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赟
編輯|海若鏡
36 氪獲悉,合成生物領域頭部企業「瑞德林生物」近期完成超 5 億元融資。本輪融資由松禾資本、基石資本、常德興鑫、白銀科鍵、常德德源共同投資。投資方背景包括深圳市 "20+8" 未來産業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常德合成生物基金等政府或産業基金的管理主體。募集資金将主要用于産能建設和新品研發。
瑞德林創辦于 2017 年,是 36 氪長期追蹤報道的合成生物企業之一。聯合創始人兼 CEO 劉建曾在某多肽藥物上市企業任集團副總裁,從事多肽藥物研發、管理 20 餘年;公司現有研發人員近 200 人,發明專利超 190 項。C 輪融資之前,瑞德林已累計獲得近 7 億元融資。過去三年裏,公司營收每年均接近翻番增長。
進入 2024 年之後,合成生物企業也相繼迎來了自己的 " 商業化承諾兌現 " 時刻。但整體而言,在内外部原因的影響下,行業内實現規模化收入,且能持續保證增長的企業并不多;一級市場上,對外披露的融資數量也有所減少,完成大額融資者更是寥寥無幾。
當市場寒意漸濃,合成生物企業應如何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恰逢本次 C 輪融資之際,我們回訪了劉建,聊了聊過去一年多時間裏公司的主要業務進展,并希望從瑞德林的故事中,尋找到可供行業參考的生存之道。
AI 成爲研發的絕對推力,
持續尋找 " 舊原料 " 的跨領域應用
談及 2024 年公司在研發能力上的進展,劉建認爲,最顯著的成果之一是,在許多項目的開發上,"AI 技術逐漸從輔助角色變爲絕對的推動能力 "。
在合成生物領域,瑞德林是較早将 AI 技術應用于産品開發的公司之一。近幾年,公司圍繞人工智能的算法、算力和數據幾大核心要素進行了系統性布局,建立 ReAI4Bio 平台,目前已累計構建 50 多個 AI 模型,申請 AI 發明專利近 30 項,自建算力中心,擁有 10 餘個超算服務器,200 萬億次 / 秒的超算算力,自建蛋白數據庫容量超過 52 億條,高質量私有酶數據庫超過 30 萬條。
經過前期的數年布局,目前,瑞德林對 AI 技術的應用已覆蓋 AI+ 酶和菌株的篩選、AI 蛋白質設計以及團隊内部的數字化管理等多個維度。這樣做的直接效果,就在于研發效率的提升,以及持續不斷地拓展 " 舊原料 " 的應用空間和篩選 " 新原料 "。
在劉建看來,這也是當下合成生物企業的取勝關鍵。近兩年,受市場競争環境改變等因素影響,合成生物領域已逐漸呈現消費電子化趨勢,傳統一代技術 " 吃五年 " 的現象很難持續。這就要求企業既能确保自身的技術逐年叠代、以更低成本應對市場競争,又要堅持進行新産品儲備,尋求更高的增長空間,很考驗 " 企業兼顧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和團隊規模設置的綜合能力 "。
" 這幾年,我們的研發投入一直在行業頭部企業的 2-3 倍以上,就是爲了實現這個目标。" 劉建表示。
得益于此,目前,瑞德林旗下已有超 20 款産品進入商業化、10 餘款産品待量産,産品矩陣從寡肽、多肽逐步拓展至單糖、寡糖等領域,廣泛覆蓋功效護膚、營養健康、生物醫藥和動保農業四大闆塊。
比如,在化妝品領域的新分子的開發上,瑞德林已接連推出了乙酰基肌肽、膠原三肽和 3'- 唾液酸乳糖鈉鹽(3'-SL)三種創新原料。以近期剛剛完成備案的 3'-SL 爲例,這是一款廣泛存在于母乳中的天然功能性三糖,但應用在功效護膚領域上時,該成分可發揮保濕修護、抗炎舒緩等效果。但傳統天然提取法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爲此,瑞德林通過生物合成技術結合微生物發酵與酶工程,在實現規模化生産 3'-SL 的同時,提高了産品的純度和一緻性,确保其應用更加安全、高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醫藥領域,火爆全球的司美格魯肽原料及中間體,也是公司近兩年重點推進的單品之一。但不同于多數從事司美格魯肽制劑産品原料開發的國内企業,瑞德林押注的是司美格魯肽口服劑型原料。
" 生産單規格的口服劑型産品的原料需求量在注射劑型的幾十上百倍,所以原料價格是注射劑型的 3-5 倍。因此,我們的産品定位就是規模大、成本足夠低,從而滿足口服劑型消費者的日劑量需求。" 據悉,瑞德林的司美格魯肽已完成 FDA 的 DMF 備案,并于 2024 年一季度正式實現量産。
劉建透露,2024 年,爲公司貢獻主要收入的雖仍是玻色因等現金流産品,以及谷胱甘肽等市場容量在數億到十幾億元間的短線産品,但以司美格魯肽原料爲代表的中長線創新品種,在上市首年時就已産生一定銷量,預期會爲未來幾年的營收奠定基礎。
另據介紹,産能建設方面,瑞德林的珠海工廠已于 2024 年實現量産,年産營養健康活性原料 200 噸。同時,公司拟在常德建設新的百噸級化妝品原料和原料藥中間體生産基地,在韶關建設千噸級營養健康和原料藥基地。

瑞德林珠海生産基地
出海,考驗企業的 " 全盤經營能力 "
過去一年裏,出海是合成生物領域内的另一個關鍵詞。在諸多單品的下遊放量尚未實現、上遊原料已趨于内卷的情況下,發力海外市場、拓展銷路,是一個合理的邏輯。
單就瑞德林而言,除了非洲市場是 2025 年才開始正式進軍外,公司的 " 化妝品、藥品等各闆塊産品在其他大洲和地區已經完成相對深入的布局 "。目前,公司已組建 30 餘人的海外銷售團隊;從總營收占比上看,海外收入從 2023 年的不到 20%,增長至 2024 年的 30% 以上,并預期在 2025 年超過 40%。
劉建坦言,瑞德林的海外銷售确實在 " 快速拓展中 ",但整體而言,現階段國内的合成生物類企業想要實現成功出海,過程并不容易。
首先是産品的注冊申報。" 目前,瑞德林僅僅是注冊團隊就有 10 個人。因爲,如果企業自己不具備海外市場的準入能力,隻能找當地代理商賣貨,很難實現高水平競争。同時,考慮到龐大的認證和注冊費用,以及後端産品和生産團隊的協作能力,其複雜程度就變得更高。"
其次在于銷售渠道的建設。劉建觀察到,許多早期不具備出海能力的創業公司,大多依靠國内成熟企業在全球建立的分銷網,但這樣的分銷網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産業鏈整體受限時,初創公司也可能成爲被打擊的對象之一。想要破局,企業就必須自己 " 走出去 ",在當地形成分銷渠道。
這個過程中,人力投入就是核心問題之一。劉建以瑞德林爲例介紹稱:" 爲了實現深度分銷,我們在國内的銷售就有 20 多人。相對應的,國際市場的需求就更大。坦誠講,現在的 30 人遠遠不夠,未來可能需要組建百人團隊,才能把全球市場聯動起來。"
與此同時,出海并不意味着簡單地讓人把貨賣到海外。" 市場端的動作,勢必帶動生産端和研發端的聯動,比如代理商的專業知識賦能,海外地區的産品認證、質量檢查,甚至是公司團隊擴張後的管理問題,任何一環跟不上,前期付出就會打水漂。"
換句話說,對于多數當下正在 " 收縮 " 階段的合成生物企業來說,出海或許意味着另一種 " 逆勢擴張 "。其根源不在于 " 想不想 ",而是 " 敢不敢 ":手上餘糧本就不多,真金白銀砸下去,能否真的換來銷售額?
劉建認爲,雖然近兩年的内外部環境變化給企業出海設置了更多障礙," 但出海仍然是可以做的 ",隻是需要企業提早進行更專業的規劃、以更大的決心去投入布局,同時不斷拓展新的産品應用空間、進行持續性輸出和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