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華商韬略出品人 畢亞軍
先是因爲最新公告中,關鍵股東丁玉梅從 " 許家印教授配偶 "," 許太太 " 變成了 " 獨立 " 的丁玉梅女士,被認爲許家印已經離婚,而離婚是爲了保錢免債。
緊接着又公告,公司已收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爲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最新消息是,已經依據美國《破産法》第 15 章在紐約申請破産保護。
巨大債務與不可思議的資不抵債背後,許家印與恒大,這中國企業界最沉重的一課,漸漸走向 " 見證反面奇迹 " 的新時刻……
恒大到底有多大?
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負債總額超過 2.4 萬億,也就是:
14 億人,人均 1700。
還有人算賬,每天中獎 500 萬,一天都不落的中,連中 1300 年,都還不起這個錢。
數字都不能用吓人來形容,得是恐怖。
同樣恐怖的,還有突如其來的巨大虧損。
2021,2022,兩年虧掉 8000 多億,單是 2021 年就超過 6800 億。
與之伴随,是吓倒債權人的資産惡化:2020 年底淨資産還是 3504 億,2021 年底成了 -4731 億,2022 年成了 -5991 億。
也曾是勵精圖治并且以科學管理聞名的優秀企業和企業家,怎麽就走到了這步田地?
網上有不少分析。
步子太大了,攤子太大了;沒有看準大環境,大形勢;經營管理有問題,獨裁武斷,好大喜功,紙醉金迷等等。
甚至還有種說法,大環境害了他。
這都是導緻問題的一部分,但若隻有這些,問題不至于如此之大。
真正讓恒大走到這步田地,或者說害了許家印的,是他自己,是他已經不是在按市場規律和規則締造與經營一家企業。
最近幾年的恒大,早已不能以正常的企業家思維,企業經營發展思維去理解和解釋。
那麽多負債,那麽多虧空,那麽嚴重的資不抵債,那麽沒有商業邏輯的圈地和圈錢,它早就不是一個做企業,做生意的邏輯了。
身披各種榮譽,說着各種大話,使着各種大錢,幹着各種大項目的許家印,心裏想的已不是怎麽做好企業,爲這個企業負責了。
但凡還有責任意識,哪怕對自己負責,他也不會冒那麽大風險去博,去賭,就算博和賭,如果錢真的都投在了經營産品與服務上,幾萬億負債背後也應該有對應的業務成果和資産,而不是如此巨大的窟窿。
從企業家到不知道如何形容的新身份,我們不知道許家印走上歧途的那個拐點發生在何時,因何而發生,但事實就是——
從那個點開始,許家印不再是那個嘔心瀝血辦好企業的許家印,恒大也不再是那個還講産品服務講經營管理成本效益的恒大了。
取而代之的是龐氏騙局?
還是早就知道不行了,拉更多人墊背,甚至真的狂妄到綁架社會的,由他自己開創的禍害自己、他人與社會的新物種?
可就算許家印徹底瘋掉入歧途。怎麽會有那麽多人跟他一起瘋?幫他瘋?
就算他陰狠算計拉大家墊背,怎麽會有那麽多本該嚴格風險識别與風險管理,本該看出他陰謀的,去給他墊背?
那麽多的錢啊,公家的,私人的,怎麽一筆一筆的都到了恒大的賬上。還有,從不斷披露的消息看,那麽多的不合規,甚至不合法啊,怎麽就一路綠燈了?
風險管理去哪裏了?相應的監管去哪裏了?
現在,給恒大借錢的,批項目的,幫恒大做項目的,無數信了許家印這包藥的,或者上了他船的,基本上都成了受害者。
但換個角度,除了購房的業主,一些遠離恒大真實現場的夥伴與客戶是真無辜,這中間的很多機構和人,尤其那些本該管控風險但卻爲風險野蠻擴張提供通道的金融機構,審計機構,又何嘗不是加害者?
甚至,這些也間接害了許家印。
本該把他從火坑邊拉回來的,不但繼續讓他往火坑跳,甚至還往火炕裏添柴,本該治病救人的,還讓他瘋狂奏樂瘋狂舞。
如果這一環環上的人能夠嚴格風險管控,對自己負責,就算他想瘋,也不至于瘋出這麽大事故,造成這麽大損失。
是什麽讓許家印可以一路暢通,惹出這麽大問題,這可能是比恒大問題本身更重要的問題,也更該引以爲戒的問題。
甚至這個問題,它本就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卻在不斷制造新問題。
德隆,海航,明天,安邦……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這樣的 " 大企業 ",但這些 " 企業 " 的話事人,豈能獨自揮舞出那麽大局面?
如何防患于未然,做好此類風險管理,這恐怕是很多相關者,包括商業機構本身,都要深刻檢讨并想辦法解決的。
否則,就可能還有王家印,李家印,就會 2.4 萬億總負債,前無古人,但後有來者。
相信證監會的立案調查,能爲這些提供更多答案,甚至還會有更多調查,讓其中的問題和教訓不斷暴露,并警醒後人。
當下,民營經濟的發展備受關注,經濟高質量發展,備受關注。
我這幾年也算一直在爲民營經濟,尤其是爲改善民營經濟的輿論環境鼓與呼,還曾寫過一個《。
談到民營經濟,大家往往都會強調一個公平待遇的問題,談到高質量發展,往往都會強調一個長期主義與科技創新的問題。
但我以爲,在公平待遇裏面,在如何鼓勵創新創業與長期主義方面,都有一個不公平因素,不利于創新的因素是被長期忽略的。
那就是,一些民營企業正當權益得不到充分保護的同時,也有少數民營企業在一些地方享受着超級待遇;一些民營企業千方百計創新卻舉步維艱的同時,也有少數民營企業靠亂七八糟甚至歪門邪道賺得盤滿缽滿。
這也是一種很不公平。
他們大幹快上,大把借錢,大話連篇,大搖大擺,呼風喚雨,要風有風,要雨有雨,有的甚至在一些領域享受着法外之恩,但最後往往惹出大麻煩,捅出大簍子。
恒大,就曾經是一個這樣的超級待遇者。
就以融資爲例,多少民營企業借個幾百萬,幾千萬都困難,但一些企業,随便一借就是幾十億,幾百億,甚至幾千億,上萬億。
然後呢,賺了是自己的,千億、百億、這個首富,那個亞富。失敗了,比如許家印,算誰的?如果算他的,他擔得起這個算嗎?
這種超級待遇和不公平,不但同樣傷害民營經濟和創新創業,甚至是傷害更大。
它帶壞了節奏,搞壞了風氣,污染了人心。
它刺激更多創業者和企業家,去争取這樣的超級待遇,甚至去搞旁門左道,歪門邪道,它讓真正想要創新創業的心寒,委屈:
辛辛苦苦多少年,還不如這些人随便搞筆錢,還創個什麽新,創個什麽業?
它也極大傷害、抹黑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形象。這兩年,一些對民營企業家的輿論不太友好,這裏面有人瞎帶節奏,刻意抹黑的問題,但類似烏七八糟甚至傷天害理的 " 企業家 " 也有很大的功勞。
而且,它最終害人害己。
包括被超級待遇的企業家們,最後也都會被反噬:非正常的成功,必然非正常的死亡,本來可以腳踏實地做企業成就非凡的,最終卻灰灰湮滅,甚至身敗名裂。
比如,許家印,如果不那麽順風順水地大大大,買買買,而是穩中求進,持續專注與專業,大概率會是一位真正對社會有很積極貢獻的企業家。
大家經常喜歡問,咱們如何能出更多真正偉大的企業家。我以爲,這答案應該包括——
不要再爲這樣的 " 企業家 " 提供機會與土壤。
相信随着産業結構的調整,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所趨,以及恒大們本身的教訓與警醒,類似恒大許家印這樣的企業和企業家會越來越少。
以自己作爲負面教材,警醒創業者、企業家們,也警醒更多人,讓中國更少一些,甚至不再有恒大這樣的企業,這或許也就是開口閉口都要貢獻社會的恒大和許家印走到最後,還能有的 " 貢獻 "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