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音樂先聲,作者 | 丁茜雯,編輯 | 範志輝
演出市場的紅利期,不歡迎流量藝人?
11 月 20 日," 黃子韬原價 2368 内場票降至 262 元 " 的熱搜登上社交平台第一。不少網友指出,購買的黃子韬 2023 巡回演唱會廣州站原本爲 2368 元的内場票,在開唱當日(11 月 18 日),二級票務平台卻 " 打骨折 " 到 262 元,比起最低價 368 元的看台票還要便宜;而在場館外,甚至一度被傳出黃牛 9.9 元甩賣門票、0 元送票的火爆場面,吸引諸多當地群衆趕來撿漏。
更爲離譜的是,未坐滿的内場區域也被看台粉絲紛紛湧入,無法招架的安保人員也不得不 " 開閘放人 ",而随機就座 " 靈活 " 觀演、争先恐後搶占前排的人群也導緻現場秩序混亂,極易引發安全隐患。
放在今年演唱會市場井噴的背景下,這一流量偶像演唱會的低上座率亂象,也令大衆頗爲詫異:曾經的初代流量 " 歸國四子 " 之一,怎麽就落到了這般田地?
流量偶像折戟演唱會市場
細究來看,黃子韬這場演唱會的票價走向,稱得上是 " 眼見他高樓起,眼見他高樓塌了 "。
早在 11 月 5 日,黃子韬原定于 11 月 17 日、18 日在廣州連開的兩場演唱會開啓預售,票價也在 368 元至 2368 元不等,與周傑倫、五月天等高國民度歌手持平,這一高昂的定價也在初期引起網絡熱議。
但随着 11 月 9 日有部分粉絲發現其門票竟在直播間以八折價出售,退票抵制的聲浪也是愈演愈烈,直至 12 日主辦方發布公告稱由于黃子韬健康問題不得不取消 11 月 17 日演出并進行退款事宜。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主辦方發布公告當日,其 18 日場次門票也僅有 368 元、502 元兩檔看台門票售罄。
并且,在開唱前兩日,黃牛票、票務平台上所顯示的門票價格便開始一路降低,直至 17 日當晚已來到所有千元檔位百元起,比如 1993 元的内場票價格爲 380 元。而在 18 日,兩折、一折乃至不到百元的骨折價愈加普遍,有網友便曬出門票表示以 90 元的抄底價收到了一張 1998 元的内場票。據部分黃牛透露,黃子韬此次演唱會上座率或不達 50%," 内場坐不滿,看台也空了很多位置,虧大了 "。
不過,今年在演唱會市場栽跟頭的,黃子韬并非個例。部分曾經的 " 頂流 " 或是人氣偶像,也同樣遭遇了門票打折、滞銷的尴尬現狀。
比如今年 8 月,從《青春有你 2》中 C 位出道的劉雨昕開啓的 " 仙那度全國巡回演唱會 " 便被傳出售票不理想,480 元至 1980 元不等的門票檔位均有近一折折扣出售。以成都場爲例,在開唱前兩天,其看台 480 元、680 元檔位仍未售罄,而内場 1080 元也在二級市場一度打折至 195 元左右。在粉絲圈内,部分粉絲也推出了 " 補貼購票 " 的方式來吸引路人買單,還出現了大量催購、送票來保證上座的動員話術。
而與黃子韬同樣曾爲初代流量的張藝興,也未能逃脫門票打折的尴尬境地。8 月 13 日,張藝興 " 大航海 2.5 · 無遠弗屆 " 巡回演唱會北京場便被指門票價格在當日一降再降,所有票價折扣均爲 3 折起。
據抖音測評博主 " 答案看演出 " 發布視頻所言,便是以 600 元的價格買到了 " 張姓藝人北京小航海演唱會 "2580 元的内場區域票,但這一曝光門票打折的視頻也被舉報下架。同樣的,王琳凱、蔡徐坤、The9 等頭部流量型藝人也均不同程度出現了遇冷。
此外,除了頭部流量們在萬人場次相繼折戟,甚至有些在中小型演出場地舉辦的 " 演唱會 " 也不一定賣得完。比如今年 6 月,孟美岐 " 我們一起走過 · 三周年限定站 " 北京演唱會,便被指出演出場地僅供容納不到兩千人,但開票兩天後千張門票仍未售罄。
不難看出,在當下回暖的演出市場中,流量藝人的演唱會卻意外出現了被邊緣化的趨勢,打折、滞銷成爲主流,與過去開票紅火的盛況難以同日而語。以黃子韬 2019 年舉辦的 "2019 IS BLUE" 上海演唱會爲例,該場上座率便高達 96%,約有超過 1.1 萬人,黃子韬更是當場立下要唱到鳥巢的新目标。
但如今來看,演出市場恢複後帶來的報複性消費,卻是未能令流量藝人們如願分得一杯羹,反倒是黃牛市場上演 " 百億補貼 " 的尴尬局面。
流量藝人爲何搭不上回暖的快車?
據中演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票房收入達到 167.93 億元,演出場次 19.33 萬場,僅在 4、5 月份每月全國便有近 150 場演唱會。但飽和的演出,也并非是雨露均沾,行至第三季度開始,音樂節或是演唱會臨時延期、取消的現象便愈加頻繁。
站在整個演出市場上來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在于消費端的疲軟期已然到來。經過近一年的大浪淘沙,頭部藝人、情懷藝人虹吸了絕大多數所謂報複性複蘇的市場紅利,急速增長的演出内容更是令供給需求嚴重不平衡,也就導緻樂迷消費愈加趨向理性。
即便演唱會在今年演變爲集體性的狂歡,但相對而言,流量藝人的主要受衆依然是粉絲。但随着選秀時代的落幕," 粉絲特供 " 演唱會也在選秀熱度過後難吸引到新受衆,粉絲經濟的紅利期也在逐漸消退,相對難以出現如 TFBOYS、時代少年團等現象級粉絲粘性。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上座率較低,流量藝人活躍在演出市場中的 " 賠本 " 演唱會,也不乏是增加曝光度、積累口碑的一種方式。比如我們注意到,黃子韬此番雖然門票大幅降價,但不少抱有 " 撿便宜 " 心理、一首歌沒聽過就來觀演的觀衆在社交平台上表示 " 出乎意料的好聽 "。
這其實也揭示了另一個原因,即大衆很大程度上對于流量藝人的音樂是陌生的,甚至是有一定刻闆印象的。目前,流量藝人的歌大多屬于模仿歐美和日韓的流行音樂的路子,聽起來很國際化,但跟本土聽衆沒什麽連接,也很難聽到所謂的自我表達。如此一來,這些歌也隻能給粉絲聽了。這也是爲什麽偶像歌手花了大制作、高預算做的歌,除了粉絲還是沒人聽,原因就在于風格大于内容。
而流量藝人演唱會的崩盤,也有其本身積累的花邊新聞對于粉絲購票吸引力的影響。作爲以女粉爲核心消費受衆的藝人,黃子韬、蔡徐坤等在戀愛疑雲、負面新聞的影響下,不乏出現粉絲大量流失。
說白了,便是絕大部分流量藝人缺乏大衆層面出圈的代表作、口碑作,僅憑定向的粉絲受衆也就難以支撐起大型巡演。像是擁有《勳章》《我們的明天》等出圈作品的鹿晗,其今年所開啓的 "2023 π DAY 演唱會 " 門票便擁在流量藝人中有着相對較好的上座率,在黃牛手中,不少場次門票還出現了一定的溢價。
此外,流量藝人演唱會缺乏國民度、認知度,也難以帶給消費者足夠的社交貨币價值。當看演唱會成爲當下年輕人的時尚流行單品,一些熱門演出某種程度上也成爲争相打卡的網紅景點,比如周傑倫、伍佰等高國民度藝人演唱會便因此仍舊保持着開票即售罄的火爆。
另一方面,高票價始終是阻礙受衆買單的 " 攔路虎 ",尤其在今年以來演唱會票價普遍上漲 10%-20%,而相較于其他類型藝人,流量藝人普遍更爲高價的門票也被看作是不具備性價比。
當然,票價的波動也與演出成本、粉絲群體接受程度有很大關系,普遍來講,流量藝人粉絲群體較爲固定,且有着更高的價位接受度,定價走高也就成爲了默認現象。而單場演出票價的提高,也是爲保證演出不虧損,但這也令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
再者,伴随演唱會産生的交通、住宿等費用持續走高,也令非粉絲受衆在考慮個人成本之後選擇性觀演。除此之外,随着強實名制的實施,無法轉贈、不退票或是退票需扣手續費等新措施,也極大降低了受衆觀演欲望,不爲非必要演出上頭也成了當下受衆購票的理性防線。
歸根結底,流量的泡沫終究是撐不起市場的考驗,粉絲的購買力終究是有限的,最終是成也流量、敗也流量,還是需要作品說話。
結語
今年演唱會的高熱度,令不少流量藝人過分膨脹,誤以爲受衆的報複性消費是失去理智的狂歡,從而也躍躍欲試想要收割一波。
誠然,最初爆發的補償性體驗需求,令從業者看到了爆發式的增長,但人人都想分食這塊大蛋糕,也就令演出市場的供給循環産生偏移。随着消費受衆趨向理性消費、量入爲出,沒有作品、實力且無法值回票價的流量藝人也就難免被受衆抛棄。
畢竟,線上的數據可以刷,線下的演出人頭是實打實的。
流量藝人若想真正成爲能夠支撐起萬人演唱會的巡演型藝人,就必然要有得到大衆檢驗的口碑作品、高粘性的受衆基礎以及能夠吸引源源不斷 " 入坑 " 的受衆持續加入,才能帶動供需循環。
否則,隻是爲了割韭菜而開演,那也怪不得粉絲、路人揮手再見了。
排版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