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新一幕——
投資界—天天 IPO 獲悉,昨晚(9 月 19 日),美國最大的雜貨配送平台 Instacart 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敲鍾舞台。這一次,Instacart 發行價 30 美元 / 股,首日收漲 12%,市值 93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680 億元)
但依舊難掩尴尬——比兩年前 390 億美元估值,目前整整跌去近 300 億美元(約人民币 2000 億元),縮水比例近七成,令人唏噓。
成立于 2012 年,Instacart 由一位 80 後印度裔加拿大人創立,憑借最快 30 分鍾将食品雜貨送上門的服務而崛起,并在疫情期間業績暴漲,是美國最大的雜貨配送平台,很多中國生鮮玩家都曾或多或少地借鑒其思路。在 YC、紅杉、A16Z、Coatue、Tiger Global、D1 Capital 等知名投資機構的加持下,Instacart 估值水漲船高。
但泡沫很快破裂。去年,美股市場在加息周期之下迎來慘淡的一年,Instacart 的 IPO 之路坎坷不斷,甚至不惜多次主動降估值。目睹這一幕,海外風投機構們開始反思。
女 CEO 帶隊
昨夜,680 億 IPO 誕生
故事得從一位印度裔加拿大人說起—— Apoorva Mehta。
1986 年出生于印度,Mehta 從小生長在加拿大,畢業于滑鐵盧大學的電子工程專業。學生生涯結束後,Mehta 并不确定自己想要從事什麽行業,但他着迷于技術,曾短暫地在高通和黑莓等科技公司任職過,甚至還有鋼鐵廠的上班經曆。
2007 年前後,Mehta 進入亞馬遜任職開發工程師,當時亞馬遜正好在開拓生鮮版圖。但在這家互聯網巨無霸的創業機器中,年輕的 Mehta 隻是一顆不起眼的螺絲釘,時常在公司電腦上編寫一些與工作無關的小程序。
在亞馬遜工作的兩三年間,他愈發笃定要出去創業。爲了了解行業知識,他常常出入各種投資人、創業者的論壇與聚會,也買來各種書籍學習創業相關的知識。作爲技術開發人員,Mehta 想要接受更多挑戰,很快便辭掉了這份工作,搬到舊金山開始與搭檔琢磨着創業。從 2010 年起的兩年裏,他想出了二十來個方向:廣告網頁、外賣團購、爲律師開發社交網絡等等。但無一例外,這些項目最後都夭折了。
也就是這段時間,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 Mehta 每天幾乎沒有時間做飯,他也不喜歡去超市、食品雜貨店買食材," 每天工作 14 個小時後,你最不想要的就是面對空空如也的冰箱。" 他發現一個問題,2012 年人們可以輕松地用手機完成大多數生活方式,卻依然沿着古老且低效的方式進行每個家庭都要做的事——買雜貨,怎麽才能更方便地買菜呢?
一個新的思路在 Mehta 腦海中迸發出來——用共享經濟 Uber 的模式,讓每個擁有手機的普通人都可以申請成爲一個 shopper(即代購者),當顧客在平台上發出需求後,距離顧客最近的 shopper 即可在手機上接單,再以最快的速度将貨物送到顧客家中,完成 " 最後一公裏 " 的送貨上門服務。
就這樣,Instacart 誕生了——由 instant 和 cart 兩個單詞構成,意指 " 即時 + 購物車 "。不到一個月,Mehta 就把最初版的 APP 給編了出來,自己下單并接單,驗證了這個模式做生鮮的可行性。可以将之簡單地理解爲 " 送菜版滴滴 ",用戶可以在一小時,後來(盡可能快)如 30 分鍾之内收到他們在 Instacart 下單的商品。
在移動互聯網爆發的那幾年,Instacart 兇猛崛起,很快晉升爲矚目的獨角獸。後來疫情發生,生鮮上門需求爆發,Instacart 更是勢如破竹,每天的訂單量突飛猛進。2020 — 2021 年,Instacart 完成了多輪融資,估值水漲船高。
令人意外的是,正值籌備 IPO 之際,創始人 Mehta 卻突然選擇隐退—— 2021 年 7 月,Mehta 發布内部信宣布将辭任公司 CEO 一職,Fidji Simo 女士接任。進入 Instacart 之前,Simo 曾是 Ebay 戰略團隊中的一員。2011 年她加入 Facebook,參與了公司曆史上的每一個重大時刻,包括幫助公司從 1000 人發展到近 10 萬人。
" 作爲漁民的女兒、孫女和曾孫女,她在成長過程中有着令人難以置信的職業道德,并對食物将人們團結在一起的力量深表感激。"Mehta 在内部信中談到将掌權移交 Simo 的原由," 七個月前,我邀請 Fidji 加入 Instacart 的董事會。從那以後,我被她作爲領導者的能力所震撼。"
左:Fidji Simo;右:Apoorva Mehta;圖源:Instacart 官網
這兩年來,美股遭遇漫長的 IPO 幹旱期,Fidji Simo 領導的 Instacart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經曆了暫緩 IPO、降估值等,兜兜轉轉,女 CEO 終于迎來了最期待的 IPO 時刻。
估值縮水 2000 億,VC 虧麻了
看似超級 IPO,究竟成色幾何?
上市之際,Fidji Simo 發了一封公開信。她将 Instacart 定義爲雜貨技術公司,可以在任何地方提供最佳的消費者在線雜貨體驗。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品味和偏好搜索他們喜歡的産品并發現新産品,與他們最喜歡的零售商建立更深層次的關系。
如今,Instacart 與超過 1400 個國家、地區和當地零售品牌合作,覆蓋超過 8 萬家商店,400 萬家庭通過 Instacart 來完成他們的雜貨需求,占領市場份額 85% 以上,是美國最大的雜貨配送平台。
招股書中顯示,自成立以來,Instacart 已爲超過 1000 億美元的 GTV(爲所有零售合作夥伴提供的在線銷售)和超過 9 億份訂單提供支持,其中訂購的商品數量約爲 200 億件。其中,770 萬每月活躍訂購者在 Instacart 上平均每月花費約 317 美元。
整體來看,Instacart 的主要收入來源包括送貨上門、廣告以及面向零售商的軟件即服務(SaaS)解決方案等。招股書顯示,Instacart 在 2020 — 2022 年營收分别爲 14.77 億美元、18.34 億美元、25.51 億美元;淨利分别爲 -7000 萬美元、-7300 萬美元、4.28 億美元,2022 年實現了扭虧爲盈。
2023 年上半年,Instacart 業績依然保持增長态勢,營收爲 14.75 億美元,2022 年同期營收爲 11.26 億美元;淨利潤爲 2.42 億美元,而 2022 年同期虧損 7400 萬美元。
但是,随着疫情的減弱和消費者回歸商店,食品雜貨配送的增長有所放緩,Instacart 的訂單增速開始停滞不前。
一路走來,Instacart 在美國 VC 界也是高光不斷。公司一開始的融資對象是 YC。2012 年 6 月,當時的掌門人 Apoorva Mehta 曾試圖通過申請 YC 的創業營獲得投資機會,不料錯過了截止日期。
但他沒有放棄,聯系了各種人脈,希望能得到與 YC 合夥人見面的機會。事與願違,雖然成功将 Instacart 引薦給了 YC 投資人,但起初沒有人願意投這家不起眼的公司。Mehta 不甘心,直至轉機出現:
" 我打開應用程序并訂購了一提 6 瓶的啤酒寄給了 YC 總部的 Garry Tan ——陳嘉興,新加坡華裔,矽谷知名投資人。半小時後我接到了 Garry 的電話:‘這是什麽?’我回答他,‘這是 Instacart ’。"
就這樣,Instacart 得到了與 YC 面對面聊投資的機會,最終獲得 YC 領投的 23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後來,Instacart 在美國風投江湖一騎絕塵,集結了紅杉美國、A16Z、Coatue、Tiger Global、D1 Capital 等知名 VC 機構的投資。在上市前,Instacart 累計融資額超 26 億美元。
期間,Instacart 的估值暴漲驚人,從 2018 年的 76 億美元估值到 2020 年 6 月的 137 億美元估值。2020 年 10 月,Instacart 獲 2 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 177 億美元。2021 年 2 月最後一輪 2.65 億美元 I 輪融資時,Instacart 估值飙升至 390 億美元,達到巅峰。
對比 IPO 首日 112 億美元的市值,相比頂點時期堪稱 " 腳脖子斬 ",縮水超 2000 億元人民币,跌到了 2020 年以前。這意味着,2020 年 6 月之後進入的投資人或将面臨虧損。
IPO 不賺錢
投資人集體反思
一波三折。
其實有關 Instacart 計劃 IPO 的報道已經流傳了近三年,但因美國科技股遭遇強烈震蕩,這項計劃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擱置。冰冷的氛圍下,Instacart 曾無奈幾次主動下調估值,幾個月就砍掉了六成,但市場依舊不買賬。
2022 年 10 月,在一次主題爲暫緩 IPO 的備忘錄中,CEO Fidji Simo 寫道:極度動蕩的市場使得 Instacart 将取消于 2022 年進行首次公開發售。" 市場對新股上市仍是關閉的,這就是爲什麽在過去 10 個月裏沒有科技類 IPO。" 并表示,這是過去 25 年裏科技類 IPO 市場最長的幹旱期。
Instacart 軌迹驚心動魄,也是美國風投江湖收縮的一縷縮影。
經曆了 2021 年投資與退出的短暫狂歡後,美國私募股權投資江湖在加息周期之下跌入冰點,估值與投資雙雙下降,企業的資産出售和 IPO 數量也急劇減少,科技股蕭條景象令人揪心,由此導緻的退出跌幅甚至超過了 2008 年那場全球金融危機。
要知道,IPO 是 VC 基金爲其 LP 帶來回報至關重要的一步。PitchBook 數據顯示,2021 年創紀錄的退出價值中約有 87% 來自公開上市。但 2022 年初以來 IPO 驟減,導緻等待上市的風投支持公司大量積壓。
但上市了,情況也不容樂觀。Crunchbase 對過去 15 年來成立的 20 家由風險投資支持的美國公司在 IPO 市場上的表現分析得出,隻有 3 家公司的交易價格高于其發行價。這表明許多參與其中的投資公司都沒賺到錢。
即使是 Airbnb、Pinterest 和 Snowflake 明星公司的股價,也是遠低于其首日交易收盤價。更糟糕的是電動汽車制造商 Rivian,作爲 2021 年美股最大規模 IPO,其市值被抹去最多,自上市以來市值已蒸發超 540 億美元,堪稱驚悚。
IPO 枯竭,VC/PE 退不出去;成功 IPO 了,卻要面臨虧錢局面。美國風投市場同樣風聲鶴唳——該如何向 LP 交代?
于是,我們目睹了海外 VC/PE 調整姿勢求生存的一幕幕:一向兇猛的老虎環球基金罕見低頭,打折賣資産;黑石、紅杉、老虎等知名基金爲從 LP 處募來新資金而不惜降低管理費;軟銀、老虎等多家機構開始貸款還錢給 LP 等等。
雖然上周孫正義掌舵的 ARM 成功上市,以及昨日 Instacart 爲美股 IPO 市場帶來了鼓舞,但 IPO 市場尚未走出困境,情緒也進一步傳導至一級市場。
過去十年,投資人相對輕易地開出支票,爲成長中的科技初創公司支付了超出預期的估值溢價,并願意對項目的基本面和盈利能力視而不見。但現在情況變了,正如 Instacart 身後一位天使投資人的反思—— Instacart 的 IPO 表明,做投資要警惕追逐熱門項目。
冷靜,冷靜。這些殘酷的教訓即便是在今天,依然曆曆在目。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周佳麗,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09/522239.shtml
【本文爲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衆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