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坤輿商業觀察,作者 | 張奕丹,編輯 | 吳辰光
經曆了連續 4 個季度的業務集體萎靡後,小米終于迎來難得的喘息機會。
8 月 29 日,小米發布 2023 年第二季度财報,營收 673.55 億元 , 同比下降 4%,這是自 2022 年一季度以來,連續 6 個季度同比下降;經調整淨利潤 51.4 億元 , 同比增長 147%,連續兩個季度同比增長。
對于營收下降,淨利潤增長,依舊與小米在今年提出的 " 規模與利潤并重 " 的經營策略有關,其目的是爲持續降本增效,優化庫存管理。
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财報電話會上表示,小米的經營業績出現質變,主要還是内因的改變,小米經營業績的改變将不隻是一個季度的變化,而是持續的變化。
三大業務收入方面,自 2022 年二季度出現集體同比下降後,本季度,IoT 業務與互聯網業務終于回暖,這讓小米難得喘了口氣。但基本盤手機業務依舊拖後腿,不僅成爲唯一收入同比下降的業務,同時也是自 2022 年一季度以來,連續 6 個季度同比下降,小米依舊将原因歸結爲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持續萎靡。
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平均銷售單價(ASP)1112 元,同比增長 2.8%,其中,得益于高端化的推進,在中國大陸地區 ASP 同比增長超過 24%。
實際上,近年來小米對于 ASP 的增長和下降的解釋也不新鮮,幾乎無一例外的顯示:增長是高端化的推進,下降不是促銷就是清理庫存,還包括部分被國内因高端手機出貨量的貢獻導緻的 ASP 增加所抵消。
自 2020 年小米 10 發布以來,小米的高端口号就一直沒停過。如今尴尬的是,小米手機收入不僅連續 6 個季度同比下降,在出貨量方面,二季度,小米手機在全球市場的降幅是最大的,在國内市場的降幅排在第二,這恰恰說明了小米手機的市場表現沒那麽好。
此外,小米又透露汽車業務維持 2024 年上半年量産的目标不變。當百度、滴滴等因資質問題均放棄獨自造車,而是采取與車企合作的方式,小米汽車未來怎麽走是個看點。
不管怎樣,小米在手機基本盤仍沒有好轉的同時,還要爲造車分心,或許在難得喘口氣後,還将繼續呼吸加重。
手機業務持續承壓
二季度,小米手機收入 366 億元,同比減少 13.4%,自 2022 年一季度以來,連續 6 個季度同比下降。
2022 年一季度至 2023 年一季度,小米手機收入分别爲 458 億元、423 億元、425 億元、366.7 億元、350 億元;分别同比下降 11.1%、28.4%、11.1%、27.3%、23.6%。
對于下降的原因,小米幾乎都歸結爲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萎靡的影響,小米手機的出貨量也随之減少。
據 TechInsights 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共 2.69 億部,同比下降 8%。其中,三星以 20% 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之首,手機出貨量 5350 萬台,同比下降 14%;蘋果以 16%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手機出貨量 4310 萬台,同比下降 9.3%;小米以 12%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出貨量 3320 萬台,同比下降 15.9%;OPPO 以 10%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四,出貨量 2710 萬台,同比下降 2.2%;傳音以 9.2%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五,出貨量 2480 萬台,同比增長 31.2%。
從這組數據看出,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的降幅是最大的。
另據 Canalys 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國内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共約 6430 萬台,同比下降 5%。其中,vivo 和 oppo 均以 18% 的市場份額并列第一,出貨量均爲 1140 萬台。不同的是,vivo 同比下降 14%,OPPO 同比下降 4%;蘋果以 16%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出貨 1040 萬台,同比增長 5%;榮耀以 16%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四,出貨量 1030 萬台,同比下降 21%;小米以 13% 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五,出貨量 860 萬台,同比下降 19%。
從這組數據看出,小米手機國内出貨量的降幅排在第二位。
對于市場形勢,艾媒咨詢 CEO 張毅表示,目前智能手機已經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如今的換機勢頭其實并不猛,平均每個用戶的每個手機駐留時間已由過去的 18 個月提升到 3 年左右,所以,現在已是一個巨大的紅海市場。對于小米手機而言,受大環境影響是一方面,但關鍵的一點是,産品爆款程度不夠,在搶奪市場上沒有明顯優勢。
實際上,爲了出爆款産品,自 2020 年小米 10 發布以來,小米就正式确立了高端化戰略路線。在 2021 年年底小米 12 的上市,直接開啓了全面對标蘋果模式。從 2022 年開始,小米幾乎時時刻刻都要展現高端成果。
2022 年一季度至 2023 年二季度,小米手機 ASP 分别爲 1188.5 元、1081.7 元、1058.2 元、1121 元、1151.6 元、1112.2 元;同比變化分别爲 14.1%、-3.1%、-3%、-2%、-3.1%、2.8%。原因無一例外的顯示爲:增長是高端化的推進,下降不是促銷就是清理庫存,還包括部分被國内因高端手機出貨量的貢獻導緻的 ASP 增加所抵消。
CHIP 奇譜科技總編羅國昭指出,随着全球市場發展放緩,原本小米手機采取低單價、低利潤,但靠銷量取勝的道路已行不通了,因此需要從高端突破。但手機 ASP 的短時上漲并不代表高端化的成功,高端化絕不僅僅是手機價格的提高,而是在于消費者的複購意願。
飛象網創始人項立剛也表示,整個市場大環境不好,小米手機出貨量下降是在情理之中,但其所謂的高端策略确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對小米品牌的認知還到不了高端的地步。
" 小米最初說是做給發燒友的性比價手機,後來又說是做給屌絲的,全程都透露的是面向普通人群的品牌氛圍,這個過程中又沒有技術的根本性突破,曆史的标簽影響了小米的高端之路。如果繼續用小米這個品牌打高端不容易,不如重新創立一個品牌。" 項立剛向坤輿商業觀察說道。
對于高端,小米也有過内部讨論。前不久,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在 2023 年度演講中提到,當小米 11 受挫、小米 12 不達預期時,在 2022 年春節後上班的第一天,小米内部組織了一場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專項戰略讨論會,所有部門的總經理都參加了,核心話題就是小米到底要不要繼續做高端?是用小米品牌做,還是新創立一個品牌?最終達成共識是:堅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
但 2022 年對小米或許不太友好,這一年,小米提交了一份上市以來首個營收、淨利潤雙降的年度成績單。三大業務中,隻有互聯網服務收入微增 0.4%,手機和 IoT 業務收入均出現下降,其中手機收入下降了 19.9%,降幅最高。
今年年初,小米提出了 " 規模與利潤并重 " 的經營策略,至少目前來看,利潤有了,但手機規模還未做到有效提升。
IoT 和互聯網業務回暖
二季度,能讓小米難得喘口氣的就是 IoT 和互聯網業務的回暖。
具體看,IoT 與生活消費産品業務收入 223 億元,同比增長 12.3%,主要是由于智能大家電、平闆及若幹生活消費産品的收入增加,部分被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的收入減少所抵消。
互聯網服務收入 74 億元,同比增長 6.8%,創曆史新高,主要由于廣告業務收入的增加,廣告業務收入 51 億元,同比增長 13%,創曆史新高。
此外,小米其他業務收入 10.6 億元,同比下降 5.4%。
用戶方面,2023 年 6 月,小米全球 MIUI 月活躍用戶數達 6.06 億,同比增長 10.8%。其中,中國大陸 MIUI 月活躍用戶數達 1.49 億,同比增長 6.5%。截至 2023 年 6 月底,AIoT 平台已連接的 IoT 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平闆及筆記本電腦)數達 6.545 億,同比增長 24.2%。
成本方面,小米二季度總銷售成本 532 億元,同比下降 8.9%。其中,手機銷售成本 317 億元,同比下降 17.8%,這是由于手機銷售額減少、境外市場存活減值撥備減少以及核心零部件價格下降所緻。IoT 與生活消費産品銷售成本 183 億元,同比增長 8%,這是由于 IoT 與生活消費産品銷售額增加所緻。互聯網服務銷售成本 19 億元,同比增長 2.4%。其他銷售成本 12.03 億元,同比增長 29%,這是由于智能空調的安裝服務以及處置若幹廢料的成本增加。
得益于總銷售成本降低,小米二季度毛利 142 億元,同比增長 20.3%;毛利率爲 21%,同比增長 4.2%。
二季度,小米銷售及推廣開支 45 億元,同比下降 16%,這是由于包裝與運輸開支及宣傳與廣告開支減少。
行政開支 11 億元,同比下降 13.1%,這是由于行政人員薪酬及專業服務費減少。
降本增效的同時,小米還在加大研發,研發開支 46 億元,同比增長 21%,這是由于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及其他創新業務相關的研發開支增加所緻。
總體看,基于兩大業務回暖以及降本增效,小米二季度實現了淨利潤的大幅增長。
但問題是,小米的大盤仍是手機業務,至少其表現直接影響到小米的總營收。
二季度,小米手機、IoT、互聯網服務以及其他業務收入占比分别 54.3%、33%、11.1%、1.6%,同比變化分别爲 -5.9%、4.8%、1.2%、-0.1%。可以看出,小米手機收入占比的降幅是最大的。
實際上,從 2022 年開始,小米手機收入占比就已呈總體下降趨勢。2022 年一季度至 2023 年一季度,小米手機收入占比分别爲 62.4%、60.2%、60.3%、59.7%、58.8%。随着此次已降到 54.3%,離跌破半壁江山已越來越近。
項立剛認爲,雖然小米的智能家電做得還不錯,但還沒法替代手機,目前小米手機還是基本盤。
羅國昭指出,雖然别的業務增長可以讓小米擺脫對的手機嚴重依賴,但不可能做到去手機化。同時,小米做其他硬件也會和手機遇到一樣的問題,即産品叠代速度、價格漲不漲以及怎樣全球化,其實整個小米生态從國内擴展到全球都很艱難。目前,小米還有比較嚴重的供應鏈驅動和依賴問題,此前一切欣欣向榮的時候,以較輕的供應鏈模式是個優勢,而現在不是了。
下一步還要花大錢
對小米來說,兩大業務回暖并不 " 解渴 ",畢竟下一步還有更大的投入。
總體投入上,據雷軍此前透露,小米的技術研發布局已進入 12 個技術領域,包括 5G 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同時基于智能制造,進入機器人、無人工廠、智能電動汽車等,總體細分領域達 99 項。
據悉,過去六年(2017-2022)小米研發投入的年複合增長率達 38.4%,預計 2023 年全年的總研發投入将超過 200 億元,未來五年(2022-2026)研發投入将超過 1000 億元。
這些投入中的一大看點就是造車。二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共投入 14 億元。盧偉冰在财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小米汽車的實際投入力度還要大,小米做全棧自研、自建汽車工廠,投入更高。此外,小米汽車剛剛結束了夏測,進展超出預期,維持 2024 年上半年量産目标不變。
前不久,有消息稱,小米已獲得相關部門批準生産電動汽車的消息。不過,小米方面不予置評。
8 月 19 日,雷軍在個人微博上發布一組照片,定位顯示在新疆,其中一張照片是多人手持一條 " 爲小米汽車而戰 " 的橫幅。這更加印證前一天有博主透露在新疆遇見四輛小米汽車消息的真實性。
種種迹象表明,小米汽車距離正式上市的時間已越來越近。
但客觀來說,小米汽車已錯過最佳入局時間,如今新能源車行業似乎是最卷的時候。一方面,新能源車領域投入很大,按小米二季度 14 億元的投入計算,一年大概投入 60-70 億元,這與造車新勢力一年幾百億的投入還相差甚遠。
目前,本身能盈利的新能源車企屈指可數,再加上年初由特斯拉率先降價引發了國内車企集體價格戰,這讓原本就燒錢的行業又爲生存不得不 " 吐血 " 競争。
另一方面,原本由蔚小理領銜的國内造車新勢力格局已然生變,蔚來、小鵬已逐漸掉隊,理想曾不被看好的增程式技術如今卻是市場香饽饽。同時,傳統車企從去年開始頻頻發力新能源,如今,國内新能源車銷量排行榜前十名中已越來越難看到新勢力的影子。
先能生存下去是時下新能源車企的首要任務。
" 從小米主業下降的情況來看,是否能夠有足夠财力去支撐汽車業務的發展是一大問題,目前看不能說支撐不了,但還是有壓力的。此外,小米汽車已錯過了最好的時機,目前國内新能源車市場的主要打法在變,技術路線在變,對于小米來說注定是條不平坦之路。" 張毅說道。
在項立剛看來,小米有制造的基因,但問題是,小米汽車不能像一個新起的企業一樣投入運作,因爲,從小米集團層面還要考慮成本、考慮股價等,會有不可兼得的可能。而一旦不可兼得的情況發生,或許會影響投入,影響車的品質,那麽最終又會走極緻性價比路線。
此外,小米的科技同行百度、滴滴等,均放棄獨立造車,而是與車企合作,華爲也一直聲稱不會造車,這反映出時下科技企業面臨的問題,就是造車資質不好拿。因此,車還是交給車企做,自己隻做技術供應商,那麽,未來的主動權或許還是個問題。
因此對小米汽車來說,下一步該具體怎麽走也是業界最爲關注的。值得注意的是,雷軍在個人年度演講中對小米汽車隻字未提,在距離上市臨門一腳的時候如此低調,有聲音認爲是其生産資質仍未塵埃落定的緣故。
羅國昭認爲,小米作爲電動汽車領域的後進者,如果直接停止硬件層面的投入轉而與主機廠合作或許會顯得非常孤立。現在再找合作夥伴,雖是亡羊補牢爲時未晚,但也無從下手了,至少優質的資源不多了,那更多的隻能靠重金砸,但現在的大環境下,小米本身想掙錢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