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6 日,另一架中國新型戰鬥機已經進入試飛階段,它同樣采用了先進無尾隐形設計。
這架此前從未見過的飛機圖像開始出現在社交媒體上,而這距離另一架引人注目的菱形無尾重型戰術戰鬥機首次亮相僅相隔幾個小時。第二架飛機顯然尺寸較小,照片和視頻陸續出現在網絡上,到目前爲止,與之相關的圖片和視頻數量較少、質量較差,因此更難确定具體細節。
在我們繼續之前,需要注意的是,到目前爲止,這些圖像看起來非常真實。這并不是說它已經被證實是真實的,仍存在僞造的可能性,但考慮到與其他披露圖像的時間,這種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小。
本文爲美國 " 戰争地帶(War Zone)" 網站評論文章,作者 Thomas Newdick,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由于本文作者爲美國人,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了解主要來源于網絡,因此會出現很多錯誤,請結合自身理解來看待相關問題。本人翻譯此文章隻爲了轉述美國相關人員在分析社交平台的視頻和照片後,表達的一些看法,并非證實或支持其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原文鏈接:https://www.twz.com/air/yes-china-just-flew-another-tailless-next-generation-stealth-combat-aircraft
原文截圖:
據未經證實的消息稱,第二架戰鬥機設計來自沈陽飛機工業集團(SAC),而第一架更大的戰鬥機設計來自競争對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CAC)。沈陽飛機工業集團負責生産中國研制的 " 側衛 " 多用途戰鬥機系列和殲 -35 中型隐形戰鬥機系列,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生産殲 -10 多用途戰鬥機和殲 -20 重型隐形戰鬥機。
在一些照片中,第二架戰術噴氣式飛機由一架 " 側衛 " 系列戰鬥機伴随飛行,後者可能是殲 -16 雙座戰鬥機,這進一步證實了它是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産品的說法。
成都飛機平面設計采用了改進的菱形三角翼,并帶有延伸的翼根 " 脊線 ",而沈陽飛機的後掠翼則相對較尖,這幾乎不是常規設計,而更符合 " λ " 翼型。該機形成了突出的三角形後緣延伸,從機翼中點開始逐漸變細,并突出到發動機尾噴口之外。
與成都飛機的新型三發設計不同,沈陽飛機的設計是更傳統的雙發設計,這也符合其較小的尺寸。發動機似乎從前機身兩側翼根下方的 " 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 吸入空氣,這些進氣口的形狀看起來棱角分明。
可以看到兩個發動機尾噴口中間有某種突起。
從現有圖像來看,目前還不清楚這架飛機是否有駕駛艙。雖然它很有可能成爲中國載人戰鬥機發展路線的一部分,但它也有可能是一架無人機或可選載人飛機。
機身部分棱角分明,而且角度很大,表明橫截面呈菱形,這将提供隐形性能和必要的内部容積,用來攜帶燃料和武器彈藥。
沈陽飛機還具有标準的前三點起落架,每個主起落架都是單輪,而成都飛機的主起落架上采用了更堅固的雙輪小車式設計,以适應更大的尺寸和重量。
這兩種飛機都沒有任何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這完全符合我們對中國下一代戰鬥機設計的預期,無尾概念此前曾以各種研究的形式出現,2021 年 10 月在成都的衛星照片中就出現了一架神秘的無尾飛行器。
我們之前曾深入讨論過無尾設計,并涉及到未來的中國戰鬥機。值得注意的是,無尾設計賦予的主要優勢是針對多種頻率下運行的各種雷達類型的寬頻低可探測性。同時,雷達信号,尤其是側面和後方,也将顯著減少。
無尾設計的其他優勢包括減少空氣阻力,從而爲持續高速飛行和巡航飛行提供更好的性能。其他有利因素幾乎肯定包括用于攜帶燃料和武器彈藥的大型内部空間——這對于提升作戰半徑和持續作戰能力至關重要,而這兩者都是亞太戰區關注的兩個關鍵問題。
與此同時,無尾設計會對整體穩定性和機動性産生不利影響,需要先進的數字化電傳飛行控制技術才能使其保持穩定飛行。一個有助于解決穩定性和機動性缺陷的功能是推力矢量發動機,中國過去曾經測試過這種發動機。由于從後方拍攝的圖像質量不佳,所以無法确定其尾噴口是否采用 F-22 式的二維推力矢量技術。
未經證實的消息稱,沈陽設計的是一種戰鬥機原型機,并于 12 月 20 日進行了首飛。然而,中國似乎非常刻意地讓這兩種新型飛機在 12 月 26 日同時公開,以産生最大的影響。因爲 12 月 26 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始人毛澤東的生日,這很有紀念意義。同時,也是殲 -20 首次公開 13 周年紀念日。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目前無法确認制造商的身份,甚至無法确認新型飛機的預期用途。
到目前爲止,中國政府和航空工業界尚未發表任何官方評論。盡管通過非官方渠道洩露了新型飛機的圖像,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試飛是在白天進行的。
正如我們前面讨論過的,現在認爲來自成都的設計外形尺寸非常大,這表明它可能與所謂的 " 殲轟 -XX(JH-XX)" 計劃有關。美國情報官員将其描述爲一種區域轟炸機,與轟 -20 隐形轟炸機相比,其航程更近、有效載荷更小、戰術性能更突出。轟 -20 由西安飛機工業集團(XAC)研制,普遍預計它将是一種飛翼型飛機,就像 B-2 和 B-21 一樣。
過去,我們曾指出,殲轟 -XX" 轟炸機 " 最終可能會成爲更接近 " 戰鬥轟炸機 " 的東西:
" 設計可以優先考慮速度和隐形性能。這可以讓較小的戰鬥轟炸機在出擊率和成功突破敵方綜合防空火力網方面更具優勢。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執行多種任務,包括無需嚴重依賴脆弱的加油機,甚至無需使用沿海機場(這些機場在全面沖突期間容易遭到攻擊),即可執行遠程空對空任務。"
雖然新型三發設計可能與殲轟 -XX 計劃有關,但它也可能是一種通用性更高的、旨在測試各種戰鬥機設計的技術演示原型機。同時,它也可能是中國下一代機型計劃框架下正在研制的更重量級的戰鬥機。
中國航空觀察員兼作家安德烈亞斯 · 魯普雷希特(Andreas Rupprecht)在接受 " 戰争地帶 " 采訪時表示,他認爲我們看到的沈陽和成都的戰鬥機原型機,更接近戰鬥機而非轟炸機。
安德烈亞斯 · 魯普雷希特說:" 使用第六代稱呼(這兩種飛機)可能有點草率,但我認爲現在可以說中國首次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空戰理念和新一代戰鬥機。"
當然,中國現在擁有兩種不同的、非常先進的戰鬥機。它們可能是競争對手,其中一種比競争對手小,在成本、複雜性和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它們也可能旨在作爲未來 " 中型 / 重型 " 載人戰鬥機組合互爲補充。
後者将與中國殲 -10 單發戰鬥機和殲 -11/16 雙發戰鬥機的裝備方式同步,随後将同時裝備殲 -35 中型和殲 -20 重型隐形戰鬥機。殲 -35 一度看起來主要針對海外用戶,并将裝備中國海軍,但現在已經知道中國空軍陸基型也在研制當中。
我們知道中國有一個活躍的第六代戰鬥機計劃,制造不止一種可以飛行的技術研制原型機進行支持,甚至制造更接近量産型飛機的原型機,這一點并不奇怪。
無論中國計劃推出不止一種第六代戰鬥機,還是僅僅确定哪一種設計最适合其需求,都有很多迹象表明,中國完全緻力于未來的空戰計劃,該計劃包括載人戰鬥機、與之互補的無人機,以及殲轟 -XX,它很可能是作爲同一 " 生态系統 " 的一部分研制的,甚至可能共享某些子系統和技術。轟 -20 可能會成爲這一龐大的空中力量架構的一部分。
2022 年 9 月,時任美國空軍作戰司令部(ACC)負責人、現已退役的馬克 · 凱利(Mark D. Kelly)空軍上将就談到了中國未來戰鬥機計劃,他指出,該計劃很可能會采用類似美國空軍一直在追求的 " 系統之系統 " 方式,并且肯定會研制第六代載人戰鬥機。
馬克 · 凱利還表示,他預計該型戰鬥機(或多型飛機)的隐形性能将比中國現役機型 " 大幅 " 提升。當然,無尾設計可能有助于實現這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軍方向國會提交的最新《2024 年度中國軍事發展報告》(非機密版本于 12 月 18 日發布)并未提及第六代載人戰鬥機的潛在發展情況。
同時,中國官員很少透露該國的未來戰術空戰計劃的信息。然而,在 2019 年的一次采訪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首席設計師王海峰描述了一個旨在 2035 年左右開始服役的項目。這似乎也與現在首飛的成都飛機情況大緻相符。
過去,安德烈亞斯 · 魯普雷希特在接受 " 戰争地帶 " 采訪時,說:" 據稱,自從 2018 年以來,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及其相關的 611 研究所,一直緻力于研制下一代戰鬥機的關鍵技術。"
除了測試未來的載人戰鬥機之外,中國已經大力研發各種相關技術。這些包括未來載人戰鬥機和無人機系統作戰的能力、人工智能的應用,以及将其作爲中國更龐大的未來空戰架構的一部分,整合在一起的先進傳感器和武器彈藥。
雖然一種新一代戰鬥機設計的出現确實引人注目,但在一天之内出現兩種不同的設計,這确實是一個裏程碑。
今天的事态發展也應當結合美國空軍的 " 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 計劃來看待,該計劃包括第六代載人隐形戰鬥機。由于不确定美國空軍是否有能力支付 NGAD 計劃的成本,最終決定權現在已經推給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質疑 NGAD 在未來高端作戰場景中的能力。
我們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新型戰鬥機設計的具體作用和特點。然而,中國顯然已經緻力于研制其現役戰鬥機隊的後續型号,并似乎正在研究如何在航程、有效載荷、飛行速度和隐形性能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雖然尚不清楚中國下一代戰鬥機最終會是什麽樣子,以及它們與殲轟 -XX" 戰鬥轟炸機 " 有何關系,但目前的發展速度讓美國空軍 NGAD 計劃的不确定性變得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