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10 月 20 日電 ( 宋亞芬 ) 在第三屆 " 一帶一路 "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
這一措施的提出有何重要信号意義?在全球跨國投資乏力的情況下,又該如何進一步提高中國制造業對于外資的吸引力?在利用好外資的同時,如何防範風險?圍繞這些問題,中新經緯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教授王曉紅進行了專訪。
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釋放什麽信号?
中新經緯:當前中國制造業開放程度如何?您如何看待中國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的意義?
王曉紅:中國制造業開放程度是非常高的,在中國自貿試驗區版的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裏制造業已經清零,在全國版的負面清單裏基本實現全面開放,隻有個别領域有所限制,意味着下一步縮減負面清單将實現全部清零。取消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充分體現了中國積極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心,通過超大規模市場吸引全球制造業跨國投資,讓跨國公司分享中國市場紅利,同時發揮跨國公司的内引外聯作用,穩定全球産業鏈供應鏈。
中新經緯:您如何看待當前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的必要性?中國制造業競争力如何?
王曉紅:疫情以來,國際環境中保護主義越來越嚴重,地緣政治沖突有所加劇。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更應該推動制度性的開放,擴大對外開放的空間。
從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制造業體系完備,非常具有全球競争力,連續 13 年保持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我們也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中新經緯:當前制造業是否已經成爲各國競争的必争之地?各國之間有何不同?
王曉紅:制造業确實已經成爲各國競争的重要領域,未來也将仍然是。疫情之後,大家都認識到了制造業的重要性。
新技術革命和新産業革命之後,大量的制造業已經實現數字化轉型,發達國家的主要目标是吸引高端制造業,比如芯片等信息通信技術制造業、生物醫藥等。發展中國家則依托自身的勞動力成本、資源要素成本優勢,吸引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轉移,同時也在盡可能吸引先進制造業。
中國擴大對制造業的投資,尤其是積極吸引先進制造業跨國投資,有利于通過競争效應進一步推動國内制造業向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中新經緯:您如何看待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中國制造業領域的重要影響?
王曉紅:我們希望跨國公司能夠更廣泛地到中國進行投資合作,這有利于增強相互之間的産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的融合發展,增加供應鏈的粘性和韌性,維護産業鏈穩定性,提升創新合作水平,無論是對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還是推動整個世界經濟的複蘇,增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體系的穩定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吸引外資,如何找準發力點,防範好風險?
中新經緯:當前世界經濟恢複緩慢,全球跨國投資乏力。在此情況下,您認爲該如何進一步提高中國制造業對于外資的吸引力?如何找準發力點?
王曉紅:疫情以後,跨國公司對制造業的投資更加謹慎。要更大力度吸引外資,我認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營造良好的外商投資環境。近幾年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出台了很多文件。比如,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提出 6 方面 24 條政策措施。文件對于完善投資環境的措施非常具體,針對了外商的一些訴求和一些長期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目前各地都在積極落實,這對于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當前全球引資競争比任何時期都要激烈,目前從要素成本的優勢來看,中國的人力成本明顯高于東南亞那些發展中國家,未來引資的重點和優勢是在先進制造業。通過吸引外資可以引進跨國公司先進技術、國際高端人才、先進管理方式,推動國際合作,對于制造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積極意義。
中新經緯:當前各國的科技競争越來越激烈,在利用好外資發展中國制造業的同時,如何防範其中的風險?
王曉紅:當前,國家安全、意識形态安全、數據安全等傳統風險和非傳統風險交織在一起,要求我們統籌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安全,在頂層設計上做出更具體的安排,比如,數據安全評估、數據分級分類管理、數字跨境流動的 " 沙盒管理 " 等。我們一定要轉變觀念,過去我們防範風險更多是靠市場準入限制,今後一定要向完善事中事後監管轉變,我們對接高标準國際規則、推動制度性開放,就是要營造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尤其是當前數字技術引領的新産業革命和新技術革命,對于跨國投資帶來了很多新的要求。比如,數據既要安全,又要自由地跨境流動。另外,人員往來要更加便利,資金流動也要更加便利。包括我們将來要吸引全球的人才,他們在國内的一些國民待遇等都是我們要考慮到的。這就需要我們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完善更加有利于人才流動、數據流動、資金流動的制度設計。
中新經緯:全面取消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對中國的制造業會帶來哪些影響?中國的制造企業該做好哪些準備?
王曉紅:我認爲不會有什麽很大的影響。因爲中國制造業已經非常具有國際競争力。全面取消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應該說恰逢其時,将來隻會增強我們的制造業競争力,通過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也将爲跨國公司帶來更豐厚的收益,實現互利共赢。 ( 中新經緯 APP )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
作者:熊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