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張朝陽在直播時再次談到 "4 小時睡眠法 ",引發網友關注。張朝陽說:" 如果想要深度睡眠,就需要縮短睡眠時間,隻睡 4 個小時,而不是 7 個小時。形成一定的規律之後,就可以迅速入睡。"、" 由于我睡的時間較少,很快就能入睡,我秒睡。"、" 晚上 11 點、12 點到淩晨 3 點是最佳睡眠時間,隻要在這段時間内深度睡眠,之後就不需要再睡覺了。" 早先,張朝陽也曾因呼籲大家少睡覺而引發争議。
張朝陽的睡眠法,到底科不科學?值得我們學習嗎?網易健康為您采訪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睡眠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韓芳,趕快來看看專業醫生對睡眠的建議!
想深度睡眠、很快入睡,先得把睡眠時間縮短?不正确!
韓芳主任告訴網易健康,良好的睡眠包括三個要素:
第一:睡眠時間要夠。一般來講,人的平均睡眠時間要達到 7-8 個小時,如果睡眠時間不夠,對健康的危害相當大。
第二:睡眠質量要高。睡眠質量的高低比時間長短更重要,睡眠有深睡眠淺睡眠,深度的睡眠更重要,如果隻看深睡眠,可能需要的時間确實較短,但人類睡眠有多大的需求,是幾千萬年來進化的結果,并非個體可以輕易改變的。
第三:睡眠要有規律。規律不僅指每天的睡眠時間一緻,還要看有沒有跟大自然相适應,即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符合三大要素的睡眠,就是健康的睡眠,不能為了入睡快,進行人為的睡眠幹預和波動。這種波動,是過去做動物實驗經常用的,睡眠波動後,實驗中的老鼠認知功能也改變了,入睡是快了,但是,長期免疫力也崩潰了,代謝或者心血管系統也會出問題。
" 我睡的少就不可能睡不着覺,我秒睡。" 其實這屬于 " 睡眠剝奪 "
韓芳主任告訴網易健康," 睡的少,就秒睡 " 其實是睡眠剝奪導緻的代償性睡眠壓力過高。這種慢性的睡眠剝奪,會損害人的認知功能,導緻記憶力下降、代謝功能紊亂,長此以往還會導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發生率增加。
對于入睡困難的人,在醫學上也會采用限制睡眠時間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但這種限制睡眠時間,并非指睡的時間短,而是讓人沒事兒不要躺在床上、不要賴床、不要睡醒了還補個覺、能午休就不午休,通過逐漸調整睡眠的高覺醒狀态,從認知行為層面把床跟睡眠聯系到一起。
11 點到 3 點是最佳睡眠時間?好睡眠的關鍵在于滿足 " 睡眠周期 "
張朝陽認為 " 晚上 11 點、12 點到淩晨 3 點是最佳睡眠時間,隻要在這段時間内深度睡眠,之後就不需要再睡覺了。" 但韓芳主任告訴網易健康,好睡眠的關鍵并非看睡了多久、在幾點到幾點入睡,而在于滿足 " 睡眠周期 "。
從長期進化角度來看,睡眠是人類适應環境的結果。千百年來的長期進化,讓人與自然和諧一緻,形成生物節律:晚上七八點鐘,太陽落山了,我們身體的褪黑素水平就會開始升高,到十點來鐘,升高到比較高的水平,就該入睡了;睡了以後,經過四五個睡眠周期,到了淩晨三四點鐘,褪黑素分泌的水平是最高的,此時深睡眠也會較多;到了第二天早晨,光線亮了,褪黑度分泌水平就逐漸降下來了,人就會醒。
韓芳主任表示,午夜到淩晨這一階段,确實是睡的比較沉的時候,但并非隻睡這一階段睡就是最好的,人體在進入深睡眠前會有一些準備過程,最好十點左右睡覺。
科學研究認可的睡眠時長是多久?幾點睡覺就算熬夜了?
韓芳主任告訴網易健康,大規模的人群研究證明,成人 7-8 個小時的睡眠是比較合适的,而且好的睡眠還需同時滿足睡眠質量好、有規律。
相對來講,兒童可能需要的睡眠時間更長,剛出生的寶寶一天需要十幾到二十幾個小時的睡眠狀态,青春期的孩子或者兒童需要 9-10 個小時左右,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
老年人的睡眠結構可能有一些變化,腦電波會出現改變,但是睡眠時長也需要 7-8 個小時,如果低于 6 個小時,時間長了以後,死亡率、并發症的發生率都會增加,高于 10 個小時也是如此。
假如放在一個坐标系上來看,睡眠跟健康的關系,尤其是睡眠時長與健康的關系,是個 U 型的關系,不是線性關系。
而關于熬夜的概念,一指睡的晚,二指睡眠不規律。早睡晚起、晚睡晚起、補覺,都是不健康的睡眠,都屬于熬夜。
提個醒,"4 小時睡眠法 " 千萬别學!
韓芳主任表示,"4 小時睡眠法 " 對身體有益無害,有人覺得這樣睡很好,可能是由于個體差異的原因,但對于絕大多數人,是不值得推廣的。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都有不同,"4 小時睡眠法 " 不值得效仿。
最後,網易健康想提醒大家,我們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并非是為了工作而活着。當你用犧牲健康的方式來換取所謂的成功,别忘了問問自己,這樣做是否真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