在公衆視野,是因爲深陷傳言。
從 6 月份的小作文,到 10 月 13 日的外媒報道," 王亞偉接受調查 " 的傳言,一直沒停。
兩次傳言中,王亞偉都以朋友圈發言來間接回應。但這仍未止住外界的猜測。
作爲中國基金史上第一個創造了 10 倍收益的基金經理,王亞偉當年的名氣和市場影響力,堪稱頂流。
他掌管的 " 華夏大盤精選 ",在 6 年多時間裏,獲取了高達 1182% 的回報。從 2006 年到 2012 年,他有四年在行業内排名前三,包括兩次第一。
優異的成績,固然爲其赢得 " 公募一哥 " 的江湖名号,也招緻各界質疑。
普遍質疑的是王亞偉靠内幕消息獲取超額收益。眼見的事實是,作爲 " 華夏大盤精選 " 和 " 華夏策略 " 的基金經理,王亞偉卻大量買入盤子不大的重組概念股。
ST 焦化、*ST 廣廈、*ST 昌河、勝利股份、吉林森工、天保基建、中航精機、海南高速、陝國投 A、浙江陽光、中恒集團、浙江東日、國陽新能、峨眉山 A、樂凱膠片……
這些公司本身如何另說,至少看上去與 " 大盤精選 " 格格不入。而王亞偉的投資業績,恰恰來源于頻頻押中重組股。
王亞偉曾正面回應:" 我關注重組股,是因爲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特定發展階段的産物,蘊藏着很多投資機會,對此視而不見是不負責任的。"
這個說法,邏輯上沒問題。但重組股跟價值股不一樣,價值股可以靠财務知識,靠專業判斷,靠戰略眼光來把握。老是押中重組股,靠的是什麽?
眼光是一方面,重組股也有規律可循;但光靠眼光,可能還不夠。
美國電影 Margin Call 裏面,華爾街投行大 BOSS 說出了資本市場取勝的關鍵:Fast,Smart,Cheat。
資本市場圈不缺聰明人,雖然王亞偉是安徽狀元 + 清華的頂配,但人均 Top5 的公募基金經理圈裏,同等配置的并不在少數。另一方面,王亞偉并不以快著稱。外界質疑,其來有自。
不過,與外界的質疑相比,同行對王亞偉則以推崇居多。
當年公募界每當有新明星出現,便會拿來與王亞偉并列,如北有王亞偉,南有李旭利;北有王亞偉,南有呂俊;北有王亞偉,南有 xxx ······ 總之,南邊那個常換,王亞偉則穩如泰山。
我沒見過王亞偉,見過李旭利和呂俊。兩人都對其他同行不怎麽關注,但都對王亞偉表示服氣。其中一位告訴我,華夏基金内部有人抄王亞偉的作業,結果成績不如王亞偉,說明除了選股,王亞偉還會進行主動性操作,以增加收益。
另一位則對内幕信息的傳言不屑一顧:幹這行的,誰不是每天收到一大堆内幕信息,你照着内幕信息去交易看看?聽董秘的虧一半,信董事長全虧完 ······
圍繞王亞偉業績神話的另一質疑,則是 " 衆星捧月 "。
這是公募基金現在仍然會采用的一種策略,通過其他産品擡轎子,力捧某個産品在一年内業績沖到前列,利用明星産品的号召力發新産品擴大規模。
後來随着監管的加強,業内又将此模式進化到 " 組團打怪 "。一家公司來擡轎子太惹眼,要是聯合一堆合作夥伴,包括公募、私募、遊資、大戶,這一次你擡我,下一次我擡他,再下一次他擡你 ······ 不就能避開監管,成功造星?
業界有人認爲,華夏基金通過這種方式,将王亞偉捧到一哥的位置,反過來利用王亞偉的号召力,将自身發展成爲首家規模過千億的公募。這種質疑帶有誅心成分,華夏基金和王亞偉本人亦未曾回應過。
業内高手的評價當然比普通投資者的質疑更有價值,但王亞偉 " 私奔 " 之後的業績,則爲外界的質疑又增加了分量。
2012 年,王亞偉從公募轉向私募,創辦千合資本,一時追捧者衆。11 年過去,其平均年化收益率隻有 7% 左右,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而在押寶重組股方面,也不複當年之勇,甚至還踩中了中科招商、一汽重組的雷……
更爲巧合的是,王亞偉 " 私奔 " 的 2012 年,一路扶持他的華夏基金總經理範勇宏正式辭去總經理職務 " 退居二線 ",與他關系密切的曾任上交所總經理的朱從玖也首次調離金融領域。
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還是當年傳奇另有隐情?近日傳言讓人在吃瓜之餘,多了一份期待:6 年十倍的真相,會不會在 11 年後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