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會被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包圍,比如——糾結、擰巴、敏感、焦慮……
不了解負面情緒背後的心理根源是什麽,隻會讓我們反複陷入其中,嚴重虛耗精力。
如果你也曾被以下四種負面情緒壓垮過,那麽一定要讀《我們内心的沖突》。有讀者說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翻開自己的病曆本,一步步引導你找到病症所在,而正視自己内心的沖突是解決負面情緒的第一步。
01
面對選擇時總是糾結、擰巴
那是因爲你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與需要。
人能夠選擇,必須做決策,這對人類而言是特權,也是負擔。我們必須在背道而馳的不同欲望間做出抉擇。
比如:我們有時想獨處,有時想和朋友在一起;我們有時想研究醫學,有時又想學習音樂;有時我們既想與他人保持一緻,又堅信應該表達與其對立的觀點,這讓我們内心撕裂。
因此,要想發現矛盾所在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抉擇,就必然要找到其前提。這些前提分四個層次。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願望是什麽,甚至自己的感受如何。我們喜歡一個人,到底是發自内心的,還是隻是因爲覺得自己應當喜歡他?
其次,鑒于沖突往往與信仰、信念和道德觀相關,要發現沖突,首先便要假定我們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
再次,即使發現了類似的沖突,我們還必須願意且能夠在 " 魚與熊掌 " 這樣對立的二者中放棄一者。
最後,抉擇的前提是自願爲之且能自負其責。這包括抉擇錯誤的風險,以及自願承擔後果、不怨天尤人的意志。
這就涉及 " 這是我的選擇,我的行爲 " 的感受,以及所需的内心力量與獨立性。
02
總是會過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其核心是對親密人際關系的渴求,因對 " 歸屬 " 感的渴求。
這類人明顯需要情感聯系和他人的贊許,并且有一種對 " 夥伴 " ——朋友、情人、丈夫、妻子——的特殊需要," 好事壞事責任一肩挑,于是确保讓‘夥伴’心想事成成爲他的主要任務 "。
事實上,他們是跌入了急需安全感的無底洞,對情感、贊許的真實需求倒微不足道了。
他自發地想要滿足别人的這些期望——或者說是他主觀認爲别人抱有的期望,甚至常常不顧自己的感受。
他變得 " 毫不利己 ",自我犧牲,一無所求——他自己對情感的無限需求則例外。
他變得低眉順眼,關懷無微不至——盡自己一切可能——過分贊美,過分感恩,過分慷慨。
同時,除了這些特征,還有另一類特征:以躲開敵視、争吵、競争爲目的。
他往往放低身段靠邊站,讓聚光燈照向别人;他撫慰他人,謀求好感,并且——至少在意識層面——無怨無悔。
任何報複心、好勝心都被深深壓抑,他自己也常常奇怪,自己怎麽這麽好說話,即使有氣也很快就消了。
此時的重點是他主動自責的傾向。
他再一次無視自己的感受,不管自己是否真有負罪感,面對明顯無理的指責或者突然襲擊,他總是把矛頭對準自己而非别人,習慣自省或者自責。
03
害怕跟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在這類人内心,孤僻型人格占據了主導,與他人保持情感距離的需求是一切的關鍵。
更準确地說,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決定不在情感上與他人有任何牽絆,不論是在愛情中、争吵中、合作中還是在競争中,都是如此。
他們在自己周圍畫了某種魔法圈,沒人能夠跨越,這就是他們表面上看起來能與人相處的原因。這種需求的強迫性表現在有人侵入時,他們的焦慮反應上。
保持自給自足的另一個更危險的方式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限制自己的需求。
例如,一個孤僻型人格者可能能夠真正享樂,但如果享樂在任何方面有賴于人,那他就甯可放棄。某個傍晚,他可以與三五好友共享快樂時光,但反感混迹人群,廣泛社交。
孤僻型人格者另一個突出的需求是對隐私的需求。他就像賓館裏的一個旅客,常常在門上挂着 " 請勿打擾 " 的提示牌。
自給自足和私密空間都服務于他最主要的需求,即對徹底獨立的需求。他自認爲獨立是一件好事。毫無疑問這确實有某種價值。
但這裏的謬誤在于,他将獨立視爲最終目的,而忽略了這一事實:獨立的價值最終取決于他獨立地去做什麽。
他的獨立,就像孤僻現象整體,獨立是其中一部分,實際指向消極方面,其目的在于不受影響、不被強迫、不受牽絆、不欠人情。
04
總是覺得自己很沒用
因爲我們塑造出一個理想化形象,相信自己就是這樣,或者說自己能夠或者應該是這樣。
不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這一形象總是在很大程度上偏離實際,但它對患者生活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
這一形象越是不切實際,患者就越脆弱,同時也越渴望來自外部的肯定與認可。我們确信自己擁有的品質,就無須他人來肯定,但如果不實的主張遭到質疑,我們就會極爲敏感……
從本質上說,理想化形象是一種無意識現象。
他可能模模糊糊地感覺到他對自己要求過高,但是卻把這種完美主義的要求當作真正的理想,從不懷疑這是否現實可行,反倒對此頗爲自豪。
與真正的理想相比,理想化形象是靜止的。這不是他追求實現的目标,而是他崇拜的一個固定觀念。
理想具有能動性,它們可以激勵人追求理想,是人成長發展不可或缺,也不可估量的力量。
而理想化形象則顯然是個人成長的阻礙,因爲它要麽否認缺點的存在,要麽單純地對其加以譴責。
真正的理想讓人謙虛,而理想化形象讓人自負。
以上四種負面情緒,都可以在《我們内心的沖突》中找到心理根源。
《我們内心的沖突》三顆鑽專家伴讀版,獨家收錄北大心理學博士李松蔚的萬字導讀,以及分析心理學博士李孟潮的全書伴讀,就像是爲你請了兩個專屬的心理咨詢師,在你閱讀的過程中,溫柔地開解你、指導你、鼓勵你,給你直面内心沖突的勇氣。
其實,負面情緒并不可怕,真正讓人疲憊的是由此産生的大量内耗,我們越是正視自己的沖突,并尋求解決的辦法,就越能獲得更多内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