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窄播,作者 | 龐夢圓、邵樂樂、張娆
這是《窄播 Weekly》的第 07 期,本期我們關注的商業動态是:互聯網公司邁入盈利周期。
本周是财報周,從陸續發布的 2023 年 Q4 及全年财報來看,國内好幾家互聯網公司在 2023 年第一次實現年度盈利,比如網易雲、愛奇藝、快手,甚至滴滴;美團也再度盈利;拼多多依舊是個盈利怪物。
無論國内外,互聯網企業是過去許多年間最受關注的行業之一。他們是财富的聚集者,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類社會在生産和生活上的未來想象力,股票市場會用 30 甚至 50 倍的 PE 估值追逐這批互聯網巨頭,這些公司隻需要交出漂亮的用戶規模(DAU/MAU,使用時長)和營收增速,以及描繪一個值得期待的藍圖。
但大概兩年前,市場需求變了,從矽谷到國内,互聯網公司開始追求盈利。
各公司營收 / 利潤表
當頭部互聯網公司都開始講究盈利,這基本意味着:原本負責想象力的企業也開始收縮和務實,戰略聚焦到傳統的核心優勢,比如阿裏聚焦電商和雲,快手聚焦大衆市場和半熟人社區,美團聚焦本地,滴滴聚焦出行。
當一代互聯網公司都開始講究盈利,可能還意味一件事:他們的核心業務不再具有未來吸引力,而是到了要兌現利潤以及支撐公司尋找下一個未來的時候。有沒有「未來」,取決于有沒有新藍圖可講,可能是出海,也可能是 AI,也可能就沒有。
隻有那些在新的未來裏依然有希望的企業,才會繼續赢得市場的耐心。否則,它就會被視爲一個正常的成熟企業,被要求在總營收、總毛利、總淨利等上面有更好的表現。這也正好呼應了技術轉型和經濟轉型周期下,企業的保守、現實、焦慮或未雨綢缪。
降本聚焦,縮回「我原本是誰」
以上互聯網公司走向盈利的最基本的動作有,降低成本,包括裁員、減少營銷開支,以及砍掉與核心能力距離較遠或者需要長期投入的業務。這一定程度上會讓他們的基本面貌更明顯,更清晰地向市場介紹「我是誰」。
放下與抖音同題競争的執念後,快手的差異化越來越明顯,盈利能力也越來越強。2023 年,快手全年總收入達 1134.7 億元,同比增長 20.5%,月活首次突破 7 億規模。它在财報中宣告步入全面盈利時代。
7 億月活用戶的大衆市場 + 半熟人社區生态,就是快手的差異化優勢。
拼多多已經驗證了大衆市場的消費力和市場認可度,半熟人社區則因爲人群精準可以在一些品類提高用戶觸達效率、降低種草成本,最終提高轉化效率——在招聘、買房這些重決策交易中的作用尤其明顯。去年開始,在電商、本地生活、招聘、賣房等多個具體業務線上,快手開始強調自己的這些特點。
快手盈利,很大程度要歸功于程一笑親自帶隊電商後,加強了自然流量與商業流量的協同效應,讓快手的私域和大人優勢可以爲品牌商家的交易服務。這同時帶來快手電商和廣告收入的提升。
2023 年,快手快手電商全年 GMV 首次突破萬億規模達 1.18 萬億元,管理層在電話會中說,「快手電商業務在高速發展階段,内容和泛貨架未來都有比較高的增速。」線上營銷服務闆塊年收入同比增長 23% 達 603 億元,創下曆史新高。線上營銷服務(廣告)和其他服務(含電商)分别爲快手年貢獻了 53.1% 和 12.5% 的收入。
但要注意的是,戰略收縮不完全意味着不再追求市場規模——有些公司的業務模型要建立的規模的基礎上,且随着規模的擴大才能實現成本降低和利潤提升,比如美團——而是要用一個更有效控制成本的方式,實現規模增長。
美團的戰略聚焦得非常明顯。
從組織結構調整上也能看出來,到店到家以及平台産品部全部歸王莆中負責。此前長期處于投入階段、還沒跑出成功模型的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收縮,撤掉一些全國倒數的站。
但同時,美團還在加大營銷投入,守住市場規模,與純線上基因的其他互聯網公司不同,美團的核心優勢是地面能力。業務模型要求它,必須要守住規模優勢,才有可能盈利,所以即便是在緊縮時代,也要花錢做營銷,穩住商戶數量。
好消息是,閃購爲美團增加了希望。
剛過去的 Q4,美團首次披露了閃購的日均單量,四季度這一數字達到了 830 萬,創出曆史新高,同比增速 27.7%。且因爲客單價更高,其 GTV 已超外賣的 20%。在即時零售這一塊,美團閃購是相對領先的。
滴滴和美團一樣,核心優勢也是地面能力,低價是永恒有效的拉新和擴大市場規模的手段。
2023 年也是滴滴的首個盈利年。滴滴的盈利有一些不一樣的經曆。
過去幾年中,滴滴先後放棄了零售業務「橙心優選」和造車業務「達芬奇」,重心回歸網約車。2021 年年中,滴滴曾下架 18 個月,期間,走聚合打車模式的高德靠競價機制搶走了不少的市場份額。去年 1 月滴滴重新上架,第一個動作便是低價補貼,據說「力度大到仿佛回到 2019 年之前」,同時在補貼上,更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和核心時間段。
變現效率壓倒一切
公司轉而更追求盈利的另一個表現是,毛利增長可能超過營收增長,同時在具體業務中強調高毛利業務的作用。
繼上個季度給出震驚市場的優異成績後,拼多多在這個季度依舊保持了巨大的增長。财報顯示,去年第四季度營收爲 889 億元,同比增長 123%,淨利潤 232.8 億元,同比增長 146%。其中,在線營銷服務收入和其他收入爲 486.76 億人民币,同比增長 57%,表明主站在交易規模和變現效率上都在進一步提升。
在國内消費緩慢恢複的背景下,拼多多的逆勢增長,說明主站不僅在供給和流量層面在競争中占據了主動權,同時貨币化率也在穩步增加。據海豚投研推算,多多主站業務廣告 + 傭金本季的綜合變現率可能已經達到了 4.4% 上下。
當然,如此高的變現效率,離不開拼多多在商家生态中的絕對強勢地位,這使其有能力貫徹各類新的廣告投放模式,例如全站推廣和流量分配算法的改革。
拼多多一貫極緻的人效也在新财報中繼續體現:除管理費用因股權等績效獎勵有所增長外,費用的增長大緻低于營收增長。節省,不僅是拼多多的用戶心智,也是拼多多的生存之道。
騰訊也交出了一份毛利增長超過收入增長的财報,2023 年第四季度的收入爲 1552 億元,同比增長 7%,毛利潤爲 776 億元,同比增長 25%,營業利潤爲 422 億元,同比增長 42%。
騰訊收入結構分爲四塊:遊戲、廣告、金融科技與雲、數字内容服務。Q4 收入增速僅個位數,與占比最大的遊戲收入同比下滑有關;毛利大漲,則與視頻号廣告、電商收入的大漲直接相關。
騰訊 Q4 各業務收入規模、占比與同比增速 (貨币單位:人民币)
管理層強調,騰訊這一季度的利潤和現金流增長都「創下曆史最高」,市場是時候将毛利增長而不是收入增長,視爲騰訊有機增長的關鍵指标。
我們基本認同這一看法,是因爲看起來騰訊正在積極學着做一家像抖音一樣的流量廣告公司和電商公司,微信需要變成騰訊的賺錢機器。
畢竟,社交和支付現在都已經成熟到了流量收割期,視頻号 DAU 已經接近 5 億,但商業化收入相比同體量的産品「差了不止兩個零」。
賺錢符合産品生命周期,還能爲不确定的未來儲備彈藥。一旦 AI 驅動下的流量入口發生變化,微信也會面臨 QQ 一樣的收縮困境。
Q4 的高利潤率就主要來自于微信内的視頻号廣告收入大漲,小遊戲表現亮眼,微信搜索收入同比增長了數倍。騰訊管理層稱,他們「加大了對搜索這個未充分利用的資産的變現力度」。
視頻号廣告的增長,一部分得益于視頻号電商帶來的内循環廣告。如果說過去小程序電商提供的是一個開放生态,騰訊從中賺取的隻有部分傭金以及少量的朋友圈廣告等,視頻号電商則是一個更像标準的電商平台的閉環生意,廣告及傭金占比會越來越高。
騰訊因此強調,他們會繼續招兵買馬,強化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和生态系統。
當大家都變得務實、保守以及需要爲不确定的未來儲備彈藥,「變現效率」就高過了「開放生态」和「産品爲先」。
比如,視頻号電商主導下的閉環生态和廣告邏輯,就需要越過小程序電商的開放生态和工具思路,成爲騰訊電商業務的引擎。比如,提高各項收費标準後,企業微信、騰訊會議和騰訊文檔的收入在 Q4 都翻了一番。
對于流量變現潛力的開掘,還體現在微信支付也在加快本地流量的變現效率,比如,效仿支付寶在支付頁面開放廣告位和引流接口。
快手和美團也一樣。
快手作爲内容平台,線上營銷服務(廣告)對年收入的貢獻已經高達 53.1%,财報中仍在強調,接下來會繼續通過包括全站推廣和智能投放在内的工具,實現商家 GMV 規模和内循環營銷消耗增長的飛輪效應。
美團王莆中則表示,相比營收和 GTV 的增長,更關注核銷後 GTV 和核銷後 GTV 利潤率的變化。
是透支未來還是儲備彈藥
當一個公司開始盈利,但總營收卻不再增長時,也不完全是一件好事。這就要看公司将盈利來的錢用到了什麽地方,是不是應許之地。
拼多多把錢投向了出海。
向來低調的拼多多并未披露每一項收入的确認口徑,但我們可以大緻将在線營銷服務收入視爲拼多多主站的廣告變現收入,交易服務收入視爲主站手續費、主站百億補貼傭金、買菜和 Temu 的收入。其中,交易服務收入爲 400.2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357%。
采取全托管模式、承擔零售商角色的 Temu,對收入的确認口徑是零售價與進貨價之間的價差。相較于去年同期 Temu 起步階段,經曆了一年狂奔的 Temu,不出意外地爲這一季度貢獻了最大的收入增幅。
縱然,出海業務已經成爲印鈔機,但同時,出海需要燒錢。畢竟 Temu 的核心市場美國正處在對中國出海平台風聲鶴唳的階段,無法預估不可抗的地緣風險何時到來。因此,在日韓、中東、歐洲等新開市場能否站穩腳跟,更爲重要。這一切都需要燒錢。
騰訊正在花大力氣投入的 AI 大模型,被管理層認爲取得了顯著進步。
馬化騰說,混元處于中國頂級大模型語言模型之列,在多輪對話、邏輯推理和數值推理方面表現出色。
相應地,騰訊在 GPU(圖形處理器)和服務器的增加投資,讓運營支出增長超過三倍,達到 67 億元,研發費用維持在 164 億元。
不過,在新一代入口産品還沒有出現之前,騰訊目前主要強調 AI 在中短期内對具體業務的提效。
比如,混元開始整合到騰訊會議、雲服務等業務當中去。比如,AI 用在廣告領域,幫助騰訊進一步提升廣告的收入——更準确的廣告定向、更高的廣告點擊量以及更快的廣告收入增長率。馬化騰和劉熾平反複提及的一個數據是,按照騰訊廣告年營收千億規模計算,如果能夠将點擊率提高 10%,那麽就會帶來 100 億元的額外收入。
但騰訊本質上是一家依靠社交和産品變現的公司,騰訊有沒有未來,同樣取決于社交和産品能否穿越周期。但微信這樣的移動互聯網船票不是一定會誕生在騰訊手裏,諸如遊戲、内容這類産品,尤其是前者,在這次财報會上被騰訊管理層用奢侈品的邏輯來定位—— IP 會越來越值錢,且産品型品牌是可以穿越流量入口變遷的周期的,其沉澱的開發經驗也讓騰訊在各類遊戲上有更高的成功率。
也因此,騰訊管理層一方面強調了他們在國内外各類遊戲産品開發和運營上的絕對優勢,同時也在着力解決新遊難産、運營拉胯、收入疲軟的困境。馬化騰在今年年初公司年會上曾經點評某些遊戲團隊「躺在功勞簿上太久了」。
實際上,我們提及的上述幾家互聯網企業,以及字節跳動和阿裏都在投入 AI 相關的研發,隻是與 OpenAI 相比,大家都有一定的距離,誰也沒有拿到絕對領先優勢。
快手也第一次公布了 AI 研發進度,「目前性能超過 ChatGPT 3.5,特别是理解性和科普方面,未來半年内綜合水平達到 ChatGPT 4.0 水平」。快手的研發費用一直在提升,預計,快手 AI 在短期内可用于視頻生成以及在招聘、買房等業務中提效。
但市場對快手的未來仍有不确定性。快手全年盈利财報後,股價反而下跌即是一種情緒反饋。
人們對快手的擔憂包括,它的未來規模有多大,此前有觀點認爲,随着視頻号的興起,快手日活 x 時長可能會受到影響,不過目前還沒有看到實在的證據。2023 年 Q4 相比 Q3,快手時長确實下降了 5 分鍾,但 Q1 和 Q3 因爲有寒暑假,一直是在線平台的日活高峰。
管理層在這次财報會上提到,快手計劃在 2024 年「上半年實現 DAU 破 4 億」。某種程度上,下沉之王快手和拼多多是幻想與現實的一體兩面,相比于效率至上、原子化 / 工具化運行、橫掃一至五線的拼多多,快手始終代表一種關于故土和人情社會的文化符号,這樣的田園想象固然美好,但全面城鎮化是注定到來的未來,更大可能是作爲逝去之物,偶爾地出現在匆忙的現代生活中,成爲一股新奇的複古潮流。
信奉無限遊戲的王興,在出海和新技術上都有布局,且這兩項都是王興自己在帶。
美團出海在香港有了一些進展,但香港市場太小,據說最近在看中東市場的機會。無人機外賣也有了一些進展。但再次回到上面所說,美團的核心優勢是以互聯網技術爲基礎的地面能力,它有可能摸到未來,也有可能依然賺的是累錢,辛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