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350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分 鍾
最近,電視劇《如懿傳》引發了一波讨論,其中頗惹人注意的是劇中如懿念叨了一輩子的 " 牆頭馬上 "。
所以," 牆頭馬上 " 到底是個什麽?
從 " 法制咖 " 到愛情故事
" 牆頭馬上 " 出自元曲四大家白樸創作的雜劇《裴少俊牆頭馬上》。據說在唐代,有一位李千金,是李廣的後裔,從小被家人養在深閨。在上巳節那天,李千金趁着父親外出,與侍女在後院嬉笑玩鬧,倚着矮矮的院牆眺望着外面的世界。
就在這時,翩翩少年郎裴少俊正好在牆外騎馬經過,兩人隔牆遙遙相望,一眼萬年。
" 隻疑身在武陵遊,流水桃花隔岸羞。咫尺劉郎腸已斷,爲誰含笑倚牆頭。"
清元曲《牆頭馬上》金漆木雕構件,此金漆木雕展示了男女主人公互生愛慕之情的一瞬間。來源 / 福建博物院
就這樣,李千金和裴少俊私定了終身。然而,由于兩人沒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裴少俊沒能将李千金明媒正娶地接進府,而是讓她在裴家後院 ( 一說别宅 ) 躲躲藏藏地生活了七年,還生下了一男一女。不久,這件事情被裴少俊的父親裴尚書發現,裴父辱罵李千金爲 " 娼妓 ",還将其趕出了裴府。之後,曆經諸多波折,兩人才重修舊好,故事迎來了一個美滿的結局。
實際上,最開始寫這個愛情故事的人是白居易,而且他也并不是想歌頌兩個人的愛情有多偉大、多前衛,恰恰相反,他是想抨擊這個私定終身的悲劇,并以此來規勸癡情的女子 " 慎勿将身輕許人 "。按照唐代的律法,成年男女私定終身,雖然法律可以承認他們的婚姻關系,但如果是家中的年輕一輩悄悄違抗尊長命令、自行娶妻,還是躲不了 " 杖罰一百 "。這樣看來,裴少俊和李千金可能還是那個年代的一對 " 法制咖 "。
白居易畫像。來源 / 中國曆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 2003 年版
當然,到了白樸這個雜劇版本時,《牆頭馬上》已經被改寫爲一個 " 浪漫 " 的愛情故事,簡直可以算是又一個中國古代版的 " 羅密歐與朱麗葉 " ——爲了愛情沖破封建枷鎖,可歌可泣。
在《如懿傳》中,如懿第一次入宮拜見姑母時,遇見了一起聽戲的弘曆。兩人因戲結緣,《牆頭馬上》也就成了兩人的定情之曲。
,時長 00:21
如懿和皇上回憶初見時所聽的《牆頭馬上》。來源 / 電視劇《如懿傳》
但其實,即便是這個浪漫版本,對清朝人來說依然過于 " 前衛 " 了,尤其是在皇宮裏……大家都知道,明清時期,程朱理學達到鼎盛,對女性守貞節、滅人欲、三從四德的要求和規訓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嚴格程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懿在皇宮裏和弘曆一起看《牆頭馬上》,無異于林黛玉當着賈母的面跟賈寶玉一起看《西廂記》,甚至更加 " 瘋狂 "。因此,如果要考究起這個情節的真實性,其實理論上是不太可能的。
" 得罪我就是得罪蒙古四十九部 " 還是
" 惹到我就是惹到棉花啦 "?
當然,《如懿傳》的問題并不止這一處,穎妃這個角色同樣是一位張口就有問題的主兒。
《如懿傳》中的穎妃。來源 / 電視劇《如懿傳》截圖
在《如懿傳》中,穎妃出身于蒙古巴林部,是巴林王的女兒。有着這層身份撐腰,穎妃在劇裏總是怼天怼地,天天把 " 得罪了我,就是得罪了蒙古四十九部 " 挂在嘴邊,甚至還敢一言不合指着皇帝鼻子罵。網友們甚至笑稱,這就是 " 巴林部嫡公主發賣庶皇帝乾隆 " 吧。
然而,這裏其實存在好幾個問題。
首先,《如懿傳》中的穎妃這個角色的曆史原型是穎妃巴林氏和忻貴妃戴佳氏的結合體。
根據王冕森對清代檔案的整理結果:
" 穎妃,巴林氏,都統兼輕車都尉巴林 · 納親女,乾隆十六年六月封穎嫔,二十四年十二月晉封穎妃。"
穎妃的祖上是喀爾喀蒙古人,歸附清朝後入了下五旗中的鑲紅旗,爲鑲紅旗蒙古巴林氏,并被封爲二等輕車都尉,子嗣襲爵。穎妃的父親叫納親,在乾隆六年(1741)承襲二等輕車都尉這一世職,并曆任印房參領、泰甯鎮總兵等職務,官至鑲紅旗蒙古都統。納親入仕至去世前的這段時間,算是穎妃家族比較興盛的階段了。
銅柱鈕 " 鑲紅旗滿州四甲喇參領之關防 " 印。來源 / 故宮博物院
這樣說來,穎妃并不是什麽巴林王之女,而隻是外八旗出身的一位普通妃嫔。盡管她以蒙古八旗出身、無子無嗣、卻穩居後宮妃位四十年,足以看出乾隆對她的重視,而實際上,她不是蒙古藩部人,根本無法靠着蒙古諸部的勢力在宮裏橫着走,更别說憑此頂撞皇上了。
另外,劇中穎妃所養育的六公主和八公主,在曆史上都是忻貴妃戴佳氏的血脈。
忻貴妃的家族本來是鑲黃旗包衣,後擡爲鑲黃旗滿洲戴佳氏,世居杭佳。她的父親是直隸總督那蘇圖,族姑曾祖母是康熙時的成妃,家族算是比較受清代皇室重用的。根據善浦所錄檔案,她在乾隆十八年(1753)入宮,之後馬上被封嫔位,兩年後,也就是乾隆二十年七月,她生下六公主,之後又生下八公主,最終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再次懷孕後不久就薨逝了。
二十九年,忻妃戴佳氏薨,诏加恩如貴妃例治喪。先是,晉封時金冊寶已镌字,未授受,至是陳設金棺前,其絹冊寶增書貴妃字焚之。
——《清史卷稿 · 志第六七 · 禮十一》
鑲黃旗盔甲。來源 / 故宮博物院
可以說,《如懿傳》中穎妃的地位和經曆,多多少少都帶着忻貴妃的影子。
由此來看,劇中穎妃的身份是虛構的,那麽問題來了,如果穎妃真的是蒙古巴林王的女兒、身份顯赫,那是不是真如她在劇中所說的 " 得罪了我,就等于得罪了蒙古四十九部 "?——這真的可能會讓乾隆忌憚嗎?
答案是,不會。
清朝在兩百多年的統治期間,對外藩蒙古采取了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的盟旗制度,确實給予了蒙古非常寬松的自主權。早在努爾哈赤在位時,巴林部就已經遣使向努爾哈赤 " 求結盟 ",盡管之後巴林還在後金和大明之間搖擺過幾次,最終還是歸順了清。在對抗李自成、平三藩之亂、征噶爾丹等曆史大事件中,巴林子弟也确實立下了汗馬功勞,并因此受到清廷的禮遇。
《萬樹園賜宴圖》軸,描繪了乾隆皇帝設宴招待蒙古族首領的情景。來源 / 故宮博物院
但是,清朝畢竟是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的時代,皇權當然不可能輕易受外藩掣肘。這從一個事例就可以看出來:
乾隆二十一年,……谕:巴林郡王爵。應行揀選承襲。額驸德勒克系郡王琳沁長子。材具平常。不谙蒙古事務。次子巴圖。雖在幼年。尚可造就。著加恩即以巴圖承襲。德勒克現系公銜。并著封授公爵。
——《清高宗實錄》
這就是說,乾隆認爲本該承襲巴林王爵的德勒克資質平平,無法很好地打理蒙古事務,因此撤去了他世襲的王爵,轉而安排當時的次子巴圖承襲爵位——乾隆可以這麽輕而易舉地幹涉巴林部的血統和爵位承襲,可見他對巴林部不會太過忌憚。
而事實上,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征服準噶爾之後,蒙古也相對逐漸衰落。由于政治上的 " 因俗而治 " 和經濟上的封閉管制,蒙古地區和外界通商交流的機會很少,内部還是維持着效率低下的傳統經濟生産方式,這導緻其經濟狀态持續低迷,甚至發生了倒退。同時,在頻繁的内部叛亂和對外戰争下,一切财富和人口都被當作了 " 軍事儲備 ",服務于戰争,消耗于戰争。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最終,蒙古地區陷入了欠債 - 還債的惡性循環,其對清廷的影響力也随之大大降低。據說,巴林部一度貧困到連修路都要向乾隆 " 借錢 "。
因此,即便穎妃真的動辄能讓蒙古四十九部爲她撐腰,也不可能在宮裏活得這麽 " 橫沖直撞 "。雖然不至于說 " 惹到我你就算惹到棉花啦 ",但是得罪了穎妃肯定也不至于是 " 與整個蒙古爲敵 " 的。
除了 " 牆頭馬上 " 和 " 蒙古四十九部 " 之外,《如懿傳》中還有不少地方與史實存在出入。
比如,劇中的衛嬿婉是大反派,但實際上,在正史中,魏佳氏的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
《如懿傳》中的衛嬿婉。來源 / 電視劇《如懿傳》截圖
與之類似,在《如懿傳》裏,富察皇後似乎隻是乾隆心中的一個 " 路人甲 ",然而事實也并非如此。乾隆十幾歲、尚在潛邸時,富察氏就已經是他正兒八經的嫡福晉,說和乾隆是青梅竹馬也不爲過。乾隆與富察氏夫妻之間,也可以用 " 情分甚笃 " 來形容。乾隆相當重視這位皇後,在富察氏去世後,皇帝悲痛萬分,不僅服缟素十二日、以皇後生前喜歡的 " 孝賢 " 二字爲其谥号,甚至還親自寫下了《述悲賦》,悼念亡妻,感慨着 " 春風秋月兮盡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複何時 ",可見乾隆對富察氏的深情。
明黃緞繡金龍皮朝袍,此朝袍是清乾隆帝孝賢純皇後的禦用禮服。來源 / 故宮博物院
不過,影視作品的适當改編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懿傳》中之所以出現這些引人争議的問題,或許是因爲編劇有意将如懿與乾隆間的情感糾葛勾勒得更加動人吧。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清朝文獻通考》
《清實錄》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唐律疏議箋解》
王冕森《清代後妃雜識》
伊德日克《債務桎梏:蒙旗之殇——以清代杭錦旗爲例》
夏文超《清後期哲裏木盟蒙旗财政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