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螳螂觀察,作者 | 靜婕
每個早晨小心翼翼站上體重秤,小小的漲幅都會影響接下來一整天的心情;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家剛躺上沙發,卻又被社交媒體上潮水般湧來的 " 完美身材 " 照片壓得喘不過氣……
在 " 容貌焦慮 " 裹挾下,越來越多人開始 " 入坑 " 輕醫美項目。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4 年中國生活美容及輕醫美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 年至 2023 年,中國輕醫美市場用戶規模不斷增長,在 2023 年用戶規模達 2354 萬,預計到 2025 年将達到 3105 萬人。
用戶規模的持續增長,也帶動了整個輕醫美市場的快速發展。據企查查顯示,近十年,我國醫美相關企業注冊量呈持續正增長态勢。2023 年,我國醫美相關企業注冊量達 4.66 萬家,同比增長 38.61%;預計到 2026 年,我國輕醫美市場規模将突破 3000 億元。
輕醫美市場的一片繁榮,可奇怪的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 打一針就能變美 "" 午餐時間煥膚 "" 讓變美像喝咖啡一樣簡單 " 逐漸變成了輕醫美的 " 代名詞 "。
當輕醫美以 " 美容快消品 " 的姿态席卷市場,一場關于醫療本質與商業利益的博弈正在激化。
輕醫美,成消費糾紛 " 重災區 "
最初,輕醫美概念是爲了與手術類美容項目區分開來。
它主要涵蓋瘦臉針、玻尿酸填充、水光針等注射類項目,以及光子嫩膚、熱瑪吉、超聲刀等光電類項目。相較于傳統醫美,輕醫美呈現出 " 小而美 " 的特點,具備恢複快、治療過程短且術後效果顯著的優勢。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輕醫美原本的概念開始被扭曲," 醫 " 的屬性被縮減,而 " 輕 " 的特質開始被放大。
在很多被荼毒的消費者眼裏," 輕 " 意味着操作簡單,價格劃算;" 輕 " 則不涉及太多設備和儀器,通常隻需要幾個注射器、幾塊紗布即可;" 輕 " 也透露出即使操作不當,也大不了 " 腫一圈 "" 紅一塊 "" 癢幾天 ",不會傷人性命的訊息。
正是因爲這些對 " 輕 " 的放大解讀,催生了種種亂象。
一方面是低價引流,高價宰客的問題。" 水光針 126"" 光子嫩膚 76"" 刷酸 69" ……打開美團,在 " 醫學美容 " 欄目下可以發現,多家醫療美容機構在該平台上推出了低價團購套餐,有的項目消費量高達 4000+。

(圖源:美團)
然而,在産品評論區可以發現,很多消費者被團購頁面的低價吸引後,實際到店卻被工作人員告知該産品沒有了,推薦價格更高的,亦或者是需要加錢才能享受完整服務。

上海消保委的通報也顯示,美容、醫美等相關投訴主要問題之一就是:以低價爲噱頭吸引消費者,實際消費時卻以多重話術誘導加價下單。
這種行爲嚴重違背了市場的公平交易原則,破壞了市場的誠信環境,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阻礙了醫美行業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号稱操作簡單、恢複快的輕醫美,引發的醫療事故數量并不亞于傳統醫美。
打水光針導緻潰爛、祛斑出現感染、做光子嫩膚出現皮膚過敏、除皺緻使左右臉不對稱、熱銷的肉毒素又被查出假貨…… 2023 年,僅上海市消保系統受理的美容、醫美等相關投訴,就高達 9773 件。
以 " 互聯網醫美第一股 " 新氧爲例,在黑貓投訴上,就有不少負面聲音。有網友表示,通過新氧平台購買的美白針是假貨;還有消費者在新氧門店花 28000 注射了膠原蛋白後,出現了眉弓凹凸不平,左眉上注射的材料還往下跑等問題……這些醫療事故和糾紛,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給醫美行業的聲譽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圖源:黑貓投訴)
一旦出現醫療糾紛,消費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他們可能會遭遇診所的推诿扯皮,難以獲得合理的賠償和解決方案。比如,有的消費者在出現問題後,要求退款卻遭到拒絕,診所隻同意退一部分款項,還要求消費者接受其他不合理的處理方式 。
除了這些,在部分機構 " 醫美自由 " 的誘導下,一些消費者可能會盲目跟風,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進行消費。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搜索 " 美容貸 " 相關投訴,共有 1617 條結果。據黑貓大數據中心顯示,涉及美容貸的投訴占醫美行業投訴約 20%。其中,有消費者反饋自己在網上看到體驗祛痘的項目,到店卻被推薦了 " 美容貸 ",反背上了 2 萬元的貸款。
這些亂象背後,是平台與機構對利益的瘋狂追逐,以及對醫療底線的肆意踐踏,消費者被推上賭桌,而籌碼正是他們的健康與容顔。
行業亂象不斷,誰在制造 " 美麗陷阱 "?
曾因創傷小、恢複快、風險低而廣受關注的輕醫美,近年來卻頻頻翻車的背後,其實也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受到社交媒體上各種醫美廣告的影響,現在許多消費者對輕醫美存在着錯誤的理解,他們被 " 輕 " 的表象所迷惑,忽視了其背後的醫療屬性和潛在風險。
這種錯誤的認知,使得消費者在選擇醫美機構和項目時,往往缺乏足夠的謹慎和理性。他們可能隻關注價格和宣傳效果,而忽視了機構的資質、醫生的專業水平以及産品的質量等重要因素,最終掉入了一個個美麗 " 陷阱 "。
其次,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平台與機構對利益的瘋狂追逐,成爲亂象滋生的重要推手。
據 " 極論創業 " 報道,一家專門生産玻尿酸的公司的招股書顯示,其産品原材料平均價格中,每克玻尿酸的價格僅有 150 元~160 元,預灌封注射器每支在 5 元~8 元不等,一次性無菌注射針頭價格每個約 5 元。醫療美容試劑設備生産商毛利率最高可達 80%~90%,醫用玻尿酸産品和注射用玻尿酸産品的毛利率都在 90% 左右。
巨大的利潤空間吸引了衆多參與者,其中,部分醫美平台爲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對入駐的醫美機構審核把關不嚴,使得一些沒有資質的醫美機構得以在平台上進行宣傳推廣。
平台與機構相互勾結,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平台通過爲機構提供流量支持和推廣服務,收取高額的費用;機構則利用平台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從而實現盈利。到最後,隻有消費者,淪爲了他們謀取利益的犧牲品。
除此之外,監管難度大是輕醫美行業亂象難以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輕醫美市場的迅速發展,醫美機構的數量急劇增加,分布範圍廣泛,這給監管部門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一些不具備資質的醫美機構趁機鑽空子,非法開展醫美項目,逃避監管 。一些生活美容館在沒有取得醫療美容資質的情況下,擅自開展水光針、微整形等輕醫美項目,監管部門很難及時發現和制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複外科副主任醫師,現援建雲南省瀾滄縣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劉菲就曾吐槽過," 我們都知道醫美之都成都,一棟寫字樓裏開這種小作坊工作室的幾十上百家,沒有一家是正規的。這些地方根本就不是醫療場所,也無法進行合規的醫美操作,所以監管難度很大,因爲利益驅使,一家被端了換個殼子繼續開。"
總而言之,輕醫美行業亂象叢生,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讓他們在追求美的道路上遭受了身體和經濟的雙重傷害,還嚴重破壞了醫美市場的健康生态,阻礙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監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規、提高消費者意識、推動行業自律等措施,是解決行業亂象的關鍵所在。與此同時,行業需要清醒認識到:輕醫美的核心是 " 醫 " 而非 " 輕 ",是 " 專業 " 而非 " 便捷 "。
任何試圖将醫療行爲降格爲快消品的行爲,終将付出慘痛代價——可能是消費者的健康,也可能是整個行業的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