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
回顧娛樂圈的明星,爲了爆紅真是不擇手段,有花錢雇水軍的,有花錢刷流量的,不得不感慨一句:有錢什麽都行。
從明星的角度來看,他們需要提高人氣,就一定要制造新聞噱頭,不管新聞産生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黑紅也是紅,這種行爲的最終目的就是爲了增加曝光率。
一個明星人氣和流量越高,他的商業價值也就越高,給經紀公司帶來的效益也就越大。
可見,明星的發展不單單是爲了自己,更多是爲了資本,娛樂圈果然很現實。
最近,有專業人士就李毓芬 MV 反超周傑倫一事做出了詳細分析,總結出來的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據悉,李毓芬參加過電視劇的演出,也曾是熱門女團的成員之一,但名氣始終不溫不火,充其量也就是個小三線。
值得一提的是,雖說她的業務能力很一般,但和她傳過绯聞的男星卻不一般,想當年,羅志祥、柯某東都是她的绯聞對象,看來,李毓芬的魅力還不小呢。
有了大緻的了解,很多人就明白了,李毓芬的名氣不單靠實力,還要靠一些绯聞。
就是這麽一個人,居然花了 20 天的時間突破了周傑倫的播放量,要知道,周董當年的《告白氣球》用了 289 天才破億。
不少人看出了名堂,直言李毓芬是買來的播放量。而後,李毓芬沒有要停手的意思,她的作品繼續反超,似乎有 " 争做世界第一 " 的趨勢,這太可怕了。
話說,李毓芬的賬号粉絲隻有不到 60 萬人,反觀周傑倫,有 278 萬人。但到了最後,李毓芬的 MV 播放量超過 1.5 億,反超周傑倫,這完全違背常理。
更可笑的是,周董早期的主打歌,連李毓芬的零頭都比不過,這也太尴尬了。
不知道李毓芬心裏作何感想,即便得了第一又能怎樣?回看她的 MV,略顯粗制濫造不說,李毓芬根本沒有露臉,一點都不走心。
随後,打假專家發言,他懷疑李毓芬動用了至少百萬來購買流量,網友見狀直接留言:1.5 億播放量,不知哪位聽過?
随後,另一位專業人士也站出來,指責李毓芬的賬号留言幾乎被水軍霸占,清一色的注水段落。
其實,說句到家的大實話,不管是頂流明星還是小明星,都或多或少使用一些手段,這已經是娛樂圈公開的秘密,但李毓芬的造假成分太明顯了,甚至都懶得裝一下。
說到這裏,不由想起當年蔡徐坤事件,官台在節目中嚴厲批評了 " 刷流量 "" 造假數據 " 等現象。
話說,蔡徐坤某條微博獲得一億次的轉發,當時我國的微博用戶也才隻有 3 億,也就是說,全國三分之一的人都在轉發。
這是不是太誇張了???
眼見趨勢對自己不利,蔡徐坤方面直接将微博設置成 " 轉發量不再顯示具體數字 ",可即便是這樣,他的微博轉發量依舊超過 100 萬+,而且這種百萬 + 的還挺多。
除此之外,蔡徐坤參加練習生選秀的投票數也高達 4764 萬,真的是天文數字了。
這是不是蔡徐坤的真實人氣?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不僅僅是蔡徐坤,娛樂圈絕大多數流量明星都做這種事情,唯流量至上樂此不疲。
在某電商平台,系統會優先向用戶開展漲粉業務以及相關的套餐,比方說 10 塊錢,就能買 300 個粉絲,也可以轉發微博 100 次。
總之,根據客戶的需求,可針對性一對一服務。
對于這種不健康的産業鏈,官台已經給出黑名單,從榜單來看,蔡徐坤、朱某龍、某四字明星等人都紛紛中槍,造假比例高達 80%。
回看這些明星,不管是名氣還是能力,都蠻出衆的,比這個李毓芬自然人氣要高很多,他們爲何要做出這番操作呢?
有業内人士表示:明星也是身不由己,公司的安排不能不聽。
久而久之,他們就有可能走上數據造假這條路,但凡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通常都是小事兒,他們要的就是這種超高人氣的虛榮感。
回看這些明星,即便被點名批評也不冤枉,人的要求不能太高,要懂得知足,一旦過頭了很容易翻車。
網絡時代來臨,流量這個詞更能凸顯出重要性。
但凡事都要講規矩,大數據可以成全你,同樣也能毀了你。
最後奉勸那些想走捷徑的明星,少點手段多用心,流量雖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想要在娛樂圈屹立不倒,還要靠實力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