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 TVB 拍香港霓虹之外的柴米油鹽,因爲這部分才是真正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2017 年,TVB 就拍了一個叫做《有樓萬事足》的綜藝真人秀,圍繞着老百姓最爲關心的 " 買樓 " 話題,講述幾個年輕人在香港置業的真實心路曆程,呈現了這座城市在房價狂飙之下光怪陸離的社會百态與價值觀。
彼時,香港人賺的每一桶金,首要投入的大項都必定是 " 買樓 ",尤其是在東方之珠這個彈丸之地,房産成了劃分當代社會階層的一道分水嶺。
在這部綜藝裏,那些把買房視爲人生唯一目标的年輕人,有的在大學期間就制定了近乎苛刻的消費标準,有的則身兼數職拼命工作攢錢,且無一例外地爲自己有這樣清晰的 " 目标感 " 而倍感驕傲。
這種對買房幾近病态的執着,同樣在内地的 80 後、90 後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悄然蔓延開來。這也讓嗅覺敏銳的資本們雀躍地投入其中開啓了一場盛世狂歡,造就了中國樓市持續高歌猛進的 20 年。
如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當高昂的房價遇上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立刻噤若寒蟬,人們盼望着這頭 " 洪水猛獸 " 能夠盡快走下 " 神壇 ",卻也有人因爲已被深度捆綁而對它飽含深情與留戀 ……
當市場從高熱中逐漸退去,我們也終于有了得以喘息的機會,可以重新理性地審視 " 買房 " 這件普通人的 " 人生大事 "。
買房對于普通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麽?房價漲,就入市;不漲,就不入市,随波逐流是不是普通人最好的選擇?以及從微觀個體的生存與幸福視角出發,不買房的人生真的會塌嗎?
一、我們爲什麽執着買房
一句 " 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的順口溜,诠釋了中國人刻在骨子裏的人生幸福終極定義。
一個初入社會到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他是會對這座城市抱有期待和幻想的,覺得自己能夠在這裏過上幸福的生活。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開始意識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就像珠穆朗瑪峰和海溝,也許可以遙望,卻始終無法相交。
微薄的薪水、高昂的房租、日漸上升的物價,一次次搬家、一次次跳槽,戶口焦慮、漂泊焦慮,在這種充滿不确定性的生存中掙紮,怎麽會不渴望在這個城市裏擁有屬于自己的一處住所呢?
所以,人們執着于買房,本質上還是出于追求穩定性與安全感的生存本能,人也隻有在一個穩定安全的生存環境中,才能去談幸福、談創造。
而國内目前對于租房群體的保障,無論是法律約束上還是政策執行上都很不完善,随時可能上漲的房租、随時可能被要求搬走的風險,都讓租房成了不穩定的象征。這就倒逼了年輕人即便口袋不富裕,也不得不踏上買房這條道路。
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至少在當下,隻有能在自己工作的城市裏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才能算得上是安定了下來。
所以在買房的背後,是人們的生存焦慮與追求安全感的精神訴求。大家試圖通過買房這種方式,來實現生存安全、抵禦通貨膨脹的資産安全等目标。
那是不是隻有買房才能帶來安全感?顯然不是。
很多富人之所以不在意買房這件事,說房子就是一堆鋼筋水泥,說白了,就是他們不需要通過買房來獲得安全感,買房對于他們來說根本就不算個事兒,他們也有太多其他的途徑來獲得安全感。
就像如果你兜裏有一百塊錢,你會去羨慕那個吃棒棒糖的小孩嗎?不會,甚至還會吐槽吃糖把牙都搞壞了,用這個錢買根鉛筆多好。
但如果你快餓死了但兜裏沒錢呢?你一定做夢都想吃上面包。
所以房子确實承擔了多數普通人獲得投資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雙重功能。
二、年輕人該不該買房
衆所周知,當代年輕人的壓力主要來源于三座大山——結婚、生子、買房。其實這三件事中真的沒有哪一件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核心在于個人選擇。
年輕人該不該買房,沒有标準的答案,因爲不是所有人買房都是爲了投資保值,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從買房中去獲得人生的安全感。
如果從房産的投資角度來看,市面上 90% 的房子已經喪失了投資屬性,想要靠買房實現階級躍遷、分享時代紅利的年代一去不複返。
說一些衆所周知的原因:
首先,人口負增長,現在即便是北上深,依然是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
其次,年輕人思想觀念的轉變,不婚不孕對應的就是沒必要買房,房子就隻剩下了居住屬性,相比較買房這種重資産、高負債、高風險,租房更具性價比;
再者,國家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在慢慢推動,雖然落地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全民租房是大勢所趨(很多人會說租金不穩定,其實不必擔心,租金是由當地收入水平決定的,北京房子的租售比有多差大家可以去算一下,況且我們多少算是個政策調控型社會);
最後,對于上面而言,賣地換錢的路越來越難走,所以房地産稅這隻靴子遲早會落地,買房的投資屬性進一步下降。
況且,你的房子随着時間的推移也一定越來越舊。
因此,如果隻是看重房産的投資價值,當下可能不是個入手的好時候。
但房産所帶來的安全感這一情緒價值短期内不會消失。無論生活在哪裏,大多數的普通人,尤其是女性,都希望能夠有自己的房子,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内心可能會更加的平靜,能夠少一些迷茫。
也就是說,如果自身或者是家庭裏的重要成員,迫切地需要買一套房子來獲得安全感,那就入手好了。畢竟幸福和快樂有時候确實還是需要花點錢付出一下才能得到的。
隻是現在買房需要更加的理性,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去買與自身收入不匹配的城市或者是面積的房子,隻有能夠在欲望裹挾中還能堅定自我的人生才更爲穩妥。
仔細觀察一下不難發現,當下有房子的人,沒有幾個是大富大貴的,絕大多數還是工薪階層,因爲隻要有工作、有收入,這就有了供房貸的基礎;隻要有買房的意願,買第一套房子的阻力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大。
這也并非是原來的房子真的就有多便宜,在任何一個時段,房價對比收入的話都不便宜。現在回過頭去看覺得便宜,不過是貨币貶值後帶來的一種幻覺。
當然,一個人的思想和觀念也并非一成不變。比如一個剛開始沒想過買房的人,也許結婚生子後,在爲人父母這種強烈的責任驅動下,他可能就會開始考慮買房;一個一直執着于買房的人,也許忽然頓悟,我有錢還怕沒地兒住?他就不會再去考慮買一個固定住所了。
試圖去說服和理解他人,這本身就很不正常。
當你看見别人 " 躺平 " 心生不屑的時候,其實你的 " 正能量滿滿 " 同樣讓人感到倦怠。
要允許自己做自己,也要允許别人做别人,理性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夠了。
三、不買房的人生不會塌
50 後、60 後追求 " 三大件 ",70 後、80 後追求房子車子,但年輕一代的思想變了。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把有房有車當成理所當然去追求,拒絕去過這種被房貸所透支和奴役的生活。
也有一部分人會把這種現象理解成大前研一筆下的那個日本《低欲望社會》:
較之 " 擁有物質 " 的欲望,他們幾乎沒有欲望。不僅是物欲全無,連出人頭地的欲望也變得淡薄。
更可悲的是日本的年輕人。因爲對老年生活感到不安,他們從 30 歲開始就拼命存錢,不買房買車,也不想結婚,過着無欲無求的低欲望生活。
這樣一群人等到退休後,即使有時間也不會有特别想做的事。然而,沒有想做的事,單純追求長壽的人生真的有意義嗎?
有想做的事就應該馬上去做,這是我一直以來都堅持的一個原則。
其實,如果你深入到年輕人的群體去看一看,就會知道這跟中國當代青年的狀況并不十分相符。
我們年輕人不是不想結婚生子,隻是不再随便結婚生子,因爲他意識到了要爲自己負責,也要爲新生命負責,這是一種自我覺醒。
而一旦擺脫了房子束縛,年輕人不再需要像中年人那樣在生活的細枝末節中精打細算,這也激發了他們更多的人生探索欲。
比如今年爆火的新疆旅行、一票難求的演唱會門票、越來越多的人下班去跳舞健身 …… 這怎麽能說大家無欲無求了呢?
與其說适當降低消費是一種欲望低落,不如說這是在時代脈絡之下年輕人一種理性的選擇。
唐朝紅人白居易 29 歲入長安,奮鬥了 21 年才攢夠錢如願買下屬于自己的一個住所;等到宋朝的時候經濟發展了,房價也漲瘋了,所以即便是詩詞一流的陸遊,當了快 20 年的官,照樣買不起房,感歎:" 猶愧先楚公,終身無屋廬。" 除此之外,蘇東坡、歐陽修也都是一直租房,他們的人生也沒有因爲沒買房而塌。
人們總是不願意相信,世代觀念尤其是消費觀、價值觀之變遷,有時候就是如此的劇烈甚至具有颠覆性。
四、人生的終極任務
海子在《夏天的太陽》裏寫道:"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其實人生并沒有什麽終極任務和意義,就像一朵花并不知道自己爲何而盛開。花開花謝是自然之道,人的生命也是一樣。
在宇宙之中,個體不過是滄海一粟。當年明月曾說過:" 我之所以寫徐霞客,是想告訴你:所謂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麽。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放眼整個明朝,無論是朱元璋、朱棣,還是張居正、王陽明,這些人都是被時代裹挾着往前走,他們或許在政治上、思想上占據了巅峰,睥睨一切,可是他們在漫漫人生途中,真的快樂嗎?
至少,徐霞客是快樂的。
" 漢代的張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們都曾遊曆天下,然而他們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 我隻是個平民,沒有受命,隻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憑借自己,遊曆天下,故雖死,無憾。"
于是便有了《徐霞客遊記》中的一句:" 初四日,兀坐聽雪溜竟日。"
那一天,山下的我們,正奔忙着追逐富貴與功名。但徐霞客卻坐在黃山絕頂,聽了一整天的大雪融化聲。
很多時候我們都傾向于用 " 因爲他有錢啊!" 來解釋一切,我想也許正是因爲某些方面的極度匮乏,才試圖用另一些東西來掩蓋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