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5/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99 天
最近,随着電視劇《狂飙》的大火,幾位演技精湛的主演也在網絡上小火了一把。
比如前幾天,張頌文早年的采訪就被網友扒了出來,還上了熱搜。
受訪的視頻中,張頌文表示,中國 99.5% 的演員,1 天要幹 18 個小時,一年才賺幾千塊,收入極低,隻有 0.5% 的演員能夠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而自己曾經,就是那 99.5% 人中的一個,工作幾個月,隻有幾千塊,被人不停地壓榨。
但不幸的是,很多人總是拼命逮住那 0.5% 的人,不停地說他們代表了整個行業……
張頌文的這番話,讓我想起之前曝光的一群美女群演在橫店片場角落吃盒飯的照片。
演員是一個惹人羨慕的職業,聚光燈下,錦衣華服,享受着粉絲的追捧,占據着新聞頭條,在鏡頭前展現自己的光彩。
不少人心中,都有一個演員夢,如果顔值再稍微高點,更是覺得自己天生就是吃演員飯的。于是背井離鄉來到橫店影視基地找機會,幻想成為那 0.5%。
據統計,每年有數萬人進入影視行業成為演員,但能夠熬出頭的,寥寥無幾。
就連張頌文這樣有文憑,受過專業訓練,甚至以專業第一的成績畢業的演員,也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熬出頭。
其實,很多行業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自媒體盛行的當下,頭部主播和網紅,一個月能賺幾十上百萬,但更多的小主播,一個月收入可能隻夠填飽肚子。
有調查就顯示:
45% 的主播月收入不到 5000 元,更多的主播月收入在中遊階段,與白領階層沒有太大差别,屬于不愁溫飽的階層。
但很多人看不到這些,依然覺得當演員賺錢,當主播賺錢。于是擠破頭鑽入這些被報道出來的高薪行業,妄想從中分一杯羹。
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現象:
人們的關注點,永遠停留在那些偶然的成功者身上,卻忽略了上萬倍沒被概率選中的失敗者。
因為 " 死人不會說話 ",那些被篩選掉的不幸者,才是真正的大多數。
視頻博主 @張真人講過一個故事,說自己有一個鄰居,以前是中學校長,現在退休了,經常去别人家打麻将,然後聽到有人抱怨政策這不好那不好,他就很不理解。
他說,雖然自己在教育一線默默奉獻了 30 多年,退休金也剛剛達到 8000 元。
但他非常知足,覺得現在中國人過的生活比幾千年來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好得多。
在他看來,現在的老百姓,不僅能吃飽穿暖,農民種地有補貼,小孩讀書能享受免費的義務教育,窮人還可以申請廉租房,就連看病都有醫保報銷……
這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是根本就沒有過的事。
" 實在搞不懂,為什麼很多人在生活中還有那麼多怨氣,動不動就抱怨這抱怨那,這也不滿意那也不滿意。一些人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生在福中不知福!"
底下有個評論:把他的退休金 8000 改成 800,看他還知足不知足。
人就是這樣,站在什麼立場,就說什麼樣的話。
退休金 8000 的人,交往的圈子裡,多是這個工資水準的朋友。
所以他所看到的,也都是身邊人不愁吃穿,生活無憂的日常。
這種 "幸存者" 的直觀體驗讓他誤以為,整個社會都是如此,所有的百姓,都過上了吃飽穿暖的好生活。
就像很多人總覺得,月薪過萬已經很普遍,如果你沒有月薪過萬,就說明你工資真的太低了。
但其實,月薪過萬的人,隻是極少數。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報告顯示,2018 年,在中國,月薪在 8000 以上的人,隻有 10.7%。
這樣推算,月薪過萬的,隻有區區不足 10% 的人。
大多數人的收入,都集中在 3000 至 5000 元。
你覺得月薪過萬很普遍,是因為掌握社交媒體話語權的人,大多都是所謂的 "幸存者"。
這群數量不足 10% 的人,在社交媒體上頻繁發聲,讓大家産生一種錯覺:月薪過萬的人遍地跑、月薪 1 萬隻是社會中的赤貧階級。
知乎網友 @甲魚不是龜就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假設 1000 人裡有 1 個年薪 100 萬,他發了 10 個帖子說自己年薪 100 萬。
有 10 個年薪 50 萬,他們發了 100 個帖子說自己年薪 50 萬。
有 50 個月薪過萬,他們發了 200 個帖子。
剩下月薪不過萬的 939 個因為沒什麼榮耀感,于是總共發了 200 個帖子,你統計一下,發現 510 個帖子裡有 300 個月薪過萬。
嗯,過半人過萬了。
就是這麼回事。
你看到的,不過是你選擇看到的。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 "選擇性觀察效應",即我們挑選樣本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本身就對樣本進行了篩選,而這個篩選對結果會産生影響。
幸存者偏差思維,就來自于這種效應。
由于總體的數量龐大,我們無法充分掌握總體裡面每個個體的信息,所以隻能從中挑選出一部分樣本,通過對樣本的觀察,來推測和估計總體的情況。
所以,當我們在迷茫不知所措時,我們很樂于分享和聽到一個以 "我有一個朋友" 開頭的故事。
比如你不知道該選什麼專業時,身邊人會告訴你,我有一個朋友,他選擇了某某專業,後來……
别人不知道該考研還是工作時,你會告訴他,我有一個朋友,他考研或是工作了,後來……
同事不知道該不該跳槽時,你也會告訴他,我有一個朋友,他也面臨過同樣的困擾,後來他跳槽了或是留下了……
這些或好或壞的結局,通常會帶給我們一種信心:隻要我們像故事的主角那樣去做,我們也能得到一樣的結果;或是不那樣做,我們就可以規避某種困境。
但很遺憾,這些個例,沒有任何意義。
面對同一個困境,同時有 A 和 B 兩種選擇,我們永遠可以找出一大堆案例,支持選擇 A;也可以找出一大堆案例,支持選擇 B。
但這些案例本身,既不能說明這個路徑可複制,也無法說明它的操作可以成功。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它說得有道理,隻是因為它恰好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然後恰好被我們看到了而已。
因為影響成功的因素太多了,就算你能力最強,少了點運氣,也不一定能成功。
個例沒有意義,統計數據才有意義。
所以,當你再讀到 " 我有一個朋友 ",不妨自問:實現這種成功的總樣本是多少?被黑暗背景掩蓋的失敗者究竟有多少?
如果看到 " 一将功成萬骨枯 ",就不會被台上那些篩選出來的所謂勝利者所幹擾,也就不容易迷信所謂的成功經驗。
網上有人問:一個普通人能掙多少錢?
有人跟貼說,以年為單位,大概是這樣的:
咖啡店的店員:6 萬,看上去很厲害的咖啡師:8 萬
超市的導購、收銀員:6-7 萬
公辦幼兒園,小學老師:8-10 萬,中學和高中老師:10-15 萬
三甲醫院護士:10 萬
理發師:8 萬,社保很低
中小型制造業的員工:10 萬
……
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效益好一點時,年入能勉強過 10 萬,效益不好時,六七萬都成問題。
這,才是普通人掙錢的真相。
這個世界上的多數人,沒有月入過萬,沒有豪車别墅,有的隻是苦海作舟和精打細算的生活。
錢不好賺,才是人間常态。
成長必備
你去年立下的學習目标完成了嗎?
是不是還停留在書的第一頁呢?
我知道你忙,沒時間學習,
但畢竟成長不能落下。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 1 個概念,
每天花 10 分鐘,就能讀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沒空仔細讀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