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爲 AI 元年的 2024 年,AI 影視仍然在不斷拓寬邊界。
在近期舉辦的芒果招商會上,歡娛新劇《玉茗茶骨》出現在了芒果 2025 大劇片單中,打出的女尊、雄競、爽等元素頗具市場吸引力,編劇于正也同步在社交平台上公開了該劇的 AI 先導片,點燃了觀衆和市場的熱情,視頻播放量将近 150 萬。
抛去 AI 不談,《玉茗茶骨》先導片中所展現的故事概念看點不少,試圖在劇中構建一個女尊世界,女人進行權利厮殺,而男人則是用來繁衍後嗣、維系家族利益的籌碼,強調女性的野心以及對榮耀的追求。
據于正本人透露,這個劇本足足有五位風格完全不同的男二,本質上還是迎合當下女性觀衆的喜好,結合了女強、贅婿、雄競等熱門影視創作題材提煉出了一個新的類型。然而,頗有新意的故事内容在 AI 技術的襯托下淪爲了炮灰。
不到兩分鍾的 AI 先導視頻中,人物角色、背景畫面全部都是由 AI 生成,典型的 AI 美術風格奪走了觀衆的全部注意力,和以過往影視作品借用 AI 進行輔助創作不同,這是一段完完全全由 AI 生成的概念宣傳片。
《玉茗茶骨》先導片 AI 女主
客觀來說,AI 先導片的宣傳方式頗有新意,也頗爲大膽,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在于,觀衆側對于 AI 影視的接受度并不高,AI 特有的油膩畫風、一位數字人臉上能看出無數位明星的影子,完全失去了真人實景的鮮活。
因而大部分觀衆對于《玉茗茶骨》先導片的評價是:你自己看看好看嗎?
雖然這個不太好的評價是指 AI 畫風,而非故事内容,但足以證明,在《玉茗茶骨》先導片中,AI 技術的應用已經嚴重拖了故事劇情的後腿,甚至可以說 AI 先導片遮蔽了故事上的亮點。而這已經不是 AI 影視第一次 " 翻車 " 了,行業所期待的以 AI 技術推動影視制作進行新一輪革命的可行性,正在被重新審視。
2024 年确實是 AI 技術大舉 " 入侵 " 影視行業的一年,多家頭部傳統影視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下注,探索 AIGC 技術在影視制作上的應用,并在電影、電視劇、短劇行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目前市場上 AI 影視大體可以分爲兩類:
一類以 AIGC 技術作爲項目開發的輔助工具,在影視創作階段起到輔助完善的作用。
比如今年暑期檔上映的兩部頭部大片,博納影業的《傳說》和閱文影視《異人之下》均使用了 AI 技術輔助創作。前者使用 AI 技術結合 Deepfake(深度僞造)來還原年輕時候的成龍,後者的部分回憶劇情采用 3D 掃描結合 AI 技術打造一種全新的 "2.5 次元 " 影像質感,還有如光線影業利用 AI 制作電影海報、最近熱播的《珠簾玉幕》片頭也是 AI 風滿滿,AI 技術已經慢慢滲透進了影視作品中。
另一類是 AIGC 生成式影視内容,比如博納影業出品、即夢 AI 提供技術支持的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啓示錄》、快手可靈 AI 推出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央視總台推出了多部 AI 全流程微短劇,包括于正發布的《玉茗茶骨》先導片都是完全由 AI 生成,這類 AI 生成式内容暫時還是集中在體量較小的視頻内容進行試水。
不能否認,AI 技術的應用一方面拓寬了影視創作的題材内容,尤其是在科幻、漫改等受制于 CG 特效制作成本較高、難度較大的類型賽道,大大降低了制作門檻;另一方面也确實降低了影視制作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成功實現了降本增效。
但問題在于,現階段 AI 影視所具備的優勢大多是針對影視制作方的内容創制,站在觀衆側來看,2024 年的 AI 影視呈現的具體内容無一例外全都翻車了。
目前來看,無論是以 AI 技術作爲輔助工具制作影視内容,還是 AI 生成式作品,都沒有做到讓觀衆滿意。
暑期檔聲勢浩大的《傳說》,前期最大的宣發噱頭就是 "AI 爆改成龍 ",但數字人成龍單一的面部表情、毫無質感的表演,隻能看作是一個戲劇形象,缺失了真人表演的鮮活和情緒感染力,《異人之下》将真人拍攝畫面轉化爲動漫畫風的 AI 轉繪效果也沒有做到流暢自然。所以不出意外兩部頭部大片口碑票房雙雙崩盤,《傳說》票房僅有八千萬,而《異人之下》堪堪破億,大概率連成本都難以覆蓋。
相對于僅僅将 AI 技術作爲輔助工具的影視作品,還能依靠明星演員、優質表演吸引到一部分觀衆,可以說是撲的轟轟烈烈,那麽純 AI 生成式影視内容基本上都是撲的無人問津,在抛棄了演員、表演因素之外,AI 生成的畫面内容并不具備較強的可觀性。
以博納大力推出的首部 AIGC 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啓示錄》爲例,盡管打出了 " 目前所有 AI 視頻軟件能展現出來的最極限之作 " 的噱頭,但抖音話題播放量僅僅隻有八千萬,甚至還比不上一些小成本、低質量的無腦短劇。
事實上,現階段探索 AI 技術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行業意義,但 AI 影視所呈現出的效果确實算不上成功。
暑期檔《傳說》和《異人之下》失利之後,市場上出現一種說法:或許近五年内,内地電影行業都不會再考慮将 AI 融入電影了。
AI 影視的持續翻車确實導緻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對 AI 技術祛魅了,一方面是當下的 AI 影視還不夠成熟,AI 技術的應用并未給影視作品加分,反而頻頻出現拖後腿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觀衆當下對于 AI 影視的接受度并不高,AI 甚至已經成爲了勸退觀衆的一大因素。
雖然 AI 已經對影視創作産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影視行業對于 AI 技術的祛魅不會持續太久,目前頭部影視公司對于 AI 影視依舊抱有較高的熱情和期待。各大影視公司發布的 2024 半年報中,對 AI 影視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華策影視是業内較早投入研發 AI 技術的傳統影視公司,科技創新已經成爲了公司的四大發展戰略之一。在 2024 半年報中華策也透露了報告期内取得的研發成果,自研的 " 有風 " 大模型已按通過國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名單備案,利用 AI 大模型實現在影視項目開發鏈上的劇本側、制作側等環節工作效率的提升。
《玉茗茶骨》AI 形象
光線傳媒 2024 半年報中也已經表明,公司對市場上所有與影視制作有關的 AI 技術軟件幾乎都有嘗試使用,特别是近幾年大力發展的動畫制作業務上,将動畫制作的各個環節與 AI 技術相結合,在 AI 的應用方面,光線傳媒未來将繼續保持在行業内較爲領先的态勢。
而在今年上影節舉辦的 " 當 IP 遇見 AI" 圓桌論壇中,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也表明了對于 AI 技術存在較高的預期,他認爲 AI 有望助力電影行業成功實現降本增效,緩解電影制作發行領域的全行業虧損問題。
博納影業成立的 AIGMS 制作中心表明了公司探索 AI 影視的決心,唐德影視、慈文傳媒、阿裏影業等多家頭部影視公司紛紛入局,AI 技術 " 入侵 " 影視行業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在于,影視創作是一門囊括了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藝術,人的思想、審美和智慧是内容創作的重要因素,這也是 AI 無法取代真人創作者的關鍵,技術應該爲故事服務,不夠成熟的 AI 技術現階段隻停留在、也僅僅隻能停留在一個輔助工具上。
盡管 AI 技術在當下仍然被影視行業寄予了厚望,但不成熟的 AI 技術與尚未轉變觀念的觀衆群體,實現降本增效、成功變現倒也不用急于一時。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眸娛 ",作者:眸娛,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