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海巡署’新造的首艘 1000 噸級彰化艦又出狀況了!" 台灣《上報》7 日報道稱,台 " 海巡艦隊分署 " 證實,執勤不到一個月的新造彰化艦,前往澎湖海域驅離越界漁船及搜救外籍商船救難任務結束,返航發現艦上主甲闆後左側壁出現 20 厘米的裂痕。該分署立刻同該艦的制造廠商台船公司及船舶中心共同進行現場勘驗,初步分析是因為航行海象惡劣造成的,并對該艦進行裂痕補強。
官方給出的解釋并不能令人信服。《上報》質問說:為何 " 海巡署 " 過去所有大小艦艇與新造艦艇都從未發生此現象裂痕,将此次責任推給海象惡劣似乎太過牽強,究竟是設計?或建造施工出了問題?必須調查清楚,總不能讓彰化艦上執勤人員提心吊膽的出任務。
據報道,台灣這批新建的 1000 噸級巡防艦都是采用艦體鋼材、上層結構鋁合金的結構。這次彰化艦發生裂痕的地方就在主甲闆上層結構(鋁合金)與艦體(鋼材)的焊接處。
有聲音質疑說,一般都是艦體承受海浪拍擊力道最大,海浪再拍擊到上層結構力道就減輕許多,台艦隊分署對外說明是側浪拍擊導緻局部受力過大出現裂痕的因素;一般正常的受損是受力面最大的左側壁,應會留有拍擊凹陷痕迹,才導緻鋼鋁焊接處的裂痕;若左側壁上沒有凹陷痕迹,就出現鋼鋁焊接處的裂痕,這就代表在施工焊接時,人員并未掌握兩種材料焊接熔點時間不同,才會造成側浪一拍擊,直接就在鋼鋁焊接處裂開。
這麼說來,彰化艦遭遇的尴尬,與台軍此前的遭遇差不多,是工業技術和能力方面遇到問題。
前不久,台灣 " 中科院 " 向瑞士萊卡公司采購一批經緯儀,用于 " 雄風 3" 導彈生産,結果其中有設備出現故障,送回瑞士維修。結果這批送修的經緯儀被送到大陸維修。這讓島内一片嘩然。
去年 2 月,台 " 立法院 " 通過一項花費 2400 億元新台币提升 " 海空戰力 " 的議案,台防務部門在全島興建 12 個導彈陣地,後來卻發現,專門追監解放軍軍機的 " 天弓 " 導彈與導彈陣地等,一些重要零件混入了大陸零件,部分甚至在淘寶就能買到。
台灣軍工的能力在生産彰化艦時就暴露無遺。
" 台船基隆廠屢出事,千噸級彰化艦造艦安全引憂 ",台灣媒體報道稱,台船基隆廠承造海巡署 1000 噸級巡防艦首艘彰化艦會引起外界關注,主要是去年 7 月中旬台船基隆廠進塢坐墩連續三次失敗,造成船艦大軸與車葉受損的重大事故,此事甚至驚動 " 海委會 "," 海巡署長 " 周美伍與台船董事長鄭文隆不得不親自到船塢督導才完成坐墩。但事故仍沒有停止,10 月 5 日下午,台船基隆廠新建海巡署第二艘 1000 噸級巡防艦時,又發生船艦上層結構施工火災的工安事件,當時連續出狀況就讓外界對彰化艦的造艦質量感到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