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深響,作者|祖楊
一張黃皮膚中國臉,一鍵之後,搖身一變成了歐美霸總,二人的表情、動作幅度一模一樣,毫不違和。
就在人們高談闊論 sora 是否颠覆影視行業的時候,"AI 換臉 " 已經在出海短劇中大顯身手:AI 省錢又省時間,不用找國外演員和主創現拍,将國内有版權的短劇直接 AI 翻譯或者換臉,像簡單的翻譯和配字幕,一分鍾隻要 20 塊,按一部劇 100 分鍾算,也隻花兩千塊。
如此利益驅動下,一些原來做短劇分銷的人,現在已經轉行做起了 AI 短劇出海。而随着入局者越來越多,生态裏也逐漸魚龍混雜,一部分人苦心孤詣,想要用 AI 提效率;但另一部分人則投機取巧,揮舞賣課的鐮刀,"AI 拍出海短劇,可月入百萬 " 的帖子充斥着各種社交平台,低成本撬動大收益的造富故事裏彌漫着熟悉的味道。
圖源 X 賬号 " 寶玉 "
短劇降本,AI" 二創 "
事情的邏輯很簡單:用 AI" 二創 " 短劇然後出海,核心目的是降低成本。
去年十月,「深響」和海外從業者 Leon 交流時了解到,在歐美澳地區做一部本土原創短劇,成本 15 萬美元到 20 萬美元之間。不僅貴,最大的問題還有 " 慢 ",海外劇組和人才資源有限,一個月上線兩部已是極限,而當時國内短劇頭部九州文化能月更十幾部。
如今不到半年時間,短劇出海的風刮的越來越猛,産能提上來了,成本預算也随之飙漲。Leon 透露,現在有不少原創短劇的成本漲到了 30 萬美元,有的演員借短劇出圈後價格也在漲,主演一天的價格爲 400 到 3000 美元不等。" 不管是更好的質量,還是更快的速度,都是妥妥地要金錢支持的。"
做本土原創短劇,對很多想低成本出海的企業來說不确定性太高,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投入,最後的效果也無法保證。而如果有國内的版權資源,隻是把海外作爲一個渠道分發,AI 則成了一個降成本提效率的出海首選工具。
據觀察,AI 短劇出海,目前有三種應用方式:
第一種,用 AI 翻譯并加字幕,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玩法。
一般情況下,國内的短劇在海外平台發布後,最基礎的要做翻譯和字幕的後期調整,方便海外用戶能看懂。如果人工去掉中文字幕、翻譯,再打軸、校軸和壓制輸出的話,又要雇人還要花錢。而換成 AI,則省去了這部分成本。
「深響」咨詢到了一家做 AI 配音的公司,之前是給長劇、電影出海做翻譯,合作過不少地方衛視和影視制作公司,在短劇興起後,也把短劇出海翻譯當成了一項業務。據其給到的價格,隻翻譯和校對字幕以及字幕的時間軸對應,一分鍾 16-20 元,個别小語種貴點。
按一部短劇 100 分鍾來算,AI 翻譯和字幕調整,最多隻要兩千塊錢就能實現低成本出海,如果批量輸出價格可能還會壓得更低。
第二種,在翻譯、字幕的基礎上再加上 AI 配音和口型調整。
隻翻譯字幕的話,有時候海外用戶會出戲,部分追求精确化的短劇出海公司也會要求 AI 配音,同時主角的口型也随之匹配調整。這樣的操作就像之前大家看到的郭德綱說英文、黴黴說中文的視頻技術延展。
根據上述配音公司給到的價格表來看,真人配音效果精美,但成本極高,每分鍾 80 到 120 元,需要 2 到 3 周的時間,如果替換成 AI 配音,成本和周期都大幅縮短。翻譯 + 校對字幕 +AI 配音一套流程下來,每分鍾 50 元。換句話說,隻用花五千塊錢,就能産出一部中國演員說着海外語言、标注海外字幕的海外短劇。
AI 配音 + 口型匹配參考示例,視頻來源上述配音公司
第三種,直接 AI 換臉,把中國臉換成歐美臉,這也是看上去更本土化的一種 " 捷徑 "。
當前市面上 AI 換臉的報價差異不小,有人稱 1 分鍾隻要幾十塊,100 分鍾的短劇 AI 換臉換配音的成本能控制在萬元以内,也有人表示一部劇再 5 萬到 10 萬不等。
遊方科技目前在做 AI 換臉業務,創始人方偉曾在采訪中提到,價格差距主要是因爲換臉的難度和視頻精緻度不同,如果視頻裏同時多個人物出現,換臉難度會變大,價格相對會更高。
短劇本就是個以小博大的産物,而 AI 的加入又像個籌碼,繼續把本來就低的成本降得更低,入局的人也看中了這一點,希望用更低的成本撬動更大的生意。
AI 短劇,用戶買單嗎?
可惜應用效果并不如想象中那麽順利—— AI 二創短劇,僅僅隻是降低了成本而已,用戶買單的并不多。中文在線旗下子公司的海外短劇平台 ReelShort、嘉書旗下海外短劇平台 TopShort,都在初期嘗試過譯制劇,海外用戶均不買單。
嘉書科技創始人王小書曾告訴「深響」,目前 AI 換臉換配音在行業裏還沒有出現一個商業上成功的案例。不管是北美還是日本,所有做得好的公司幾乎都是真人拍攝。
首先,AI 換臉換配音隻是視覺上的本地化,而非故事内核的本地化。海内外不同的國情、文化差異以及用戶習慣區别,也驗證了出海并不是簡單換張臉、換個語言。
比如國内曾經爆火的贅婿短劇在海外基本 " 做一部撲一部 ",因爲歐美市場根本沒有 " 贅婿 " 一說,用戶自然也就不了解 " 爽感 " 何在。
再比如日本用戶愛看的 " 出軌題材 " 跟國内的叙事方法也是完全不同。" 在國内,出軌隻是渣男的一個反面行爲,用來引出正面人物;在日本,出軌是一條完整的故事線。" 王小書說。
其次,海外用戶對 " 譯制片 " 沒有形成消費習慣。《TikTok 短劇出海營銷策略》顯示,TikTok 内容類型中,原創短劇占了 95%,而翻譯短劇僅有 5%。
遊方科技創始人方偉曾在采訪中表示,據他收到的客戶反饋,AI 換臉短劇的 " 投流效果一般 ",并不像網傳消息聲稱 " 節約幾十萬制作成本,收割海外觀衆 " 那樣美好。
當然,凡是涉及到 AIGC,也必然會有版權歸屬、肖像權、行業習慣以及法律法規的潛在風險。
圖源《TikTok 短劇出海營銷策略》
可以看到,對于 AI 短劇出海目前市場上有玩噱頭的、有上門推銷的,但真正商業上的爆款案例爲零。使用 AI 最大的意義隻是降低了成本,但對于專業從業者來說,短劇面向的是大衆級别的消費市場," 成本 " 反而并不是第一要素。
在中國,拍一部 100 分鍾的短劇,平均成本 50 萬,在海外,平均成本 30 萬美元。如果和電影、電視劇的成本投入相比,短劇的成本低太多了,幾十萬的成本對标幾千萬、上億的成本,短劇有明顯的成本優勢,那現在有了 AI 的加持,可以把幾十萬的成本變成幾萬塊錢,但效果比幾十萬的可能要差不少,這樣的情況還能獲得用戶買單,從邏輯上看是難以立住腳的。
最近很多投資人在看 AI 大模型等相關項目的時候會格外重視 "PMF"(Product Market Fit),即産品和市場的匹配。這也在提醒行業,新技術固然好,但一切價值的呈現都還需圍繞實際應用和實際需求。
不管是 AI 換臉,還是 AI 生成短劇,當前行業所做的一系列 AI 革新,仍然處于探索階段,AI 帶給影視行業的沖擊并不像輿論中炮制的那樣嚴重。對于從業者而言,時刻保持對新技術的關注是必須的,但也大可不必神化 AI、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