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格緻論道講壇 ,作者朱慶山
我們應該如何實現減碳?
大家基本達成了一個共識:
靠修修補補已經沒有辦法了,
所以要對工業過程進行重塑。
朱慶山 ·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格緻論道第83期 | 2022年6月25日 北京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的朱慶山。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器對人工的替代,使我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我們上天入地,似乎無所不能。
人類享受着工業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承受着它帶來的污染。著名的倫敦光化學霧事件曾在很短的時間内造成了12000人的死亡,而我們自己對空氣污染狀态也不陌生。
不過,人類是解決問題的高手,我們現在已經能很好地控制這些污染物。倫敦、北京如今都是藍天白雲,似乎一切非常美好,好像我們已經解決了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問題。真的是這樣嗎?應該說,有形的污染物已經被解決了,大家現在越來越關注看不見、摸不着的污染物——二氧化碳(CO₂)。
▲ 溫室氣體,包括CO₂、CH₄、N₂O、PFCs、HFCs、SF₆
二氧化碳有什麽問題?它有毒嗎?實際上二氧化碳無處不在,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呼吸着它。我們之所以關注這種氣體,是因爲它有一種特殊的能力:溫室效應,它可以把地球上的紅外線反射回來。
具有這種能力的不僅僅是二氧化碳,還有甲烷(CH₄)、一氧化二氮(N₂O)、氫氟烴(HFCs)等氣體。當這些氣體濃度低的時候,它們就像給地球穿了件夾克,讓地球能夠保持一個合适的溫度;當它們的濃度高了以後,就像給地球穿上了棉襖,地球的溫度便會上升。所以我們說的全球氣候變暖,相當于是地球"發燒"了。
我們知道發燒非常難受,也會帶來很多問題。如果地球"發燒"了,同樣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據統計,在2004-2018年間,幾乎有2/3的極端天氣都與全球變暖有關。
▲ 巴黎協定: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内,努力控制在1.5℃以内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在2015年,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一群大佬在巴黎開了場會,表示我們要努力把地球的溫升控制在1.5度以内。
控溫的核心實際上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濃度,就像圖中的這條線一樣。那麽二氧化碳濃度爲什麽會上升呢?是因爲我們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了我們消耗的量。要想數值不上升,顯然排放量與消耗量必須相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碳中和。我們國家已經承諾争取在2060年前實現這一目标。
工業排放的碳來自哪裏?
那麽我們來看一看我國碳排放的情況。根據丁仲禮副委員長領導的團隊所做的研究,目前我們國家的碳排放大概是100億噸,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電力,其次是工業,占了39%。如果将工業進一步細分,大體上可以分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這四大塊。工業爲什麽會排放這麽多二氧化碳呢?下面,讓我們一同追尋工業的碳足迹。
▲ 噸鋼CO₂排放1.8-2.2t
首先是鋼鐵行業。煉鐵的過程可以理解爲把三氧化二鐵(Fe₂O₃)裏面的氧去掉,然後得到金屬鐵。傳統的高爐煉鐵方式是用碳跟氧結合,這樣就會産生二氧化碳。按照方程式的理論計算,每噸鐵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概在1.18噸。但制作鋼鐵的實際過程比這個複雜的多,是一個很長的流程。
像上圖所顯示的,我們煉鐵需要1600度的高溫,升溫通常需要通過碳加熱來實現,所以實際上會多消耗一些。高爐煉鐵的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排放1.3噸,但我們還要做些原料準備,還要進行轉爐煉鋼等,所以一噸鋼的總體碳排放量就達到1.8-2.2噸。
▲ 噸鋁CO₂排放16.6t
我們再來看看有色。有色的碳排放主要是由電解鋁造成的,電解鋁的過程其實也是把氧化鋁(Al₂O₃)中的氧去掉。這時候僅僅靠碳就不夠了,還需要電,整個過程的理論電耗大概在6300度左右。如果按照圖中的公式進行計算,理論上說制作1噸鋁可能需要排放7.6噸的二氧化碳。
與鋼鐵一樣,它是一個很長的流程,實際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6噸左右。
▲ 噸熟料CO₂排放 0.89t
建材中最重要的是水泥。燒水泥的過程基本上就是氧化鈣(CaO)跟二氧化矽(SiO₂)反應生成矽酸鈣。從方程式上看,其實沒有二氧化碳的參與,但氧化鈣的生産過程會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按照方程式計算,碳酸鈣分解氧化鈣的過程大約會排放0.53噸的二氧化碳。根據這個流程,1噸水泥熟料燒下來大概會排放0.9噸二氧化碳。
接下來看化工。化工的産品特别多,所以我以合成氨爲例和大家介紹一下。爲什麽選合成氨?因爲我認爲它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化工産品。由于合成氨的發明,我們的糧食産量得到大幅增加。
▲ 左圖:中美化肥使用量與糧食總産量對比
右圖:三位諾獎得主及相關成就
左圖中的紅線代表着我國的糧食總産量。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它差不多翻了3倍,其中合成氨功不可沒。合成氨也得過3次諾貝爾獎,它的開創者哈伯被認爲是"從空氣中發明面包的魔術師"。
▲ 合成氨碳排放
合成氨的化學反應看起來比較簡單:氫氣加氮氣生成氨,所以這個方程式裏面也沒有二氧化碳。但是制造氫氣的過程會産生二氧化碳,我們一般把這種氫氣稱爲灰氫。按照方程式來看,制造1噸氨氣需要排放二氧化碳1.9噸。雖然方程式很簡單,但是合成氨的過程非常複雜,最終我們可能需要排放4-5噸的二氧化碳。
工業的低碳重塑之路
前面介紹了這麽多的工業過程,排放了這麽多二氧化碳,那我們應該如何實現減碳?大家基本達成了一個共識:靠修修補補已經沒有辦法了,必須要對工業過程進行重塑。
工業産品非常多,它們有沒有一些共性?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還是有一些共性存在的。目前,我們的工業需要化石能源的支撐,它本質上提供了三件重要的事情。第一,提供了熱量。因爲很多反應都是在高溫下進行的,所以我們需要加熱,通過燃燒化石能源提供熱量;第二,提供了電力,驅動了工業過程中電氣設備的運行;第三,它還提供了原料:碳、一氧化碳,它們可以進一步轉化成别的原料。
▲ 低碳重塑三要素:能源 原料 流程
要對工業過程進行重塑,就是要替代化石能源。用什麽來替代呢?顯然我們可以用太陽能。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聚光鏡獲得高品質的熱源,這個熱源就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産生的熱;第二,我們可以通過光伏、風電産生綠色的電力,它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産生的電;第三,通過生物質可以産生生物碳、生物氣,這也可以作爲很好的替代原料。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爲了實現工業過程的低碳重塑,首先要改變能源,其次是原料,那就像人吃的東西變了以後,流程當然也要發生改變,所以說低碳重塑的三個要素是能源、原料和流程。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具體可以怎樣改變、重塑這些流程。
▲ 熱化學到電化學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電化學反應去替代傳統的熱化學反應。就像這兩張圖顯示的,煉鐵的過程需要通過碳還原三氧化二鐵,事實上電很容易還原鐵離子,鐵離子得到電就生成鐵,這是高中化學裏面就有的反應。
電化學反應是一類非常廣泛的應用。像這張圖所顯示的,二氧化碳加水加上電子可以合成各種各樣的化學品,這也是現在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
第二個重塑的路徑是用光化學反應替代熱化學反應。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通過催化劑的作用可以把水分解成氫氣加氧氣。當然,在催化劑的作用下,也可以把二氧化碳加水合成含氧化合物。有時候我們還可以把電、光結合起來,生成更多的化合物。
第三個重塑的路徑就是用氫替代這些化石原料。前面我們介紹,鐵是利用碳還原三氧化二鐵反應得到的,其實也可以通過氫還原。而這個氫是由"綠電"的電解水産生的,所以被稱之爲"綠氫"。
第四,可以用綠色能源供熱替代高碳供熱或者化石能源的供熱。化學反應都需要熱量,這些熱量傳統上都是由燃燒化石能源來提供的。就像做水泥的過程需要1400度的高溫。而有了綠氫以後,我們可以"燒氫不燒碳",這樣就不會産生二氧化碳。當然,我們還可以直接用電加熱,甚至通過太陽光加熱。
▲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王志峰研究員團隊提供
前面提到了聚光鏡,這張圖顯示的就是通過聚光鏡聚光産生高溫的熱,以此來燒水泥,燒出來的水泥質量也非常好。
▲ 鋼-化、有色-化、建材-化聯産
最後,我們可以通過流程耦合替代單一的耦合。工業的生産過程會産生很多二氧化碳,以水泥爲例,碳酸鈣分解生成氧化鈣加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本身無法避免。如果僅僅通過單一的工業,其實它是沒辦法解決的。
如果我們把二氧化碳跟綠氫耦合,就可以生成一氧化碳。大家知道一氧化碳是一種萬能的合成氣,它可以合成各種各樣的化學品。比如我們可以合成甲烷,也就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可以合成汽油,也可以合成甲醇。甲醇既是産品,也是一種中間産品,它還可以進一步加工爲烯烴、合成乙醇等等。
這樣的話,通過與綠氫結合,工業二氧化碳就可以生成品類豐富的化學品。這些化學品原來需要通過化石能源來獲得碳,現在就有鋼化聯産、有色跟化工聯産、建材跟化工聯産等途徑,用聯産的方式來降低碳的排放。
以氫冶金:未來新趨勢
爲了更好地說明重塑的具體過程,我以氫冶金爲例來給大家做一些簡單的介紹。氫冶金就是用氫氣替代碳去還原三氧化二鐵,它被認爲是未來低碳煉鐵的主要趨勢。歐洲、日本、韓國都有這樣的計劃,我們國家也把它作爲一個重要方向。發改委等三部委在《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加快推進氫冶金等低碳冶金技術的研發。
▲ 左:Fe₂O₃+C→Fe+CO₂
右:Fe₂O₃+H₂→Fe+H₂O
我們怎麽去替代?有兩種路徑。第一,我們可以在高爐上修修補補,在高爐下面開一個口,然後把氫氣通進去。這樣氫氣就可以與鐵礦石反應,部分替代焦炭。它的好處是對現有流程的改動較小,但它的缺陷是不能通得太多,否則會對高爐的運行造成影響。這種方式大概能減碳20%。
▲ 流态化
如果要想全部減碳,顯然我們需要用别的反應器,而不是高爐。我在這裏以流化床反應器爲例,這張圖顯示的是流态化。氫氣進入反應器後,礦石會在容器内部浮起來,這個狀态就叫做流化的狀态。因爲浮起來後可以跟氫氣接觸得更加充分,所以它的反應效率會非常高。
圖中的這個裝置叫做流化床,在工業上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 左:山東棗莊(1973-1980)
右:德國魯奇公司50萬噸氫氣煉鐵工廠(1995-2001)
實際上,我們研究所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進行了用氫氣煉鐵的研究,已經做到了噸級的中試。從國際上看,1995年德國魯奇公司曾經用天然氣重整制氫,建了一個50萬噸的氫氣煉鐵工廠,但因爲經濟原因沒有運行下去。
要進行氫氣煉鐵的話,顯然需要進一步提高效率。效率怎麽提高?其實從原理上來說也并不複雜,這裏舉一個例子。一個顆粒的反應時間跟它直徑的平方成正比,如果用0.1毫米的顆粒跟10毫米的顆粒相比,它的速度會提高1萬倍。所以用細顆粒就可以提高反應速度。
▲ 如何實現粘性粉體态化
但問題是,目前沒有反應器能夠處理這樣的細顆粒。爲什麽做不了?因爲細顆粒在還原的過程中會粘結在一起,就像泥巴一樣團成一大坨,它就沒辦法浮起來。
▲ 如何實現粗細顆粒同步轉化
提高效率還面臨着另外一個工程的問題,那就是鐵礦的顆粒有大有小,但它們在反應器裏的時間是一樣的。前面提到,大顆粒跟小顆粒的反應時間不同,現在它們都同樣的進出,就會導緻小顆粒過度還原反應,大顆粒卻反應不好。如果能讓它的粒徑跟反應時間匹配起來,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還有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即反應器的放大。這張圖是美國的蘭德公司在1980年提出的,它非常著名。通過研究,蘭德公司發現一個工廠能否成功跟它的原料有十分重要的關系。如果是氣體跟液體(左),工廠就很容易成功:你原來想兩個月能調試成功,那麽實際上三個月就可以調成;如果是固體,且比如像催化劑等性質已知的材料(中),那它就會困難很多;如果這個顆粒的性質是未知的,就像我們的礦粉,你原來規劃可能五六個月可以調成,但實際情況是十幾個月都調不成。所以這張圖說明,性質不知的顆粒具有非常強的放大效應。
▲ 粘結機理和強化方法
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我們的團隊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我們首先研究這些顆粒爲什麽會粘結,是怎麽粘結的?什麽時候嚴重,什麽時候不嚴重?通過建立一個數學模型,我們就可以計算它在什麽條件是可以操作的,什麽條件是不能操作的。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爲實際過程提供指導。
▲ 粗細顆粒停留時間調控理論與方法
第二個方面,我們提出通過内構件去調控顆粒在流化床内停留的時間,讓細顆粒待的時間短一點,粗顆粒待的時間長一點。我們建立了模型,建立了方法,确實可以實現這一目标。在右邊這張圖裏,中間的虛線就是理論上不同大小的顆粒所需要的時間。可以看得到,我們通過調控,确實可以讓它停留的時間與理論所需要時間完美地匹配起來,從而提高效率。
▲ 粘性粉體流化床放大方法
第三個方面,我們一直在研究粘性粉體的放大規律。我們建立了模型和模拟的方法,可以對實際工業反應器裏面的各種參數進行精細的模拟,以此預測它的反應條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建立了全流程的模拟方法。在真正進行工業實驗之前,可以先模拟一遍,看看存在什麽問題,這樣有助于下一步的優化。
▲ 左:江南錳業20萬噸級錳礦還原
我們建立的這些方法也在工業上得到了應用。左邊這張圖是我們在雲南文山建立的20萬噸級的錳礦還原情況。從右邊這張圖中可以看出,通過這些理論跟方法,與傳統方式相比,我們大概可以降低52%的能耗、成本也能降低50%以上。這個工廠目前已經運行了七八年,企業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
▲ 攀鋼集團:萬噸級钛精礦氧化還原越鋼集團:10萬噸級鐵礦磁化焙燒多氟多:千噸級氟矽酸鈉中鋁山東:12萬噸氧化鋁攀枝花龍蟒:50萬噸钛精礦氧化雲天化環保:45萬噸磷石膏煅燒
當然,我們還做了其他的冶金實踐,如钛精礦、鐵礦以及氧化鋁等。我們還把方法拓展到固廢的處理,比如建立了磷石膏、氟矽酸鈉等很難處理的固廢應用。
▲ 百噸級CVD制備珠光顔料百噸級納米鎳粉還原百噸級納米銅粉還原
最近,我們把這個方法拓展到金屬粉體的制備。比如我們制備了這種"卡脖子"的超細鎳粉、銅粉,它們從國外買進來可能每噸就要上百萬元。通過這個方法,現在我們基本上可以制備出這樣的産品。
▲ 光伏/風電→電解水制氫→流化床氫氣煉鐵
有了前面的這些積累以後,我們再反過頭來研究前面提到的流化床氫氣煉鐵。因此,我們提出了右圖所示的高效流化床煉鐵工藝,它與光伏/風電、電解水制氫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整套的綠氫流化床煉鐵流程。其中電解水制氫是與大連化物所的李燦院士一同合作的。
這套流程也受到了比較高的關注,曾經有國外的大企業找到我們,表示希望出幾千萬來做一個。但是我們覺得還是要跟國内合作,現在我們正在跟鞍鋼做一個萬噸級的示範。如果這個工程做成了,它将是國内外首套萬噸級的綠色氫能流化床示範。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探明它的還原規律,同時爲百萬噸級的鐵礦還原提供關鍵參數,建立工藝包。
碳中和對我們意味着什麽?
前面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工業重塑的路徑,那麽工業重塑到底是容易還是難?我覺得這個問題有三個方面。
首先需要認識到,它實際上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國家以化石能源爲主的能源結構還會長期存在,綠色能源的替代有個過程。所以我認爲這是一個超級馬拉松長跑,不能把它當作50米短跑,否則會出問題。
第二,要想實現碳中和,我們就需要硬核的科技,最主要的是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它們具有低成本和高穩定性的優勢,當然也包括大規模的儲能。還有電化學轉化、前面提到的綠氫轉化、流程耦合的轉化等一系列的技術突破,它們跟綠氫、可再生能源結合以後才可以實現低碳的重塑。當然我們要認識到,這個過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也不能低估長期技術進步的力量,還要做一個樂觀主義者。盡管它很困難,但是通過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實現。
第三,工業低碳需要統籌地推進。碳中和這件事看起來是技術問題,但是它又不能僅僅依靠技術解決。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産學研政商企都要發力,甚至還要形成一定的标準、規劃、法規等,才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标。
碳中和看起來非常困難,那麽爲什麽要去做呢?我覺得,氣候變化會影響到全人類,誰都逃不了。所以我們進行碳中和,不僅僅是在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體現了我們的大國擔當。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高質量發展的内生需求。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我們國家都大幅落後于世界。比如在十幾年以前,大家還在用上圖的方式收糧食。
但是如果你看一看國外的情況,就會發現美國在1910年開始進行農業機械化,1940年就已經基本完成了。在1940年的時候,它的農業機械化已經達到95%,我們到現在可能才有50%。我想說的是,在别人已經跑得很遠的情況下,我們想要追上它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即使你花了很多努力,想要超越也是艱難的。
但是碳中和不一樣。目前,國外和我國幾乎都沒有掌握碳中和的工業重塑技術,都在起步階段,所以我們基本上位于同一條起跑線。也就是說換了一個賽道,現在我們沒有那麽大的差距,這就提供了換道超車的契機,也是我們科技強國的突破口。
還有一個比較關鍵的原因。如果能實現碳中和,我們将大幅提升能源技術與産業鏈的安全性。因爲我們的能源全部自給了,就不用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石油,就不會有那麽多技術被卡脖子,可以發揮我們光伏産業的優勢。
很多人會問:碳中和跟我有關系嗎?我又不從事工業低碳。我想說的是,碳中和跟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你覺得這個工廠有霧霾,可以跑到一個沒有霧霾的地方;但氣候變化你是躲不開的,因爲它有蝴蝶效應,有突然性,你不知道它什麽時候會發生,所以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系。
碳中和會帶來能源結構、工業生産、消費體系的巨變,所以一大批産業可能會消失,還有一大批技術也會應運而生,産生新的産業。如果我們不關注它,如果我們在一個被淘汰的技術行業裏,哪怕到了被淘汰的時候,時代都不會跟你打一聲招呼。所以我們必須要擁抱碳中和,關注碳中和。
最後我想說,碳中和本質上是年輕人的事業。就像到碳達峰的時候,我已經退休了;到碳中和的時候,可能現在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也該退休了,所以碳中和需要年輕人去努力實現。我們前面講到,在探索碳中和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新的賽道,有很多機遇,如果我們年輕人能将自己的事業跟國家碳中和的大勢結合起來,那麽一定會有一個輝煌的未來。
我的彙報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 END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格緻論道講壇(ID:SELFtalks)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