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錘定音!明确在十四五期間,要穩妥實施 " 漸進式 "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目前,已經進入 2023 年,離 2025 年落地的時間隻有 2 年多。
截至目前,延遲退休既沒有時間表,也沒有具體方案。從山東、江蘇等地區的試點情況來看,總體上體現了 " 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 " 的十六字原則。
有些地區探索了個人自願、單位批準的機制,想延遲退休的自己申請,不想延遲就正常退休。但,目前這種探索隻是 " 試探 ",能不能被正式方案采納還是未知數。
如果 2025 年開始啟動,1970 年出生的女性幹部和 1965 年出生的男性人員,正好趕上第一波。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直接延遲五年退休?
從目前 4 個信号看,正在為延遲退休的實施鋪平道路:
【1】體現人性化。分類推進,就是要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進行分類對待。有可能是尊重個人意願,願意延遲的就延遲,不願意延遲的就不延遲。
【2】循序漸進。小步調整,有可能是每次延遲幾個月、不會大踏步前進。比如,2025 年要退休的延遲 2 個月,2026 年延遲 4 個月,依次慢慢過渡。
【3】提高社保最低繳費年限。人社部明确:2025 年之前要提高養老保險最低 15 年的繳費年限,其實也蘊含着讓一些人延遲退休的意味。
但是,這四類人恐怕要害怕了。
一是靈活就業人員。
這些就是自由職業,甚至在家裡就業,沒有單位給他們繳社保,想買就自己全部掏錢購買。工作不穩定,收入不高,自己花錢買社保真的肉疼啊。如果延遲退休,他們還要多繳五年社保、少領五年養老金,一正一反要 " 虧 " 十年。
二是一線工作崗位。
在就業結構中,領導人員、機關幹部、專家人才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基層一線的勞動者。工作強度大,工資收入低,績效考核壓力大,考勤管理嚴格,在職工資與退休後的養老金水平也差不多。比如,大量一線員工的在職工資比全國平均養老金(3000 元)也高不了多少,他們早就想退休了。
三是家庭負擔重的人。
四五十歲的女性,五六十多歲的男性,正是家庭負擔最重的時候。父母已經年邁,需要照顧;子女成家立業,需要幫他們帶孩子。請保姆的錢比父母工資還高,他們早想退休回歸家庭了,哪有心思延遲退休呢?
四是異地工作的人。
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龐大的群體 - 異地工作的人員。他們在城市裡或在他鄉工作,在家鄉有家有老人。他們在城市裡紮不下根,早就想提前退休、落葉歸根,估計最害怕延遲退休了。
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呢?多多轉發,共同呼籲政策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