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書堂》· 第 426 篇
内容來源 |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社書籍
《基辛格傳》沃爾特 · 艾薩克森 著
責編 | 若風
第 7885 篇深度好文:6330 字 | 16 分鍾閱讀
商業思維
當地時間 11 月 29 日,美國前國務卿亨利 · 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 100 歲。
基辛格一生傳奇,曾于上世紀 70 年代擔任美國務卿,對美國外交政策影響重大,被美國前總統福特稱爲 " 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 "。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也爲中美關系做出了傑出貢獻。
從猶太難民到哈佛學術明星,再到極具傳奇色彩的外交家,基辛格深刻影響了美國的外交政策和世界格局。
中美建交、入侵柬埔寨、結束越戰、中東斡旋……諸多外交大事件背後,都有基辛格的身影。
了解他,是我們獲悉曆史智慧的一個最佳入口,正如基辛格自己所說:" 現在雖然不會完完全全地重複過去,但必定與過去相似,因此,未來也必定如此…… "
一、從猶太人到美國人
1923 年 5 月,海因茨 · 阿爾弗雷德 · 基辛格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州菲爾特市一個猶太家庭。彼時正值德國社會動蕩不安、法西斯勢力迅速膨脹的年代。
當基辛格誕生時,菲爾特的猶太人口數量已縮減至 3000,第一次世界大戰慘敗的德國出現了民族主義發反彈,猶太人越來越受壓迫,他們不得參與公衆集會,連看足球聯賽也不行。
少年基辛格非常熱愛足球,周圍世界如此不安,足球是他唯一的發洩。他總會夥同弟弟或朋友偷偷溜進體育場,假裝自己不是猶太人," 大不了挨一頓打呗。" 他事後回憶道。
他也曾苦練球技,雖然體力不行,但是頗有技巧。有一年,他竟然被選爲班隊隊長,靠得不是動作敏捷,而是領導才幹。
他最出色的不是體育,而是學習。童年時期的基辛格臂膀下永遠夾着一本書,頗有學者之風。青少年時期,他非常羞澀,很少開口講話。
他愛觀察,愛思考,喜歡悶在家裏埋頭看書,仿佛書籍成了他逃避這個不友好世界的去處。
1938 年,15 歲的基辛格随着父母、弟弟,舉家移居美國。這是基辛格母親的決定,她意識到家庭留在德國不會有前途。
他們全家搬進華盛頓堡大道的一棟矮磚建築内,這條熱鬧的街道上上下下類似的建築内,住着數百位猶太新移民。爲了适應美國生活,他将以另外一個名字爲世界所熟知:亨利 · 基辛格。
有一天,基辛格一個人走在街上,迎面來了一群非猶太人。多年積累被毆打嘲笑經驗的基辛格,第一反應是躲避,以前碰到這種情況少說也得遭到一番羞辱。他下意識開始離開人行道,然後才想起來,自己現在身在何處。
1977 年基辛格卸任國務卿的告别演說上,他這樣說道:
"1938 年我來的時候,華盛頓中學要求我寫一篇作文,講一講作爲一個美國人意味着什麽。我是這麽寫的——我想這是一個人人可以昂首挺胸過街的國家。"
從恐怖氣氛中解放出來的基辛格就像被假釋的囚犯,高高興興投入了在美國的新生活。
在華盛頓中學學習了一年後,他改讀夜校,白天則在毛刷廠幹活,戴着橡膠手套洗刷子。工作間隙,他一有機會就看書或者做作業,攻讀會計專業,尋找更能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
從軍是個大好機會。19 歲生日剛過不久,基辛格的征召令就到了。他乘火車前往軍營報到,生平第一次離開了德國猶太人的生活圈子 . 熬過三個月的基本訓練後,依照 1942 年 3 月出台的《" 二戰 " 權力法》" 允許在部隊光榮服役至少三個月的敵方外國人成爲美國公民 " 之規定,基辛格正式獲得了美國國籍。
對基辛格這樣的孩子來說,參戰使他們獲得公民權不僅僅是一項恩賜,更是他們赢得的榮譽:他們不再是外人了。
1944 年 11 月初荷蘭艾格斯沙文戰役前夕,幾天後基辛格就将奔赴前線。
從軍之旅使基辛格初步積累了政治人脈,其中一位便是——弗裏茨 · 克雷默,基辛格的人生導師。克雷默發現了基辛格非同一般的政治思維,舉薦他擔任行政官,帶領他加入情報部,後來又負責反諜報部隊的工作。
對基辛格而言,跟随克雷默就像找到了一個新的父親型的人物。戰争讓他變得成熟,擴大了他的視野,也點燃了他的野心。那個純真好奇的猶太男孩,學會了反擊、争辯,逐漸形成一套防禦機制。在軍隊的曆練下,他掌握了指揮能力,有了一個堅毅的外表,散發着自信。
陸軍的獎狀将他寫得十分英勇:
" 基辛格士官,帶領反諜報小分隊履行職責,不畏艱險,成功建立了一個深入平民生活每一階段的告密者鏈條,最終查獲并逮捕多名被确認從事間諜和破壞行動的地方特務。"
軍旅生涯結束後,22 歲的基辛格踏上回鄉之旅,他駕車穿過滿目瘡痍的山路,看着小城的殘垣斷壁,往日的情景一一顯現。這段回憶之路何其漫長艱難,多年的仇恨、殘酷和虛無。
他站在這裏,正式向青年時代告别。
二、從哈佛學者到傳奇外交家
長大後的基辛格對自己的猶太出身采取低調處理,他很少談起自己的童年經曆,在采訪中曾說,這段日子似乎沒什麽印象,對自己沒有起什麽關鍵作用。
盡管基辛格不願承認,但納粹的滔天罪行還是給他留下了永久的印記。成長期發生的大屠殺給他留下一個後遺症,就是避免暴露自己的任何弱點。這是他個人的信條,也是他現實政治的基本前提,故而又是他對外政策的座右銘。
二戰期間曾在德國爲美軍從事反間諜工作的經曆爲基辛格成爲一名學者奠定了基礎。1947 年,24 歲的基辛格進入哈佛大學,主攻政府管理和哲學。
在政府管理系,他碰到了人生中第二位敢想敢幹的恩師,教授威廉 · 埃利奧特。有了埃利奧特的關照,基辛格在大學時代,以及日後尋求終身教職時,都得到了極大幫助。
作爲大學暑期班主任,埃利奧特在 1951 年幫基辛格策劃了一個項目——哈佛國際研讨會——以後 17 年基辛格專注的領域。
在每年暑期舉辦的國際研讨會上,世界各地有前途的年輕領導者都會齊聚在此。28 歲的基辛格通過興辦這個項目,在學術官僚界籌建自己的權力基礎。
1969 年項目結束前與會外國學員已有 600 人,其中有人當上了外交部長、報紙編輯和銀行行長,許多人對掌權後的基辛格可謂作用非凡。
由此可見基辛格的眼界很高,他不追逐學術界的名利,一心想在世界舞台上打出名聲。國際研讨會是個理想媒介,幫助他建立一張頗具影響力的聯系網。
基辛格成爲哈佛本科生中的學界傳奇不僅僅因爲成績好,更是因爲那篇被歎爲奇文的畢業論文。
這篇論文篇幅驚人,是有史以來哈佛大四學生所寫的最長的一篇論文——全文有 383 頁,現在哈佛的畢業論文篇幅限制,被稱爲 " 基辛格規則 " ——将來任何巨作均不得超過此文的 1/3。
他的論文範圍也挺吓人,談的竟然是 " 曆史的意義 "。《曆史的真義》這篇論文已經被載入史冊,基辛格在這篇論文中極爲推崇康德的 " 絕對命令 " 理念,認爲 " 和平是人類最崇高的奮鬥目标,是對人的道德人格的終極肯定 "。
《曆史的真義》深受康德哲學的影響,堪稱是一本真正的理想主義宣傳冊。基辛格 91 歲時出版的《世界秩序》一書仍在大量引用康德的觀點即爲明證。
由于論文出色和成績出衆,基辛格拿到了約 1% 學生才能拿到的最優生榮譽,畢業後申請攻讀哈佛大學政治管理系博士。
1954 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基辛格留在哈佛任教。意識到教授生活無法滿足他的雄心,基辛格的事業出現了重要轉折。他開始研究核武器與外交政策,總結出 " 有限核戰争 " 的學說,一舉成名。
在軍營,基辛格遇到的伯樂是克雷默,在哈佛,他的伯樂是埃利奧特,1955 年,基辛格找到了比他倆都更有權勢、有影響力的知遇之人——納爾遜 · 洛克菲勒。标準石油大亨約翰 · 洛克菲勒的兒子。
當時的洛克菲勒是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國際事務助理,彙集了一群學術界專家讨論國家安全政策,基辛格就在這裏與他相遇,逐漸成爲最親密的學識友人。
直到在 1968 年底加盟尼克松團隊之前,基辛格一直是洛克菲勒的兼職顧問,薪酬不菲。同時,他拿到了哈佛大學終身教職,加緊對對外政策的鑽研。他也開始涉足政治,特别是洛克菲勒的總統參選活動。
随後美國政府伸出橄榄枝。基辛格先是擔任美國總統肯尼迪的顧問,1969 年,尼克松任命其爲國家安全顧問。
基辛格與尼克松,看似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兩個人,卻有内在的雷同。他們的外交政策走的神秘路線,兩人都不太合群,又喜歡出其不意地讓對手大吃一驚。
讓兩人的雷同之處更發揮到極緻的是基辛格的變色龍般的本領,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多,很快就變成一起對付官僚和充滿敵意世界的難兄難弟。對尼克松來說,基辛格可謂是得力助手的最佳人選。
之後,他又在 1973 年到 1977 年擔任尼克松和福特總統的國務卿。
在此後數十年,基辛格對于美國外交政策、國際關系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基辛格是美國迄今曆任國務卿中權力最大的一位,他一直扮演着美國外交、特别是中美關系間特使的角色。
基辛格的政策反映了他複雜的個性。基辛格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才智,連批評他最猛烈的人對這一點也不得不承認。無論是随意對話還是正式會議,他都能把各方的細微差異和意見歸納整理,讓讨論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他才華的核心就是他能看到不同事件之間的聯系,并把所觀察到的規律現象予以概念化。
基辛格既是戰略家,也是戰術家。他心思的強項在于從宏大到微小的運作,他胸中既有宏偉的地緣戰略規劃,也懷揣着無數細微戰術的談判杠杆。
基辛格聰明、诙諧、有吸引力,就像舞蛇者一樣,擁有高超的迷人本領,在外交史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三、基辛格顧問公司
随着 1976 年福特在總統大選中落敗,基辛格也退出了政壇。此後,他先後受聘擔任喬治城大學教授和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顧問,并兼任阿彭斯學會研究員、大通曼哈頓銀行國際委員會主席等職。
1982 年,基辛格創建了基辛格顧問公司。
基辛格顧問公司的秘密世界裏有戰略咨詢、外交卓識、良好的關系、現實的門路,再加上世上最具市場價值的名人的金字招牌。
90 年代初,基辛格顧問公司已經有 20 多家公司客戶,其中約 3/4 是美國公司。客戶名單是嚴格保密的,與顧問公司簽署的合同也明令禁止任何一方對外透露。
但從代理報表、其他财務報表、政府披露規定、訪談以及從企業人士喜歡吹噓他們與基辛格關系的言談話語中,我們還是弄出了一份 90 年代初與顧問公司有合同或項目安排的主要客戶清單:
· 美國運通及其子公司希爾森 · 雷曼 · 赫頓
· 美國國際集團,保險業核保人
· 大通銀行
· 可口可樂公司
· 愛立信,瑞典電信制造商
· 菲亞特,意大利汽車公司
· 亨氏食品集團公司
· 默克公司,制藥業巨擘
…… .
在電話簿裏找不到基辛格顧問公司。它的總部所在地公園大道的鋼材—玻璃建築大廈的公司名錄裏也沒有它。來訪者如果在正确的樓層出電梯,就會發現一間擺設簡單的接待室,塑料玻璃窗後面坐着一位接待人員,房門上也沒有名字。
裏面是不顯眼的現代裝潢—白沙發、一般的書桌—更像一個中型保險公司。基辛格 L 形的邊角辦公室擺放着幾十張帶簽名的世界領導人對着他微笑的相片。過道邊上的小房間是他的安全和後勤協調員、個人助理、日程安排人員和秘書的辦公室。
雖然他不時發發小脾氣,但幽默還是能緩和氣氛,另外大家也知道他有時就是裝裝樣子 而已。似乎總是心不在焉的基辛格前一分鍾還在生氣,下一分鍾又褒獎對方;前一分鍾還滿肚子不高興,下一分鍾又自我解嘲一番。
他下面的人對這一切都習慣了。
大家有時對他所爲的忍讓就像對待一個特别聰明但脾氣不好的孩子一樣。周圍人對他的忠誠,主要是出于對他的尊敬,甚至感情,而不是恐懼。
公司客戶每年将得到兩三次關于世界情況的全面吹風。通常都是基辛格與斯托加或布雷默出面,對象隻限公司少數高管,而且隻限于口頭吹風,沒有書面的東西。基辛格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真知灼見被人拍下來,給人傳閱,幾個月後被引述。
基辛格堅持公司承接的項目都必須對東道國政府有利。這樣他就可以一展所長:就像他在中東那樣做個調停人,協助雙方就互利雙赢的事相向而行。在進行這種談判時,他希望自己是雙方都信任的中間人,而不隻是他客戶的代理。
雖然他事業很成功,但給不了他在發揮治國安邦之才時能得到的滿足感;讓銅金公司得以在印度尼西亞安全運營是比不上能讓中國覺得世界安全的成就感的。
不過,到底這也讓他有機會坐私人飛機到處跑,發揮外交官和外交事務顧問的作用,這是他最擅長的兩件事。
四、"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看起來很樸素的頭銜卻特别沉甸甸,因爲中國隻會把這個充滿感情的頭銜授予極少數對中外關系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是其中之一。" 新華社在一篇時評中如是說。
中國人民敬重基辛格,首先是因爲他在半個世紀前中美關系 " 破冰 " 階段的開拓性貢獻。1971 年基辛格秘密訪華,與中方攜手促成了 1972 年尼克松總統對中國進行 " 破冰之旅 ",實現了震撼世界的 "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這一段傳奇曆史,中國人耳熟能詳。
而在基辛格從政生涯中,1971 年 7 月 9 日的秘密訪華,無疑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爲這次行動起了個代号—— " 波羅一号 "。
基辛格一行人取道西貢、曼谷、新德裏和拉瓦爾品第前往北京,對外宣稱是代表總統出外調查。爲了保證最後的輝煌盛舉不受影響,他們故意把在沿途每個城市的逗留都安排得極其枯燥乏味,以免媒體緊追不舍。
到了巴基斯坦的拉瓦爾品第後,基辛格以生病爲由假稱 " 到喜馬拉雅山腳下一個巴基斯坦的避暑山莊躲了 48 個小時 ",實際上已經秘密飛往北京。
基辛格很快發現東道主給他的日程安排非常寬松,中方如此潇灑的态度給了他們一種心理壓力。
事實上,中美雙方都明白這次會談事關重大,隻能成功,不能失敗。不過好在總算有驚無險,尼克松訪華的聲明草案最終達成,震撼了世界。
基辛格說,正是這次密訪讓美國立場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除了中美關系,尼克松和基辛格還導演了一系列秘密外交行動:簽訂美蘇限制戰略武器條約、中東和談等曆史進程中……國際舞台上的轟動性新聞此起彼伏。
而這些秘密行動,其實都深深源于他對美國官僚體制的不信任感,這使得基辛格在獲得引人注目的外交成就的同時,也埋下了同僚嫉恨的種子。
基辛格驕橫跋扈,在政府高層人緣不佳,以至于共和黨 1981 年再次上台之後,他未能謀到任何正式的政府職務。
這也使得基辛格日後對中國式 " 友誼 " 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基辛格的著作《論中國》是中國幾乎所有研究國際關系學者、學生的必讀書目,《紐約書評》稱此書表現出 " 一個西方學者對中國特色毫不掩飾的認可。" 基辛格對中華文明的深入研究與獨到看法,讓許多中國人都深受啓迪。
" 但我還是認爲,我的政治生活中得意之筆是:當政治家們總想通過不斷的努力,擺脫那種狹隘的見地而取得某種持久的成果時,我能和一位偉人一起努力,在頃刻之間就跨過了意識形态的重重障礙,雖然從無情的曆史角度衡量,這隻是短暫的片刻。" 基辛格在個人回憶錄裏寫道。
" 中美關系的解凍 " 是基辛格外交官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當今美國外交中遇到的最重大議題。
2023 年 5 月,在百歲生日前夕,基辛格接受媒體采訪,再次談及中美關系。他呼籲美國在對外政策中避免過度對抗和冷戰思維,并強調了對話、合作和平衡的重要性。他還告誡,不要誤解中國的雄心。
今年,由基辛格、施密特和胡騰洛赫爾共同完成的新書《人工智能時代與人類未來》出版,從政治、經濟、科技等維度探讨人工智能及其改變人類社會的方式,也提出了提出人類在未來幾年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以及解答工具。
過去的 50 年裏,基辛格曾近百次來華,參與、見證了中美關系的變遷。今年 7 月,百歲基辛格再次訪華,受到國際社會矚目。
在當下的世界,基辛格所推崇的 " 均勢理論 " 或許已經顯得 " 不合時宜 ",但他仍在觀察世界的變化,呼籲中美和平共存,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要對話不要對抗,這才是外交之道。
經曆了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基辛格用自己的曆史智慧洞察到了人類正面臨的一場巨大的危機。《基辛格傳》記述了他的傳奇一生,曆史對他而言永遠珍貴:現在雖然不會完全照搬過去,但必定與過去有所類似,因此,未來也必定如此……
如今,百歲基辛格逝世。曆史将銘記這位百歲老人爲中美關系作出的貢獻,人們也将銘記他至高理想的終極答案——人類和平。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