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能駕駛技術已成爲全球汽車産業競争的焦點。從特斯拉的 FSD(完全自動駕駛)、小鵬的 XNGP(全場景導航輔助駕駛),到華爲 ADS 2.0(高階智駕系統),車企紛紛加碼技術研發,試圖在 " 軟件定義汽車 " 時代搶占高地。然而,随着技術叠代加速,行業逐漸顯露出兩大核心矛盾:技術普惠性不足與安全可靠性争議。
在此背景下,吉利汽車于 2024 年 3 月 3 日發布了統一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 千裏浩瀚 ",提出 " 智駕平權 " 與 " 安全平權 " 雙核戰略,不僅展示了其在 AI 技術、算力基建、數據積累等領域的全面領先,更試圖通過覆蓋全價位車型的智駕方案,重新定義行業标準。這場發布會的意義,或許不亞于當年福特 T 型車開啓的汽車普及革命。

吉利 " 千裏浩瀚 ":技術底座與安全理念的雙重突破
吉利 " 千裏浩瀚 " 的核心競争力,源于其作爲 " 全球唯一完成全域 AI 智能化布局車企 " 的底氣。從 GEA 智能新能源架構、雷神 EM-i 超級電混,到星睿 AI 雲動力、AI 數字底盤,吉利已将 AI 技術滲透至整車架構、動力系統、底盤控制、座艙交互等全領域。例如,其自研的 AI 數字底盤通過 4 毫秒級響應速度實現 " 自動控車避險 ",比人類反應快 25 倍;而星睿大模型與 DeepSeek、階躍多模态模型的深度融合,則讓車輛具備拟人化決策能力。

" 千裏浩瀚 " 的 5 層級智駕方案(H1-H9),更是将 " 平權 " 理念貫徹到底。H1 層級标配 100TOPS 算力,支持高速 NOA 與記憶泊車,覆蓋入門級車型;H9 層級搭載雙 Thor U 芯片,支持 L3 級自動駕駛,且預留城區場景升級空間。這種 " 從低到高 " 的全覆蓋策略,打破了傳統車企 " 高端車型獨占技術 " 的慣例,真正實現 " 油電平權 " ——無論用戶選擇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都能享受同級智駕體驗。


吉利對安全的執着,體現在三個維度。數據積累、技術冗餘、沃爾沃基因。750 萬輛 L2 級智駕車輛、百億公裏實際行駛數據,疊加 AI-Drive 大模型每小時生成的 " 萬公裏級 " 虛拟場景,構成全球最大的安全場景庫;純視覺與激光雷達雙路徑、有圖與無圖方案并行研發,确保極端工況下的系統可靠性;繼承沃爾沃在 AEB(自動緊急制動)等安全技術上的百年經驗,将 " 零傷亡 " 願景融入智駕開發。
具體到功能層面," 千裏浩瀚 " 的 AEB 刹停速度已提升至 135km/h,AES(自動緊急轉向)可連續規避雙車道風險;泊車場景中,系統甚至能應對暗光環境、30 厘米超窄車位等極端挑戰。這種 " 安全無死角 " 的設計,直擊當前消費者對智駕技術的最大顧慮——可靠性不足。
車企高階智能的 " 攻守道 "
特斯拉憑借 " 純視覺方案 " 和影子模式數據閉環,長期領跑智駕技術。其 FSD Beta 版在北美已實現城市道路自動駕駛,但受限于政策法規與數據合規要求,在中國市場進展緩慢。此外,特斯拉 " 車主承擔風險 " 的免責條款,也引發公衆對安全責任的争議。
小鵬 XNGP 以 " 無圖城市 NOA" 爲核心賣點,2024 年計劃覆蓋 200 城,但其算力平台(英偉達 Orin X)與吉利 " 星睿智算中心 2.0" 的 23.5EFLOPS 算力相比略顯單薄;理想 AD Max 3.0 主打家庭用戶場景,通過艙駕融合提升體驗,但在極端工況下的算法魯棒性尚未得到充分驗證;蔚來 NOP+ 依賴高精地圖與換電站網絡,技術路線偏重基礎設施協同,但成本高企制約普及速度。
華爲 ADS 2.0 憑借端到端大模型和鴻蒙生态,已搭載于問界、智界等車型,其 " 全國都能開 " 的口号與吉利形成直接競争;百度 Apollo 則以 Robotaxi 商業化運營反哺乘用車技術,但車企對其 " 技術供應商 " 定位心存戒備。
對比可見,吉利 " 千裏浩瀚 " 的優勢在于:全域自研的技術可控性、全價位覆蓋的市場穿透力,以及安全與普惠的雙重承諾。而其他車企或受限于生态碎片化,或困于成本與法規,尚未找到兼顧規模與安全的平衡點。

智能駕駛的 " 三重門 "
當前智駕技術仍處于 " 單場景突破 " 階段(如高速 NOA、自動泊車),但用戶真正需要的是 " 端到端全場景連貫體驗 "。吉利通過 " 世界模型 " 虛實融合訓練,将智駕系統叠代效率提升 30 倍,這種 " 以虛促實 " 的路徑,或成爲破解長尾難題的關鍵。
2024 年工信部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産品準入指南》,明确要求車企不得誇大宣傳智駕能力。吉利在 NOA 沙盒試點中 " 率先出盒 ",證明其技術合規性;而特斯拉 FSD 因未能滿足中國數據本地化要求,至今未獲準入。政策紅利将進一步向合規企業傾斜。

智駕系統的高研發成本如何攤薄?多數車企選擇 " 硬件預埋 + 軟件訂閱 " 模式,但用戶付費意願普遍低于預期。吉利 " 千裏浩瀚 " 通過 5 層級方案降低硬件門檻(如 H1 僅需 100TOPS 算力),同時以 750 萬輛 L2 級車輛規模攤薄研發成本,這種 " 以量換價 " 的策略更具可持續性。
吉利的 " 陽謀 " 與行業變局
吉利 " 智駕平權 " 的本質,是通過技術普惠擴大市場份額。當多數車企将智駕作爲高端車型溢價工具時,吉利反其道而行,将高階功能下沉至入門市場,既可快速積累用戶數據,又能構建 " 技術親民 " 的品牌形象。這種策略與小米 " 硬件綜合淨利率不超 5%" 的宣言異曲同工——用規模換生态,用生态換未來。

近年來,多起智駕事故導緻公衆信任危機。吉利将安全定義爲 " 平權 " 的前提,不僅是對用戶負責,更是對行業責任的主動擔當。這種 " 底線思維 " 或推動行業從 " 炫技競賽 " 轉向 " 可靠性競賽 ",進而加速智駕技術的規範化與标準化。

吉利仍需解決兩大課題。如生态開放度:如何與華爲、百度等科技巨頭競合,避免 " 閉門造車 ";還有全球化落地:依托 30 顆衛星的 " 天地一體 " 網絡," 千裏浩瀚 " 已具備全球覆蓋能力,但需應對不同地區的法規與文化差異。
結語:一場重新定義汽車價值的革命

吉利的 " 千裏浩瀚 ",不僅是技術方案的發布,更是一場關于汽車價值的宣言——智能駕駛不應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應成爲所有用戶的 " 标配權利 "。在 AI 與汽車深度融合的浪潮下,這場 " 平權革命 " 或許将徹底改變行業格局:誰能讓智駕更安全、更普惠,誰就能赢得下一個時代的用戶之心。而對于整個汽車産業而言,吉利的探索證明了一條可行路徑:以技術築基,以安全立命,以普惠緻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