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檔智駕平台,21 款智駕車型,這是比亞迪在蛇年開端打出的 " 王炸 "。
比這套産品組合拳更狠的,則是王傳福在發布會現場發布的狠話:
" 未來沒有智駕的車型将成爲少數派。"
一夜之間,智駕仿佛就從昔日各大新勢力珍藏誇耀的 " 技術明珠 ",變成了走量批發的大白菜。
新能源車企的主戰線也仿佛從價格區間,轉移至了技術路線。
而在各方熱烈的反響背後," 智駕元年 " 真的來到了嗎?未來智駕又真的會成爲市場主流嗎?
市場還遠未到開香槟的時刻。
一、一場包裝成 " 價值戰 " 的 " 價格戰 "
對于自動駕駛行業來說,沒有什麽劇情能比這兩年裏大佬們的态度反轉更加精彩。
2023 年 3 月 29 日,剛剛開完投資者溝通會的王傳福這樣評論自動駕駛:
" 都是扯淡,都是忽悠,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裝,自動駕駛隻是被資本裹挾和炒作的一個概念,最終就是一個高級輔助駕駛。"
一番炮轟之後,華爲車 BU 董事長餘承東成爲了第一位站出來回怼,維護智駕價值的車圈大佬:
" 要麽是對行業不了解,要麽是故意打擊這個行業,隻有做到了才能吹牛。"
誰能想到,僅僅兩年後,保守派和激進派的含義就發生了反轉——保守派的王傳福,開始嫌棄激進派過于保守。
在高呼 " 智駕成爲購車必備配置 " 之後,王傳福的激進言論反而被多家車企負責人潑了冷水——餘承東表示:" 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截然相反的語調背後,從唱衰到激進擁護,王傳福的态度轉變,無疑暗示着比亞迪在智駕層面 " 做到了 " 什麽。
可以推測出的是,比亞迪所做到的,并非是智駕技術層面的行業領先。
畢竟這家車企 all in 智駕還僅僅隻有一年時間,期間還在不斷經曆團隊分合和換帥,即便是投入再多,恐怕也無法在這麽短時間裏實現彎道超車。
相比之下,另一種可能性則呼之欲出,比亞迪并不是在技術側,而是在另一個維度上,實現了智駕的行業領先。
這一維度便是成本控制。
畢竟,結合過往來看,新年開工即開卷,可謂是比亞迪雷打不動的傳統。
2023 年開年,比亞迪打出口号 " 油電同價、颠覆燃油 ",并順勢推出了多款冠軍版車型,将新能源車的售價拉到了與同級别合資燃油車相似的區間,直接擊穿了合資燃油車的防線。
2024 年開年,高呼 " 電比油低 " 的秦 PLUS DM-i,更是以 7.98 萬的售價,直接吹響了油電決戰的号角。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場看似普惠的智駕平權,本質上是包裝成價值戰的價格戰。
在此前的内部調研中,比亞迪曾直言,推出天神之眼系統的目的不是爲了賺錢,而是爲了進一步提升産品競争力,進而拉動銷量。
目前來看,這一策略所帶來的反饋,無疑是符合預期的。
截至發稿前,行業内已有包括長安、奇瑞、吉利在内的一衆品牌選擇了跟進;主推中高端市場的理想,也被爆料稱 " 鴨梨山大 ",正在全力拓寬智駕技術護城河。
三年三次揮動 " 價格屠刀 " 的背後,比亞迪正在充分利用規模化和垂直整合所帶來的成本優勢,反複将行業拖入預定的戰場。
二、" 智駕元年 ",還是 " 智駕普及元年 "?
對于一衆摩拳擦掌的品牌來說,這場 " 智駕平權 " 運動,無疑也将開啓中國汽車市場的新一輪産品力戰争。
聯想到春節前,地平線智駕媒體溝通會上,頻頻爆出的金句:
"2025 年智駕迎來真拐點 "、" 智駕脫手開 "。
資本市場内,自動駕駛概念股也一度迎來大熱。
數據統計顯示,比亞迪發布會後的首個交易日,多支自動駕駛概念股集體走強,其中,青雲科技 20CM 漲停,奧迪威漲超 10%,東風科技、美格智能 10CM 漲停,星宸科技漲超 7%,另有聯創電子、東風股份等企業漲超 6%。
市場大熱背後,人人可享的 " 高階智駕時代 "、" 駕駛脫手 " 真的來臨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樣,本輪智駕競賽最終,仍然是車型配置和成本之間的競賽,而無關于領域前沿技術。
首先,本輪競賽的發起者比亞迪,其智駕技術研發當前仍與第一梯隊有所差距,其對智駕領域的熱情,更多集中于對入門車型的普及,而非高階技術探索;
其次,短期來看,高端智駕對于國内用戶來說,仍處于嘗鮮期,還沒有達到影響用戶購買決策的程度。
參考汽車行業數據,2024 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 L2 級輔助駕駛及以上新車滲透率達到 55.7%,其中具備領航輔助駕駛功能(L2+)的新車滲透率僅爲 11%。

類比通信行業的話,就是中國汽車行業剛剛走過固定電話時代,邁入小靈通(L2 級自動駕駛)普及時代,在這個環境下談論智能手機(L4 級自動駕駛),顯然有些爲時尚早。
最後,盡管在過去一年裏,智能駕駛行業的三大核心模塊:算力、算法和數據,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各大智駕企業關于 L4 測試的消息也是層出不窮,但長期來看," 脫手級智駕 " 的安全長尾問題,仍然需要耗費不短的時間解決。
一方面,正如馬斯克所提到的那樣,當自動駕駛的安全性能越出色,測試自動駕駛技術的時間周期就會相應延長。
一個數千英裏都不需要人工幹預的 AI 模型,光是找到它犯錯的時刻,就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從底層邏輯的角度來看,L4 自動駕駛對比 L2 自動駕駛,也絕非技術層面的量變升級,而是不折不扣的質變。
如果說 L2 自動駕駛的技術訴求,是讓自動駕駛 " 更拟人 ",那麽 L4 的要求則是要超越人、替代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2025 仍然不是高階智駕登場的時代,比起王傳福口中的智駕元年,一個更合适的說法應該是 " 智駕普及元年 "。
三、2025,造車仍然是規模遊戲
對比充滿不确定性的智駕,造車行業,一個确定性的趨勢仍在日益成爲行業共識:
當前階段,除了成本,造車行業沒有别的護城河。
即便是智駕技術,也還沒有辦法爲企業發展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這一點上,從技術專家轉型成爲供應鏈一把手的何小鵬,已經爲行業做出了生動示範。
這背後的原因無疑是多維度的。
一方面,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樣,當前階段,還沒有技術能夠直接轉化爲 " 體驗付費 ",進而影響用戶決策;
另一方面,在無法轉化爲勝勢的前提下,技術層面的先發優勢,還需要高額成本維持。
汽車行業的技術研發,不是去高處不勝寒的閉門科研,而是一個需要落地和驗證的故事。

這也就意味着,所謂的先發優勢并不存在,後來者随時可以依靠更大規模的投入,更大規模的資源驅動,實現彎道超車。
以比亞迪爲例,公開資料顯示,當前比亞迪智駕研發工程師團隊規模已超 5000 人的團隊,是特斯拉智駕團隊的 6 倍,小鵬的 2.5 倍。
參考業内人士的評價,這種人海戰術的本質是用組織效率換時間窗口。
這基礎上,智動駕駛的比拼最終是仍然是數據驅動,這方面,400 萬 + 級銷量的比亞迪,數據積累效率幾乎是新勢力品牌的 20 倍。
用王傳福的話來說," 如果說一輛車的數據是一滴水的話,那比亞迪擁有一片海。"
從這個角度來說,2025 新能源造車的主題,仍然是 " 規模遊戲 "。
比亞迪過去幾年的實踐,爲行業證明了一個思路 :
新能源造車不是燃油時代細琢精工的情懷藝術,而是現代工業規模化革命下的強者遊戲。
類比電影行業,2000 個特效鏡頭的哪吒 2 不需要聊情懷,就可以秒殺劣質特效的封神,百萬銷量的品牌秒殺其他車企,也是一樣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