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艾米麗這樣的典型 " 辦公室三好學生 " 形象,代表了一種看似過時卻仍然在某些職場文化中存在的工作态度。
作者 | Antik
編輯 | 宋爽
題圖 | 《艾米麗在巴黎》第四季
不久之前,由莉莉 · 柯林斯(Lily Collins)主演的《艾米麗在巴黎》第四季上線。停播兩年之後,今年 8 月 15 日,網飛一次性放出了該劇集第四季的前半部,下半部則定在 9 月 12 日上線。
從 2020 年 10 月開播以來,《艾米麗在巴黎》的口碑一直毀譽參半。不喜歡的人認爲這是一場基于刻闆印象的大型意淫——年輕、貌美、有活力的女主角艾米麗從芝加哥來到巴黎,法語都沒學會幾句,就能在職場過關斬将、在情場無往不利。喜歡的人認爲《艾米麗在巴黎》是再合格不過的 " 電子榨菜 ",它看起來像一場賞心悅目的時裝秀,也是附贈抓馬(drama)情節的巴黎城市宣傳片。
(圖 /《艾米麗在巴黎》第四季)
更重要的是,這部劇裏的女主角艾米麗就像一台職場永動機,隻不過她的行爲并沒有受到贊賞,還經常讓同事和上司感到頭疼。劇中,艾米麗的法國同事們大多站在她的對立面,他們不斷抛出的諸如 " 你們活着是爲了工作,我們工作是爲了生活 " 的言論,寬慰了許多職場人。
《艾米麗在巴黎》第四季的第一集始于一場醞釀已久且必将爆發的鬧劇。艾米麗和男友的關系也因此岌岌可危。但即便在這種時刻,她也不忘把感情和工作強行聯系到一起。當她與朋友敏迪談論起如果男友不出席活動會給自己所在的公司造成損失時,敏迪對此的回應是:" 跟企業共依存是一種疾病。" 看到這一幕,我已經能想象有多少人會在屏幕前拍手叫好。
(圖 /《艾米麗在巴黎》第四季)
在互聯網行業工作的陳怡已經把《艾米麗在巴黎》列爲 " 最希望老闆看的劇 ",沒有之一。
像艾米麗這樣的典型 " 辦公室三好學生 " 形象,代表了一種看似過時卻仍然在某些職場文化中存在的工作态度:熱情滿滿,事事親力親爲,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麽,都将工作置于首位。然而,随着社會和職場文化的變化,這種行爲正逐漸被抛棄。如今的年輕人越來越傾向于選擇一種 "quiet quitting"(悄悄退出)的方式行走于職場。
剛上班就掌握工作真谛的年輕人,
都在悄悄做着這件事
又是一年畢業季,新一批年輕人湧入大大小小的公司。在當下的職場環境中,"quiet quitting" 成爲某些職場人的内心 OS,它的中文近義詞可以是 " 躺平 ",不過将這個概念理解爲 " 精神離職 " 或許更恰當。
如果和父輩們所處的時代做一個橫向對比,不可否認的是,現如今的職場環境更爲瞬息萬變,而工作壓力也絕對算得上有增無減。面對這樣的情況,一部分年輕人開始調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行爲模式,他們不再像父輩們那般 " 全情投入 " 進工作崗位,而是将 quiet quitting 進行到底——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後,不再額外投入精力,不主動追求超出崗位職責的任務。
(圖 /《艾米麗在巴黎》第四季)
在某種程度上,quiet quitting 可以被視爲一種安靜的摸魚行爲。一些人甚至認爲,這種行爲非常必要,他們需要借此來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并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現階段,quiet quitting 究竟是好是壞尚無定論。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讓自己的生活更爲輕松愉快無可厚非,但從整個社會的發展層面來看,這樣的做法無疑充滿了矛盾和風險。
(圖 /《艾米麗在巴黎》第四季)
在陳怡看來,quiet quitting 是 WLB(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最高級。" 這麽大的一個公司,離了我也照樣可以運轉,我隻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這顆螺絲釘,别的事情不是我該關心的。與公司的 5 年發展前景比起來,我自己 5 年後将在社會上、家庭中處于什麽位置才是更值得思考的,不是嗎?" 陳怡說。
乍看上去,這段話似乎沒什麽思考,但這帶來了某種更深層次的思考——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的話,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 精神離職 " 之後,
沒有想象中的天高海闊
在遊戲公司工作了 4 年的小夢終于在 2024 年夏天辭職了。在那之前,她所在的團隊已經很久沒有出過新産品了,不僅如此,她的團隊原本隻負責兩個遊戲,中途還停服了一個。用小夢的話來說,她自己都不知道這樣的團隊存在的意義是什麽。
" 我覺得當時團隊裏的所有人,包括我們的組長,都已經‘精神離職’了,在一個以加班爲美德的公司裏,我們按時打卡上下班,周末絕不回消息,其他部門抱怨我們難以合作,我還會跟人家起争執。" 小夢說起離職前的日子,她覺得自己當時的精神狀态俨然是那家公司的甲方。
(圖 /《玫瑰的故事》)
在理想狀态中,通過 quite quitting 的方式,員工可以避免被工作消耗殆盡,這種 " 适度的退出 " 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但對真正經曆過它的小夢來說,長期的 quiet quitting 帶來的更多是困惑和疲憊。雖然她一度享受按時下班、拒絕額外工作任務的 " 自由 ",但這種 " 自由 " 并沒有想象中的輕松和快樂。因爲這種狀态并不意味着徹底解脫。
正如社會學家阿蘭 · 德波頓在《工作的迷思》中提到那樣:" 真正的工作成就感來自于在困難和挑戰中發現自我的能力。" 小夢的困境在于,面對工作壓力時,僅靠選擇 quiet quitting 來尋得的片刻松懈并不能幫助她這樣的年輕人真正成長,反而可能讓自己失去應對困難的勇氣和鍛煉機會。在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時,過度的 " 精神離職 " 無疑是一種應激型的自我保護,剝奪了個體在工作中尋找意義和自我實現的可能。
(圖 /《玫瑰的故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quiet quitting 确實可以提供一種短期的情感緩沖,讓人能夠在一個高度壓力的工作環境中堅持下去。然而這種緩沖并非長久之計,因爲單純的精神退出無法真正解決根本問題。
工作中的挫敗感、對未來的不确定性,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質疑,依然困擾着小夢。在她考慮辭職的過程中,這些問題最終彙聚成了一個強烈的信号:需要真正的改變,而不是逃避。
應對 quiet quitting 的方式,
難道是 quiet firing(安靜解雇)?
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希望看到自己的員工屍位素餐。面臨職場倦怠的人可以選擇 quiet quitting,不主動要求晉升,領導也可以用相似的方式 " 回敬 " 下屬。
quiet firing 站在了 " 精神離職 " 的對立面。在 TVB 熱劇《愛 · 回家》的解讀中,這種行爲意味着 " 增加員工的工作量,提高對他們工作的要求,越吹毛求疵越好,總之,折磨到他們受不了,他們就會自動辭職 "。這種方式看似有效,還可以避免承擔直接裁員帶來的道德困境和法律風險,但會導緻公司内部的信任危機。
(圖 /《愛 · 回家》)
員工離職的原因往往很複雜,年輕人更希望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和成長,如果一味用 quiet firing 來對抗 quiet quitting,隻會讓員工覺得熱情錯付,最終适得其反。或許,quiet quitting 帶來的最大啓示,是企業和員工都需要在工作文化上做出調整。
在《艾米麗在巴黎》中,艾米麗的行爲方式可以說是 quiet quitting 的反面典型。她在工作中總是積極主動,不斷尋找新的項目和機會,爲團隊帶來了無數創意和解決方案。然而,她的這種 " 雞血 " 行爲常常被她的同事視爲過度幹涉和侵略性行爲,她的個人風格也影響了團隊的多元化發展,特别是在強調團隊合作的現代企業中,個人對工作過分 " 熱血 " 也未必是件好事。
(圖 /《艾米麗在巴黎》第四季)
Quiet firing 與艾米麗的 " 雞血 " 風格在本質上有着共通之處:它們都代表了極端的職場行爲模式,無論是極度投入還是刻意忽視員工的價值,這兩種策略都沒有考慮到人在其中的實際需求和心理狀态。
對于企業來說,認識到員工不再願意過度投入工作,意味着它需要找到新的方式來激勵和支持團隊,比如更靈活的工作安排、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以及更好的工作環境。對于員工來說,quiet quitting 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棄職業追求,反而應采取更科學的方式來工作,以維持自己的創造力和熱情。
quiet quitting 現象背後,
是需要重拾工作的意義的職場人
無論是 quiet quitting 還是 quiet firing,它們都反映了職場中深刻的結構性問題:工作與生活的界限逐漸模糊,職場文化也日益趨向短期利益和即時滿足。然而,這并不意味着我們應該放棄對工作的積極态度和追求。
馬克斯 · 韋伯的 " 職業倫理 " 觀點提醒我們,職業不僅僅是生存手段,更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責任的重要平台。作爲職場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去探索工作的真正意義,并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挑戰,找到屬于自己的職業道路和生活方式。在面對工作挑戰時,找到更爲積極的應對方式,例如學習新技能、尋求職業輔導或進行心理調适,會比簡單地消極避開挑戰更讓人有成就感。
(圖 /《艾米麗在巴黎》第四季)
在理想的職場環境中,工作不應該是一種犧牲,而是一種與個人目标相符的自我實現。在這樣的環境裏,工作和生活不再是對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在世上行走的方式。我慶幸自己不是艾米麗的同事,也慶幸自己不是停不下來的艾米麗。
校對:吳钰燕;運營:鹿子芮;排版:冼曉玲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