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搭載 M3 芯片的新款 14 英寸 MacBook Pro 推出,蘋果便宣布,停産 13 英寸 MacBook Pro。
13 英寸 MacBook Pro 是最後一款配備 Touch Bar 的 Mac,這款型号的退役,也意味着 Touch Bar 正式退出曆史。
操作不便的 Touch Bar
Touch Bar,是蘋果曆史上比較失敗的設計,從出現到退場,僅僅 7 年。
Touch Bar 最早出現在 2016 年 10 月發布的第四代 Macbook Pro 上,全稱 Multi-Touch Bar,中文名爲 " 觸控欄 "。
首代 Touch Bar,沒有物理 Esc 鍵,Touch ID 和 Touch Bar 沒有間隔,雖然 Touch Bar 有顯示功能,但并不是爲了顯示信息而存在。
蘋果剛剛推出 Touch Bar 時,無論用戶還是應用開發商,都抱有較高的期望,蘋果也爲之适配了多個系統應用。
但事實證明,Touch Bar 未能普及,就生産力角度而言,它實在太小衆,開發商始終無法開發出合适的應用。
Touch Bar 隻是一塊特别小的屏幕,能顯示的内容非常有限,所以大多數時候隻能顯示按鈕,這進一步限制了其功能,導緻開發商難以适配。
除了适配應用少,Touch Bar 需要用戶改變自己的操作習慣,但 Touch Bar 上的所有操作,都可以使用鍵盤和鼠标代替。
因此 Touch Bar 并非不可替代,它隻能算是一種冗餘設計,說白了就是可有可無。
此外,即便用戶改變自己的操作習慣,也不一定能自如地用好 Touch Bar。
和普通的電腦操作不同,用戶需要經常觀看 Touch Bar 的屏幕,比如選擇表情、調整音量等。
這就很容易讓用戶分神,用戶除了觀看顯示器屏幕,還要分心看 Touch Bar,無形中降低了操作效率。
相比之下,鍵盤雖然是固定的,但在熟悉後就能做到盲操,而且鍵盤有按鍵反饋,這是 Touch Bar 完全不具備的。
Touch Bar 還容易導緻誤觸,不看着屏幕按指紋識别按鍵時,很容易誤觸到 Siri 按鍵,或使用頻率更高 Esc 鍵。
除了在 2019 年推出了改進版 Touch Bar,蘋果就沒再對其進行優化,最終 Touch Bar 默默走向了淘汰。
壽命更短的 3D Touch
和 Touch Bar 命運相仿的設計,還有 3D Touch。
2015 年 9 月,蘋果在推出 iPhone 6s 系列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交互層面的重磅功能更新,那就是 3D Touch。
相較 Touch Bar,3D Touch 壽命卻更短,Touch Bar 好歹還苟活了 7 年,3D Touch 隻過了 3 年便被注銷戶口。
不僅後面的機型沒有這個功能,連原本具備 3D Touch 的舊機型,蘋果也通過系統更新把其閹割掉了,怎一個慘字了得。
3D Touch,是用戶用力按壓應用程序圖标時,能快速訪問應用程序圖标上的操作方式。
從交互的層面來說,3D Touch 帶來了很多交互功能,可以在屏幕上的應用圖标等處按壓,可以調出二級菜單,實現功能直達。
繼續重按,則能打開鏈接内容并跳轉,還能在不同遊戲中,根據力度不同給予不同的反饋。
3D Touch 具備不錯的實用性,尤其是打遊戲,能帶來更豐富的體驗,因此受到部分遊戲用戶追捧。
那爲什麽 3D Touch 隻活了 3 年?它的缺陷和 Touch Bar 類似,它很不錯,但并非不可替代。
用戶使用 3D Touch,并沒有帶來使用效率的提升,用力按壓屏幕花費的時間,并不比多點擊幾下快多少。
3D Touch 還有一個問題,和 Touch Bar 光明正大呆在鍵盤裏不同,3D Touch 藏得很深,要在菜單裏掏弄一會才能找到。
很多用戶壓根不知道這個功能,即便知道了也懶得專門找,既然用戶很少用,開發商也不會爲此浪費時間。
一個沒有應用專門适配的功能,注定沒有未來,何況 3D Touch 嚴重擠占内部空間,蘋果放棄 3D Touch,也是合乎情理。
中看不中用的鼠标
說到設計失敗的硬件,蘋果的鼠标絕對榜上有名,各種中看不中用,經常讓用戶又愛又恨。
蘋果鼠标最著名的産品,就是妙控鼠标,單看外形,曲線流暢,完全軸對稱設計,的确夠美觀。
不過,這個鼠标表面沒有任何按鍵,任何第一次使用它的人,心裏大多會打鼓:這能叫鼠标?
它沒有鼠标常見的左右鍵,每次點擊的都是整塊面闆,不過在這一整塊的闆子下面,倒是整出了左右鍵。
與普通鼠标相比,妙控鼠标還缺了鼠标滾輪,它的滑動邏輯與手機、平闆相同,向上滑,頁面就跟着往上走。
但這與滾輪的操作邏輯是相反的,很多用戶往往是會往下劃不動網頁,往上劃不動聊天對話框,用得非常憋屈。
由于妙控鼠标設計得非常扁平,要想用得方便,手心還得懸空才能操控,時間一長手都麻了。
操作邏輯奇特還是其次,妙控鼠标最爲人诟病的,莫過于其超乎想象的充電方式。
爲了保持外觀的優美和一體性,妙控鼠标把開關和充電口,全部放在鼠标的底部。
如果鼠标在充電,用戶根本無法使用,這完全是爲了所謂的美觀,犧牲了實用性。
爲美觀而棄實用,是蘋果鼠标的 " 優良傳統 ",盡管蘋果在 1983 年便推出鼠标,但它家的鼠标,一直就一個按鍵。
在其他廠家先後把雙鍵和滾輪引入鼠标的時候,蘋果不僅堅持單按鍵不動搖,還時不時劍走偏鋒。
1998 年,蘋果推出了名爲 "iCatch" 的鼠标,外觀像一個球體,五顔六色倒是好看,但操作體驗極差,近乎無法使用。
兩年後蘋果推出 Pro Mouse 鼠标 ,單按鍵變成豆子般大小,不僅不好用,某些功能還得配合鍵盤才能使用,非常麻煩。
蘋果鼠标,就此成爲中看不中用的代名詞,過于在乎外而忽略實用性,讓它失去成爲主流的機會。
蘋果發展到現在,推出過無數設計,有的實用性滿分,流傳到現在,有的中看不中用,最後默默消失。
可見,成功的設計,滿足實用是第一位的,否則做得再好看,也是無用,對于國内的數碼設計,這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參考資料:
編輯:陳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