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 開心麻花 " 再度次讓觀衆開心不起來了。
至少叫座不叫好已經讓他們玩明白了。
從 " 詐騙式電影 "《日不落酒店》開始," 開心麻花 " 的誠意就已經看不見了。
(從新定義 " 友情出演 ",還是個 " 主演 "?)
而後,開心麻花所代表的為檔期而生電影一再刷新下限。
這些 " 為了搞笑而搞笑 " 的流水線産品,讓開心麻花掙麻了,卻也至此失了口碑。
堪稱爛片預定的常遠,更是一鼓作氣,連拍三部。
《李茂扮太子》豆瓣 4.3,票房 4.62 億;《溫暖的抱抱》豆瓣 5.2,票房 8.64 億;《哥,你好》豆瓣 4.9,票房 5.47 億。
而後便是近日上映的《絕望主夫》。
卡點元旦檔,接手《阿凡達 2》和《想見你》盤活的影院熱度,同期基本無競争對手。
所以即使豆瓣 4.8,目前票房已經穩穩破 2 億。
接二連三的爛片,要問誰給的勇氣。
當然全靠觀衆 " 打錢 " 有錢掙。
虛張聲勢的反思
隻會反複惡心觀衆
又是諧音梗,又蹭大 IP(當年的經典美劇《絕望主婦》)。
但對于《絕望主夫》,非常中肯的一句高贊短評:絕望的不止主夫,還有觀衆 ......
可以說,導演貼心到什麼地步,常遠飾演男主 " 胡鐵男 ",翻譯 " 鋼鐵直男 ",等于這部劇,導演已經設定了一個前提——觀衆要無腦看劇。
胡鐵男,一家管理咨詢公司的老闆,還是暢銷書作家、成功學講師。
一個封建思想的集合體。
寫書主旨:" 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奉獻的女人 "。
面對公司的女性員工,硬性要求得穿裙子和高跟鞋。
對懷孕的女下屬,會想方設法讓對方離職。
與妻子嚴格執行 " 男主外,女主内 ",一門心思強調傳宗接代。
随便拎出來一個點,放在當下都是要引爆熱搜吵翻天的程度。
根據劇情發展,一場電梯意外,讓胡鐵男進入了一個與現實錯位的異世界。
這設定很熟悉,前有《傳聞中的陳芊芊》、《贅婿》,以及電影《女兒國的傑基》、《男人要自愛》。
一個大男子主義的男人,掉入女人主宰的世界裡,開始了與之前生活完全颠倒的人生。
換位思考後悟了,也理解了。
隻不過,《絕望主婦》講不好笑話,更談不上反思。
胡鐵男來到的這個異世界,實現了一個外在介質的調換。
比如,女主外,男主内。
男性花枝招展,女性西裝革履。
男性洗衣做飯兼帶娃,女性強勢還有家暴行為。
男性做飯捏肩,女性喝酒劃拳。
男性變得娘娘腔,女性則變得陽剛。
所有的性别特征隻實現概念化的對調,權利和義務的互換都顯得簡單粗暴。
強行套梗的笑點惡俗又尴尬,無不暴露了制作上的草率。
或者更多的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對女性的刻闆印象,充滿浮誇且浮于表面。
然而角色的内心戲變得空白,真正的焦慮卻沒有呈現,對觀衆的情感沖擊力異常稀薄。
敢于嘗試兩性話題,想要幽默又想要尖銳。
想象美好,實力和誠意都不夠,觀後感就隻剩:
" 我知道你出發點是好的,但你先别出發。"
一邊消費女性,
還不忘一邊冒犯女性
一定層面上,《絕望主夫》主攻當下熱議話題,吃到了性别紅利。
想要傳達女性的不易,達到對女性理解和寬慰的現實意義。
但它卻不敢真實的直面女性困境,所有的槽點一鍋亂炖。
最終呈現的不過是基于性别差異的刻闆印象,讓異世界的女性隻是複刻了現實世界的男性做派。
充滿了對女性困境的意淫式玩梗。
這種批評的意義不高,相同的價值觀讓兩個世界如同複刻。
不僅那些真正焦慮的話題沒有得到消解,反而在強行刻畫的笑點中備受冒犯。
甚至可以說,作為喜劇片的《絕望主夫》把笑點建立在女性的痛苦之上,困境被娛樂化。
批判與搞笑都沒有做好,最終,讨好不了女性,更得罪男性。
它所謂的為女性發聲,就像一句簡單又扁平的口号和段子,空口白牙繪制的大餅,連雞湯都算不上。
在角色的轉變方面更顯得邏輯稀碎。
胡鐵男,一個集萬千标簽于一體的鋼鐵直男,常年形成的固有認知和習性。
卻在異世界後,做做飯帶帶娃,上個男德班唱唱跳跳就突然開始頓悟,從此改掉大男主主義,成為體貼好男人。
從反抗者迅速變為順從者,很虛無,真正的心路波折隻字未提。
而對女性身份互換後描繪又單薄和匮乏。
前部分女主表達了想要回歸職場的意願,但在異世界裡,導演對于女性們工作能力的展示卻也僅限于,穿着酷酷的西裝圍坐一團。
所有的反思也變成了惡搞,家暴和生孩子都可以拿來抖包袱。
最終導緻《絕望主婦》在兩性議題中隻是徒有其表,隔靴搔癢。
甚至,作為喜劇片,它的幽默全是尴尬的玩梗;作為類型片,它的内容過于扁平;作為女性電影,它甚至根本沒有對女性的正确了解,全靠想當然。
更重要的是,所有基于性别而存在的缺陷,幾乎雜糅到了主角的身上。
異世界的性别對調不但是刻闆印象的互替,更讓男女平等的讨論變成一群 T 和大母 0 的對抗。
這,才是這部電影最惡心的構陷。
還有好的國産喜劇片嗎?
有趣的是,《絕望主夫》豆瓣開分 6.1,宣傳語被打上 " 近三年跨年檔喜劇最高分 "。
關鍵人家好像還沒有說謊。
近幾年的國産喜劇片,清一色的慘淡,3 分片、2 分片占絕大多數,能上 6 分的那都叫 " 最佳 "。
可是看過這些電影内容的都知道。
早已不知何時起," 喜劇 " 仿佛已經已經變成爆梗的雜糅。
或者,他們有時候什麼都諷刺了,但更多時候又似乎更像是在勸導你随着被諷刺對象一起堕落。
也越到這種時候,越懷念喜劇之王的 " 周星馳 "。
一個顯而易見的指标是,周星馳留下多少傑作?
僅 1990-1992 年,3 年時間,周星馳就有 24 部喜劇電影公映,有一半以上是可以反複觀看的傑作。
即便是平庸一點的,仍然能夠輕易秒殺了如今内地的大多數喜劇電影。
甚至于即使影片中充斥了無厘頭,但又能夠以其颠覆性的姿态結構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窘迫。
再者有馮小剛的賀歲喜劇《甲方乙方》、《大腕》、《天下無賊》等。
以調侃的方式解構了當下社會中許多壓抑了的社會理想和人物心态,一種屬于市民的幽默。
我們想象的喜劇,是一種對現實生活困苦的揶揄、諷刺,它甚至會暴露自身缺陷和可笑之處,但同時又代表着一種自由狂歡精神。
它是有底層邏輯的,即使認為無厘頭但卻牢固的契合設定。
是真實的生活軌迹中小人物的悲傷與失敗,而不是用藝術包裝出來的。
沈騰曾講到說:
" 最早看卓别林喜劇,我是在找‘笑點’,現在回頭再看,覺得經典的還是諷刺、批判的東西。留得住的東西一定不是一笑而過的。"
可再看如今的喜劇電影,主旨皆在制造幽默,但大笑後卻不足以反複回味,甚至是經不起推敲的。
可即便爛,制作方仍然樂此不疲的投資拍攝,一部接連一部。
因為即使無數觀衆罵罵咧咧的打下差評,他仍然可以笑着把錢揣進兜裡。
最終,劣币驅逐良币,敷衍變成了常态,動不動上億的票房,成為了爛片持續的驅動力。
一如馮小剛所言,有垃圾電影正是因為垃圾觀衆。
"2023 年還能看到這種電影,每一個買票的人都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