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卡汽車 愛卡獨角 SHOW 原創 ]
車企選擇與其他公司進行合作并不稀奇,畢竟很多行業無法自己深度觸及,選擇一個好的合作夥伴共惠共赢自然是最合理的。車企與車企之間的合作雖然也有,但在中國市場大多都是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之間的合作,國内自主品牌之間的合作并不多見。不過就在 5 月初,長安與吉利這兩家在中國市場中的頭部企業正式宣布合作," 安利 " 組合的登場無疑是震驚了整個汽車行業。隻是,他們兩家的合作真的能夠撼動當今的市場格局嗎?
雙方合作目前隻是框架協議
2023 年 5 月 9 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控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上,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和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各自帶着手下的高管出席,可見雙方對于這一次合作的重視程度。有意思的是,長安汽車此前還曾發律師函狀告吉利 " 銀河之光 " 概念車涉嫌抄襲,結果僅僅不足 3 個月的時間雙方就化敵爲友。
根據兩家車企的官方聲明,雙方将就電芯、充換電技術、新能源汽車産品安全、新能源産業布局進行合作;在智能化領域,雙方将圍繞芯片、操作系統、車機互聯、高精地圖、自動駕駛等展開合作。 此外,吉利控股和長安汽車還探讨了海外出行發展、出行生态合作以及動力技術等相關領域展開合作。
雙方發布的官方聲明比較籠統,目前來看還隻是框架協議,雙方會建立一個什麽樣的機制,是否成立了工作組還是組建合資公司,并沒有進行透露。不過,各家車企擅長和不擅長的業務比較趨同,可互補的短闆并不多。而且像核心的技術、硬件、數據服務等,主機廠不太可能真的共享。因此,雙方此次合作的具體細節可以持續關注。
但考慮到一位是國有汽車龍頭,而另一位是中國民營汽車龍頭,即便是雙方沒有透露具體合作形式,但也已經值得人們期待了。
吉利與長安的急迫
在過去的燃油車時代,吉利控股和長安汽車互爲競争對手,彼此都在搶奪對方的市場份額。如今到了智能化、電動化時代,雙方依然在市場中相互拼殺,難分伯仲。因此,雙方這次突然聯手的背後,也反映出兩家車企對于新能源時代汽車市場的格局變化有着共同的思考。
如今,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越發激烈,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之間也是越來越卷,如今更是進入到了新一輪的淘汰期,已經開始有品牌被正式淘汰出局。自主品牌中的頭部車企在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中,則是要面臨特斯拉、新勢力等一衆選手所帶來的挑戰。
而在 2022 年前,吉利、長安以及長城,曾長期占據自主品牌銷量前三強的位置。但到了 2022 年,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全面爆發,完全押注新能源的比亞迪實現反超,一躍成爲自主品牌乃至整個中國乘用車企的銷量冠軍。
新能源成爲比亞迪 " 彎道超車 " 的制勝法門,同時這也成爲了長安與吉利在當今汽車市場中所面臨的挑戰。根據乘聯會的數據,2022 年中國市場新能源乘用車零售 567.4 萬輛,同比增長 90%,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達到 27.6%。其中,吉利汽車銷量 143.29 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 32.87 萬輛,銷量占比約 23%;長安汽車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 139.03 萬輛,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銷量 27.12 萬輛,銷量占比約 19.5%,兩家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滲透率均低于中國車市的平均水平。
因此,吉利與長安的共同目标一緻,即加快新能源轉型。根據雙方規劃,2023 年吉利銷量目标爲 165 萬輛,其中新能源銷量超過 60 萬輛。長安汽車則是 2023 年實現産銷汽車超過 253 萬輛,全年計劃投放新能源産品 10 餘款,到 2025 年将推出 27 款全新新能源産品。
不過,這種看似 1+1>2 的強強聯合,也并非看上去那麽順利。2012 年,廣汽和奇瑞宣布簽署合作協議,在整車開發、動力總成、零部件出口等領域展開合作;2017 年,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長安汽車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技術、出海、商業模式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2019 年,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開發核心業務、産業鏈資源、新商業模式和海外市場等領域展開合作。然而上述合作最終都未取得明顯成果,大多數都草草收尾。
長安與吉利的合作還隻是框架
長安:尋求夥伴突破自身
2017 年,一汽、東風、長安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前瞻共性技術創新、汽車全價值鏈運營、聯合出海 " 走出去 "、新商業模式等四大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三家同爲央企,互相聯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雖然最終結果并未達到預期,但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長安并沒有停下與其他企業強強聯合的腳步,之後又将甯德時代、華爲聚在一起推出阿維塔。正是這種開放的心态,讓長安正在吸收國内最好的技術與合作夥伴幫助自身突破,也讓長安汽車當今已經形成長安、深藍、阿維塔三大品牌。
到 2025 年,長安系中國品牌将推出 27 款全新新能源産品,包括深藍汽車 S7 等 6 款産品,阿維塔 ET2 等 4 款産品,智電 iDD 全新緊湊型轎車、SUV 等 5 款産品,長安啓源序列 A07 等 5 款産品和凱程智慧物流、電動皮卡等 7 款産品。
并且在戰略布局上,長安汽車一直在探索傳統車企轉型之路。早在 2017 年長安汽車就發布新能源戰略 " 香格裏拉計劃 " 宣布:長安将于 2025 年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隻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想要實現這一計劃還是有些困難。
另外,在今年 4 月的上海車展上,長安汽車還聚焦海外市場布局,發布了 " 海納百川 " 的戰略計劃,引領自主品牌 " 出海 ",投身全球市場競争。同時,長安汽車還表示,在 2023 年将持續推進 " 北鬥天樞 " 計劃,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深化戰略合作,進一步提升自主研發的軟硬件實力。
吉利:多産業布局實現自身生态
吉利控股如今涉及的産業分布極爲廣泛,在科技、航天、出行、金融等方面都有布局。這些産業和品牌看似毫無關系,其實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
吉利控股當初辦教育是爲了培養更多的汽車人才;造衛星是爲了讓吉利控股旗下汽車品牌在智能化以及自動駕駛領域更上一層;收購手機廠商是實現車機和手機軟件技術的緊密互動。可以看出,吉利控股所有的布局其實都圍繞着一個中心進行展開,這個中心就是汽車,這一切都是爲了吉利的天地一體化立體出行而布局。
李書福在今年 3 月 8 日,将星紀時代與魅族科技整合爲星紀魅族集團,确立了圍繞 " 手機 +XR+ 前瞻技術 " 的三條線。而魅族發布的 Flyme Auto 車載人機交互系統,不但将成爲未來吉利可控自研的智能座艙系統,也具備向其它品牌輸出的能力。這一系列動作都表明,吉利正試圖圍繞萬物互聯打造一個吉利生态圈。如果長安汽車相關車型能夠共用這一生态圈,那對于這一系統的生态構建無疑影響深遠。
此外,吉利旗下億伽通投資的芯擎科技推出 7 納米智能座艙芯片 " 龍鷹一号 " 早在 2021 年即已經流片成功;今年億伽通同時推出了智能座艙計算平台安托拉 1000、安托拉 1000 Pro、面向全球的座艙平台馬卡魯和中央計算大腦 Super Brain。這一系列新技術也需要載體,被更多的汽車品牌應用才會發揮更大的價值。
隻是,吉利直到 2022 年才下定決心 All in 新能源。吉利、路特斯、極星、極氪、smart、幾何、睿藍等多品牌戰略下,内部産品打架、資源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吉利的新能源轉型之路并不順利。吉利控股集團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更是在 2022 年業績溝通會上坦言:" 我們在新能源發展的道路上已經被優秀同行落了很遠的距離。"
因此,與長安的合作,更值得我們期待。
全文總結:中國汽車産業的格局正悄然生變,新技術研發需要抱團。吉利與長安的合作,從中國汽車産業的角度來看,必然是積極的舉動,雙方的聯手也對其他自主品牌構成壓力與挑戰。隻是現階段,雙方都未披露合作模式、資金投入等更爲具體的細節信息。 而吉利和長安的合作如果最終能夠結出成果,那無疑也是給國内其他車企之間的合作樹立了良好的典範,爲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轉型做了有益的探索。
精彩内容回顧:
長安與吉利的優勢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