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最低端的産品開始上才比較穩妥,其他的系列要是有問題造成的影響太大了。" 關于蘋果最新發布的 iPhone 16e 搭載了自研的調制解調器 C1 所引起的質疑,通信行業資深從業者趙陽這樣告訴雷峰網。
調制解調器是實現手機與外部網絡連接和數據傳輸的關鍵部件,作爲一款風險很高的産品,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客戶将遭遇掉線和錯過通知的情況,蘋果售價超過 1000 美元的高端機型是無法容忍這種情況出現的。
事實上,不把新部件放在自己的拳頭産品上已經是手機大廠的慣用策略,半導體行業投資人奕明告訴雷峰網:" 這其中的風險,可以參考三星 Galaxy Note 7 手機電池存在很大隐患引發的召回事件。"
外界對 C1 的産品力生出質疑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從 2019 年收購英特爾的調制解調器業務到推出 C1,蘋果花了 6 年時間。通信基站工程師蘇瑤表示,蘋果推出 C1 的時間還是晚了,錯過了 5G 發展帶來的窗口期,應該 22 年左右就推出。
而從推出到走向成熟,C 系列還要闖過多少關?砸了這麽多資源,蘋果又爲何非得撞這堵南牆?關于更多大廠的芯片動向,歡迎添加作者微信 YONGGANLL6662 互通有無。
C 系列走向成熟,蘋果還要過「五關」
第一關,封閉生态的束縛。
通信芯片專家逸飛告訴雷峰網,高通給客戶銷售調制解調器可以獲得不錯的投入産出比,與各家手機廠商的深度合作又能推動技術叠代,并且廣泛的采用也讓其産品的穩定性好很多,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相比之下,蘋果不對外單獨銷售調制解調處理器,對其技術演進有負面影響。
第二關,毫米波技術的缺失,是短闆,但也是現階段更明智的選擇。
C1 不支持毫米波技術,僅支持四載波聚合,使用蘋果自研調制解調器的 iPhone 16e 與使用高通調制解調器的 iPhone 16 相比,iPhone 16e 不支持 n258、n260、n261 這三個 5G mmWave 高頻頻段的支持,體現在速度上,C1 的下載速度上限約爲每秒 4 千兆位,低于非毫米波高通調制解調器提供的最高速度。
逸飛表示,應用在消費類産品中的通信芯片,叠代演進的速度非常快,C1 缺少毫米波的支持就比别人晚了一步,能不能跟得上就要看後期的技術積累了。
不過,也有不少專家認爲,毫米波技術的缺失對國内用戶的體驗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射頻前端芯片設計公司慧智微副總裁彭洋洋告訴雷峰網:" 毫米波技術主要在北美地區使用,并不會對全球其他地區的用戶産生影響。采用毫米波技術對設計的難度、成本的增加、芯片面積的增加以及功耗的增加,都提升不少。所以對于一個新進入者而言,選擇先從應用最廣的 6GHz 以下頻段切入,可能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蘇瑤同樣認爲,沒有毫米波技術對手機的性能沒什麽影響,現階段,閹割了這個功能反而是爲了性能,目前國内尚未有運營商部署商用 5G 毫米波頻段。
第三關,軟件技術不足影響信号傳輸性能的上限。
軟件算法對調制解調器的信号優化與處理、協議與控制以及功能的拓展都有着輔助作用。蘇瑤說:" 高通在通信行業深耕多年,對于技術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做了很多自定義的、非标的協議以及外界所不知道的一些優化,代碼寫得好,同樣做一件事情,效率就會高很多。"
第四關,全球基站以及運營商的适配需要耗費巨大精力。
彭洋洋表示:" 調制解調器最大的難點在于全球運營商的适配。移動終端使用的協議非常複雜,不僅包含 5G/4G/3G/2G 等模式的切換,還包括用戶的分配與管理、移動狀态下的網絡切換以及資源的調度等等,不同地區不同運營商所使用的頻率還千差萬别,這些都給基帶芯片設計帶來了極高的挑戰。"
調制解調器的落地面臨巨大的工程量,面對不同的國家、政策和運營商都需要去做不同的調整,需要有人又有錢。
趙陽表示:" 跟運營商網絡适配需要耐得住煩去做大量的測試和解決 Bug,但一旦蘋果自研調制解調器成功來了,蘋果就是第四大或第五大 SoC 供應商了。"
最後一關,大規模驗證。
驗證是評判前期工作成果的關鍵一步,彭洋洋表示:" 現階段,成熟的基帶芯片廠商,比如高通、聯發科、海思及展銳等,通過長期的積累都建立起了全球網絡适配能力,而手機市場的集中度加劇導緻留給新進入廠商的驗證和試錯環境越來越少了。"
而關于驗證要做到什麽程度,趙陽認爲,調制解調器起碼要經過千萬級别出貨驗證才能說明基本成熟。
蘋果「撞南牆」的外力和内因
對于自研調制解調器,蘋果與高通斡旋已久,因此 C1 一經推出,不免引發此舉爲有意針對高通的外界猜想。
蘋果硬件技術高級副總裁 Johny Srouji 辟謠稱:" 公司的目标不是與競争對手的芯片規格相匹配,而是根據蘋果産品的需求設計産品。我們不是要與高通、聯發科等公司競争,我們正在打造一些真正與衆不同的東西,客戶将從中受益。"
事實上,取代高通确實不是蘋果的目标,自研 C1 的背後藏着外力和内因。
在過去産業鏈的構成中,基帶芯片、射頻芯片及應用處理器芯片是不同的廠商各司其職,蘋果做手機整機、高通做基帶芯片,Skyworks、慧智微做射頻前端芯片。每個芯片的功能模塊被清晰定義的,每個廠商各自完成自己模塊的設計,這樣的運行方式在過去 20 年間都行之有效。
但随着用戶對手機終端的要求越來越高,每個模塊獨立設計所帶來的限制也就越來越大。例如,基帶芯片定義好了某種協議的調度功能,在手機終端中想要突破這個功能就變得不可實現。
在用戶需求帶來的産業變遷之下,彭洋洋認爲,C1 芯片的推出,是未來移動終端中各模塊芯片更加深度整合趨勢的一個體現。
趨勢之外,自研調制解調器爲蘋果生态裝上了最後一塊拼圖。奕明告訴雷峰網,調制解調器幾乎是蘋果唯一沒有實現自研的芯片。
蘋果超越高通不是目标,而是過程,生态協同才是 C 系列的核心價值。
" 我想蘋果做 C1 芯片絕對不會是爲了替換高通這麽簡單,蘋果可能是想融合自己在終端應用方面的積累以及在用戶體驗上的創新,結合基帶芯片,做出來更多創新的差異化設計。"彭洋洋說," 作爲自研芯片,C1 能夠與蘋果的處理器和操作系統實現更緊密的集成和協同,這是蘋果來做基帶芯片的核心價值。"
蘋果的野心是「純血系統」和「AI」
2 月 20 日淩晨,蘋果正式推出搭載 C1 的 iPhone 16e,産品正式發布後,蘋果的股價幾乎毫無波瀾。
長期關注美國投資市場的奕明認爲,蘋果做調制解調器并不是爲了給資本市場講故事,其描繪的是經營策略。現階段,美國資本市場講的故事更多聚焦于具身智能和 AI,在他們的視角看來,蘋果這種體量的公司做調制解調器不是一個重要的話題,所以 iPhone 16e 發布後,蘋果的股價也沒有很大的變化。
然而,當下股價的變化往往是較爲短視的,C1 藏着蘋果更長遠的布局。
關注蘋果的業内人士告訴雷峰網,除了削減向高通支付的費用之外,這或許還意味着MacBook 将具備蜂窩網絡連接功能。而對于電池續航和空間都極爲寶貴的可穿戴設備而言,自研調制解調器的應用也會帶來很多有意思的可能性。
C1 後續在全線産品的成功推行,将讓蘋果實現軟硬件純血系統的打造。
而關于 C1 背後的 AI 叙事,彭洋洋說:" 基帶芯片本質功能還是在做信号的翻譯和編碼,AI 的引入會讓信息翻譯和傳遞更加的高效。蘋果 AI 最主要的優勢是大量高端手機作爲硬件載體,基于這個載體,蘋果強化他對信号傳輸關鍵芯片的控制能力,将形成與其他科技巨頭 AI 生态對比之下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