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3/14
導語
" 打鐵仍需自身硬,轉型之路任重道遠。"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别 緻
剛剛過去的 2 月,從乘聯會公布的終端成績單來看,整個新能源大盤的表現,并沒有想象中的亮眼。
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生産達到 42.6 萬輛,同比下降 17.7%,環比下降 42.3%;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 44.7 萬輛,同比下降 9.7%,環比下降 35.0%。
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 38.8 萬輛,同比下降 11.6%,環比下降 42.1%;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達到 7.9 萬輛,同比增長 0.1%,環比下降 20.0%。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2 月純電動批發銷量達到 26.9 萬輛,同比下降 22.8%,環比下降 34.3%;真插混批發銷量達到 11.7 萬輛,同比下降 4%,環比下降 37%;增程式批發銷量達到 6.1 萬輛、同比增長 147%,環比下降 33%。
至于紛紛走低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與春節假期的影響有關。
換言之,接近十多天的停滞,讓上述一項項數據,沒有了太大參考價值。反觀 3 月第一周,整個新能源大盤回暖的速度十分可觀,滲透率再次突破 40%。
毫無疑問,中國車市電動化轉型的浪潮,已經變得不可逆轉。如果說 2023 年是公認的 " 量變節點 ",那麽 2024 年就是 " 質變時刻 "。
新能源車面對傳統燃油車,徹徹底底開啓了一場大決戰。
隻不過,作爲冷靜理性的旁觀者,清楚地知曉:" 身處廣闊的中國車市,想要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王朝談何容易。相比前者,後者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擁簇。"
就拿比亞迪爲例,春節假期之後,雖然将旗下王朝網與海洋網幾乎全部車型,通過推出 " 榮耀版 " 的方式祭出 " 電比油低 " 的恐怖攻勢,但所承擔的壓力與挑戰依舊明晃晃的擺在那裏。
順勢,翻看乘聯會發布的一份結構表格,從中明顯能夠發現 2024 年 1-2 月,新能源車在 10 萬元 -15 萬元的零售份額占比隻有 17.4%,在 15 萬元 -20 萬元的零售份額占比隻有 21%。簡單換算,在 10 萬元 -20 萬元的零售占比仍不到 20%。
而 2024 年 1-2 月,新能源車在 40 萬元以上的零售份額占比也僅有 30.7%,這些闆塊恰恰就是傳統燃油車所固守的腹地。
10 萬元 -20 萬元無疑盤踞着類似大衆、豐田、本田、日産等等普通合資品牌,40 萬元以上則是以奔馳、寶馬、奧迪爲首豪華合資品牌不容有失的利潤來源。
與之對應,望向另一份結構表格,根據乘聯會的統計,2024 年 1-2 月 C 級車市場新能源車零售份額占比隻有 32%,A 級車市場新能源車零售份額占比更是僅有可憐的 21%。
彙總下來,如果試圖送給今天文章主角一句話,更像是:"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什麽時候新能源車能夠拿下 10 萬元 -20 萬元以及 40 萬元以上兩個價格帶的主動權,占據 A 級車與 C 級車市場至少半壁江山,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對于傳統燃油車,實現了大獲全勝。
好在,值得慶幸的是,繼續把視線拉回到比亞迪身上,明顯能夠發現其已經将 " 榮耀版 " 的主力,幾乎全都聚集在了 10 萬元 -20 萬元的價格帶中。
另外,随着類似理想、問界、蔚來、騰勢的不斷發力,40 萬元以上的價格帶,中國車企投入的即戰力與擁有的話語權,也在越來越多與越變越大。最新一批工信部新車目錄,A 級車市場與 C 級車市場,同樣湧入了愈發繁多帶電的選手。
反正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持有那個十分笃定的觀點:" 再難啃的骨頭,都會有被撕碎的時候。"
在此過程中,雖然不可避免的會經曆種種波折與考驗,但中國車市的未來一定會屬于新能源車。而 2024 年,其一定會做到與傳統燃油車平分秋色。還不信?那讓我們 300 多天後見分曉。
寫到這裏,文章漸漸臨近尾聲,最後分享一則近日麥肯錫針對中國新能源車發出的詳細研究報告。
其中,明确寫到: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的到來正在深入影響消費者對中國汽車品牌的觀感,中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通過智能化等技術優勢成功赢得了消費者青睐,傳統外資高端品牌車主正以近乎 " 單向流動 " 的形式被轉化爲中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消費者。
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超過了 35%。這離不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在使用成本、智能化等方面的實用性能優勢高度認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補貼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不過,必修警惕的是,麥肯錫現,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首次出現下滑,即下輛車考慮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受訪者比例,下滑了 6 個百分點。其中,有 22% 的純電動汽車車主表示下一輛車将不再考慮新能源汽車,而該比例在之前的調研僅爲 3%。
利好之下,并非沒有危險的信号,也在提醒着我們:" 打鐵仍需自身硬,轉型之路任重道遠。"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