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氪「職場 Bonus」(ID:ZhiChangHongLi)
DeepSeek 爆火續寫了 AI 行業的神話,但融資時對标 OpenAI 的百川智能,卻并未迎來春天。
《職場 Bonus》從多個獨立信源獨家獲悉,近日百川智能發生了以下變動:
1. 基礎模型停訓,相關核心負責人提出離職準備創業,聚焦 AI Coding 方向。
2. 醫療線産品負責人準備離職創業。
3. 人力正在做相關調整優化動作,人員或将達到百人規模,醫療 To B 業務作爲此前百川的重點業務的部分,或将成爲重點裁撤對象。
《職場 Bonus》就上述信息向百川智能求證,公關否認了以上的說法,并回應稱 " 均不屬實,百川一直是把 AI 醫療作爲發展方向,會一直做醫學增強大模型 "。
多位信源告知《職場 Bonus》,本次調整涉及近百人,包含技術、醫療 To B 業務。此外百川智能在去年年中就已經不做預訓練了," 退掉了預訓練的卡,預訓練組已經離職的快差不多了 "。實際上,這也并不是百川第一次裁員。
今天早些時候,藍鲸新聞報道稱,百川智能的聯合創始人焦可已經離職,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陳炜鵬也将離職,目前還在走内部流程。這也和前文信源的說法一緻。
據《智能湧現》,此前百川智能負責 To B 業務的商業服務部門被裁撤,員工均在 3 月 3 日當天簽署離職協議。《職場 Bonus》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上次調整優化 B 端組共 40 人左右。
模型研發停擺,核心人員出走,裁撤此前 " 聚焦 " 的醫療 To B 業務,在加速前行的行業中,百川智能按下了暫停鍵。
基礎模型訓練停擺,核心負責人申請離職 ╱ 01
R2 來臨前的恐懼," 斷臂 " 醫療 To B?╱ 02
急刹車,To C 尋生機 ╱ 03
基礎模型訓練停擺,核心負責人申請離職
今年初,模型研發技術負責人提離職,也是促成王小川調整優化決定的重要一環。《職場 Bonus》從資深獵頭處獲悉,業内對百川的基礎模型團隊,認可度還是很高的。
核心技術負責人要出走,後續需重新招聘新技術負責人,待其适應後再推進研發工作。這一系列過程不光需要花費大量金錢和精力,時間也是更重要的成本。
但百川智能等不了這麽久。業内人士告訴《職場 Bonus》,造成現在這個局面,是因爲去年年中王小川一意孤行轉向醫療,導緻基礎技術被落下。
轉向醫療,意味着要分更多的卡和算力,去訓練新的模型,而彼時還兼有金融大模型的訓練工作,留給基礎模型的就不多了。也是去年年中,百川預訓練也近乎停擺," 不怎麽做了,新訂的卡都退掉了。"
百川成立之初,是要做 " 中國的 ChatGPT" 的,拿麻了融資。彼時,王小川高喊 " 超級模型 + 超級應用 " 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2023 年,百川智能加速追趕,僅半年的時間,百川智能就發布了自己的開源模型 baichuan-7B,模型能力也曾 " 手拿 "ChatGLM," 腳踩 "LLaMA。而開源 7B 模型後的 26 天,百川智能又開源了自己的商用大模型 Baichuan-13B。
2024 年上半年,王小川頻繁在公開場合提到," 醫療是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 "。醫療早就在王小川的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種子。2023 年 4 月,在《智能湧現》與王小川的第一次對談中,王小川就不吝表達了自己對生命健康的熱愛和對醫療的興趣。
不過,王小川在和《晚點》的對話中也曾表示," 不講通用模型的故事,難拿到融資。"
雖然緩慢,但去年,百川的基礎模型還是在跟進的," 至少那時候,多模态和強化學習還在做 ",《職場 Bonus》從一知情人處獲悉,"但今年春節,DeepSeek 來了,王小川突然不知道做模型有什麽意義了。"
DeepSeek 是開源模型,技術平權的另一面是,很多閉源自研模型在 To B 的價值就被削弱了,這中間也包括百川。其他大模型公司的員工向《職場 Bonus》透露,有 B 端用戶直接提出能否在部署閉源模型時的同時,接入 DeepSeek 模型。令人哭笑不得。
而與模型研發負責人的技術路徑分歧,更讓王小川看不清前路。知情人士告訴《職場 Bonus》,這也是促使技術負責人離職的重要原因。王小川此前認爲基礎模型訓練并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并且判定自家技術半年之内追不上 DeepSeek,因而春節過後基本什麽都不做了。而前者并不認同這種做法。
R2 來臨前的恐懼," 斷臂 " 醫療 To B?
去年的百川,融資消息頻傳,技術、業務也在跟進,公司整體還是風光無限的。
知情人士稱,去年早些,百川就計劃布局金融領域。入局金融,是因爲金融行業市場化更完善,收益高。并且金融行業的資金還算充裕,有意願,更有能力探索人工智能。
從《百川智能商業服務》公開信息來看,百川對金融的布局還是很深的。百川智能商業服務部門 2024 年給百川帶來了中國銀行、北電數智、招商銀行、信雅達、天開集團等多個頭部企業客戶和合作夥伴。
而 To B 業務是百川造血等心髒,在 2024 年爲百川帶來了近 1 億的收入,百川内部也曾預計 2025 年 To B 業務将成倍數增收。To B 業務的增長令百川信心倍增,百川智能聯合創始人茹立雲在接受《财新》專訪時曾提到,公司 2025 年訂單簽約額将在 10-20 億元的水平。
而 DeepSeek 來了之後,一切都變了。
不光王小川,大模型六小虎都陷入思考:比自己更強、更火,還開源的模型來了,我們大模型研發繼續進行的意義在哪兒?如果浪費大量時間精力跟上了,技術又更新了怎麽辦?To B 的商業化模式定制成本居高不下,還要繼續嗎?
頻傳的 DeepSeek-R2 提前發布的消息,更是加劇了 AI 六小虎的擔憂。2 月 25 日,路 · 透 · 社消息稱,DeepSeek 正在加速推出其下一代 AI 模型 R2,原計劃于 5 月發布,但公司正在努力盡快推出。
另一接近百川智能的人士告訴《職場 Bonus》,現在百川智能做的醫療商業化業務,也并不賺錢。大模型項目的定制化程度高,導緻的成本高等問題,也是業内一直不看好大模型 To B 商業模式的關鍵。
協和醫院接觸過大模型研究的專家也告訴《職場 Bonus》,醫療專用模型的普适性差。由于臨床經驗之間的差異,醫院用自己研究中心數據訓練出來的醫學專用模型,隻适用于自己中心,套到别人家就會有明顯的誤差。
不僅如此,單家醫院用來訓練大模型的數據量很有限,而醫院與醫院之間,也因爲臨床水平之間的差異,數據與數據之間很難互通。并且,出于對病人隐私的保護,醫院的數據也是禁止出院的。這也增加了醫療模型的訓練難度。
醫療 To B 本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商業化來說,在我國的體系裏,醫療是不能做盈利機構的行業之一。醫院雖然以積極開放的态度擁抱 AI,但上百萬一年的定制化模型開支,對醫院來說仍是一筆巨款。
大廠湧入醫療,更是讓百川難上加難。年初,螞蟻集團與好大夫在線正式宣布完成收購;近日,誇克招聘醫療大模型相關負責人;3 月 7 日,華爲正式宣布組建醫療衛生軍團,聚焦 AI 輔助診斷及醫療大模型應用。
在 " 危急 " 形勢下,百川 " 斷臂 " 醫療 To B。
急刹車,To C 尋生機
業内對王小川調整商業服務部的決定還是都比較唏噓的。"比起調整金融,大家更希望看到他調整醫療。" 一位投資人表示。
因爲金融本就是 IT 天然大戶,信息都是數字化的,并且數據量也很大,更适合在 B 端做出一些成果。百川本身技術也不弱,深度做 To B 場景,積累起自己的 Know-How,理論上還是收益還是可觀的。
而醫療本就是一個不太好 B 端商業化的行業,并且 Know-How 壁壘很高,增長也相對慢很多,PS 倍數低 [ 1 ] 。
這個決定也側面反映出王小川對 To B 商業模式的不太看好。但許多從業者指出,王小川對 To B 的認知确實還是比較淺。六小虎公司在 To B 商業化上還是有機會塑造優勢的,因爲 B 端商業化,實際上看的是誰更用客戶的需求,模型能力排在下位。
" 而這也并不能全怪王小川,To B 和 To C 的邏輯确實不太一樣,不互通是常事。" 一位行業人員表示。
據《智能湧現》,零一萬物最近又拆分數字人業務。此前則是 " 打包 " 預訓練、Infra 團隊,靠拆分的手段 " 造血 "。一位從業人員告訴《職場 Bonus》,零一萬物也是賬上資金告急,不得不爲之的舉動。
但與零一萬物不同的是,百川賬上還有錢。一位接近百川的業内人士估測稱," 百川智能賬上應該還有 30 多億 "。王小川現在這麽做,可能是想先精簡團隊成本,再細水長流,伺機而動。
3 月 17 日,《智能湧現》也提到,百川正在讨論如何将醫療和 " 百小應 " 結合,研發 C 端醫療産品。
而前一陣 Manus 的爆火,已經驗證了 C 端對大模型、Agent 的熱情。但現階段來說,市面上能夠将 Agent 産品打造出特色的公司屈指可數,而以百川智能的技術底色依舊可以勝任,這也爲百川創造了良好的發展契機。而對王小川來說,能回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隻要百川還留在牌桌上,就還有機會。
[ 1 ] PS 倍數(市銷率,Price-to-Sales Ratio,P/S)是一種用于公司估值的财務指标,它通過将公司的總市值或股價與銷售收入進行對比,來衡量投資者對公司銷售額的估值水平。高 PS 倍數表明市場對公司未來的增長潛力和盈利能力有較高的預期;低 PS 倍數可能表明公司當前被市場低估,尤其是如果公司具有穩定的銷售收入和潛在的增長機會。
撰文 | 陳佳惠
編輯 | 陳桐
排版 | 宋九卿
封面圖 | Marcelino ( Unsplash )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職場 Bonus"(ID:ZhiChangHongLi),作者:陳佳慧,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