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玩《元夢之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除了在排位模式裏 " 屢敗屢戰 ",玩家自創地圖是我最喜歡、玩得也最多的部分。《元夢之星》有着數量衆多的創作者,自創地圖自然也成了一個堪稱龐大的體系——科幻、卡通、戰鬥、解謎、動作、文化、技術……題材和風格五花八門,難以盡數羅列。挑自己喜歡的的圖一張張玩下來,我也不免有種 " 見多識廣 " 的成就感。
但盡管如此,在看到《龍騰賽博至新春》時,我還是感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張兼具了宏偉和精緻的地圖:開端,一條彩色巨龍從畫中躍然而出,玩家乘龍飛行,經過兩側裝飾着石碑、燈籠、種種龍紋樣的道路,來到一張戲台前,觀看 " 二龍戲珠 " 皮影表演,而二龍戲珠的 " 珠 " 卻有着霓虹燈般明亮鮮豔的色澤——場景轉換,玩家與龍一起穿梭于抽象化、色塊化的賽博高樓,到達一場盛大的燈會,随着倒計時結束,無數花燈在暗色調的背景中緩緩升起," 新年快樂 " 的字樣昭示着濃厚的節日氛圍。
動感十足的畫面
遊玩地圖的過程中,我甚至有種 " 信息量過大 " 的感覺——處處可見的龍圖案、精緻的皮影、賽博朋克味道的色彩與光效、花燈升起時那種身臨其境的場景……如果說将傳統文化與賽博朋克結合已經不是什麽特别新鮮的事,那麽用一個遊戲圈裏常用的詞來形容,它的 " 完成度 " 非常高,從内容創意,到視覺效果,都臻于優秀。
自然而然地,我想要了解這張地圖背後的故事。某種意義上,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們在其中體現的想法:可能包括許多宏大的理念、自己的興趣和經曆帶來的靈感,當然還要有沖擊力、足夠與衆不同——大多數創作者應該都抱着這樣的心思。但與此同時,我也想知道,這樣一張地圖是怎樣創作出來的?作者是一帆風順,還是遭遇了挫折?如果有挫折,是選擇自己跨過去,還是得到了其他人的幫助?
帶着這樣的疑問,我看到了紀錄片《第九人生》第 3 季第 1 集,《造夢師的指尖世界》。片子記錄了《龍騰賽博至新春》的創作過程——年輕作者對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共同的熱愛,彼此之間的陪伴,以及她們如何在《元夢之星》的幫助下實現創作夢想。
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x1192uvvw73&tiny=0&auto=0
紀錄片《第九人生》第 3 集第 1 集,講述了《元夢之星》一張春節地圖的創作過程
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一件事一旦以 " 夢想 " 爲标題,它一定包含了許多思考、選擇、堅持,以及同樣多的幫助與支持——想要實現夢想,除了夢想之外還需要很多。
3 個女孩
《龍騰賽博至新春》是由 3 個女孩一起制作的:" 澱粉腸 " 住在成都,是個急性子," 想到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做 ";Baby 來自一座南方城市,比較 " 社恐 ",内心想法多,十分注重細節;Cat 是四川人,習慣慢節奏,愛做手工,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她們都是《元夢之星》的内測玩家,也從内測開始制作地圖。
幾個性格、年齡、成長經曆都不同的朋友,因爲共同的愛好相識,決定一起做點兒什麽——這種志同道合的感覺真的很好。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爲紐帶的《元夢之星》當然也必不可少。《元夢之星》爲她們提供了穩定的支撐:創作工具、交流社區、溝通信息,以及一個容易得到支持的正向反饋的創作環境。
從左至右爲:Baby、Cat、澱粉腸
實際上,這 3 位作者正是在《元夢之星》的 " 星世界 " 裏認識的。根據我的了解,從内測開始,《元夢之星》運營團隊就與地圖創作者們建立了融洽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指爲他們提供一個又一個獎勵豐厚的比賽(這當然也很重要),還包括足夠迅捷的反應速度——能讓作者提出的建議和遇到的問題盡快得到解決,以及一套完善的作者培養機制。
之前的幾個月裏,我與一些《元夢之星》地圖作者聊過。不少人告訴我,《元夢之星》官方經常主動詢問他們的意見,從編輯器還需要哪些優化、元件要增加哪些類型,到與玩家的交流,甚至 " 實現自己一個願望 ",都有可能在相當短的時間裏實現。正因如此,他們也願意積極與官方互動,提出自己的需求,哪怕隻是一些小細節——有作者說,希望素材庫裏國風元件的屋檐能夠自帶弧度,讓它們看上去 " 更有感覺 ";還有作者說,使用編輯器時的視角切換速度太快,希望可以再調整。而這些都有官方人員認真記錄,或許會在此後更新的版本中作出改變。
《元夢之星》每次更新,面向 UGC 創作者的編輯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我接觸過的大多數作者——也許他們都是一些比較外向、願意表達自己的人——都提到了作者社群的交流範圍:熱情、友善、樂于分享。假如你對一些複雜的造型頭疼,資源社區中可以找到許多玩家分享的模組;假如你不知道怎樣讓素材動起來,許多熟稔編輯器功能的玩家也會給出指導。一切仿佛都回到了互聯網發展早期那種 "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 的時代,人們在《元夢之星》裏熱火朝天地溝通着,把一個個創意變爲可供玩家體驗的地圖。
劇情編輯器讓創作者們可以在《元夢之星》裏講出更多故事
這種火熱的溝通氛圍或許并非《元夢之星》獨有,但他們無疑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與真誠。在一次線下活動中,《元夢之星》UGC 運營負責人葉輝在回答 "(UGC 運營)這份工作的特别之處 " 問題時,他把自己同時定位爲 " 服務者 " 和 " 玩家 "。也就是說,《元夢之星》不僅要鼓勵創作者成長,和創作者一起成長,還會切身感受創作者的作品與創作狀态。正因如此,他們 " 懂得 " 作者需要什麽,并且給予不同作者最适合的支援。
對于澱粉腸、Baby、Cat 這 3 個女孩來說,選擇非遺文化 " 皮影 " 作爲春節地圖的主題,并不令人感到吃驚。她們都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與春節這個時間節點也十分契合。但困難的是,皮影在當今年輕人的生活中已經十分罕見。" 糖畫我們日常還見得多,但皮影……不知道啊。" 澱粉腸說。
就在此時,《元夢之星》" 造夢局 " 出現了。這是一個爲創作者打造的虛拟服務組織,他們将創作者稱爲 " 造夢師 ",以 " 讓全宇宙看到你的想象力 " 爲主旨,從創作者的發掘、創作工具的教學、到 " 追夢星途 " 計劃,提供了無限大的資金和流量對創作者進行扶持。
爲了創作
要深入了解一項非遺文化,僅在網絡上搜集資料顯然不夠。3 名作者決定前往北京,到民俗博物館實地采風。" 去見一見高樓大廈之間的古韻建築,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靈感。"Cat 說。
作者們邁出了追尋靈感的第一步,造夢局就會幫助她們走出第二步。很快,項目組聯系到一位中央民族大學的老師,研究方向是非遺民俗,剛巧人也在北京。項目組問她們,要不要考慮拜訪老師,說不定會對地圖創作有所幫助。
在北京民俗博物館,作者們見到了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徐進,她從 2004 年開始教授民族圖案課程,還寫有以中國民族紋樣爲題材的著作《紋以載道》。對于年輕作者和《元夢之星》的請求,她欣然接受:"3 個女生找到我,想對非遺文化進一步學習,我就聯系了北京民俗博物館,讓她們來了解民俗文化的魅力。"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紋以載道》作者徐進
在徐進教授的指導下,作者們漸漸找到了地圖的主要動線:玩家經過玉道(中軸線),看向兩邊的碑林,然後走向皮影戲台,觀看一場 " 二龍戲珠 " 的皮影戲。
毫無疑問,皮影戲是這個場景的重點。爲此,徐進教授帶着 3 個女孩 " 請 " 出了許多件珍貴的皮影實物:一條已經有些殘破的龍來自明代,擁有靈動的造型和動态;一座面積不小的 " 龍亭 " 是清中期的作品,除了柱子,連屋檐上也盤踞着龍。從實物中,作者們對龍的形象也有了更多實感——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伴随着雲紋、植物紋、火紋出現。
皮影中形形色色的龍形象
随後,徐進教授又通過實物、圖書和照片,爲作者們展示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龍紋形象,而這又給了她們新的靈感:" 既有北方龍的寫實,又有南方龍的千變萬化。"Baby 說。
紀錄片并未展示出她們參觀學習的全過程,相應地,它将那些以往存在于石碑、柱子、屋檐、織物上的龍紋與女孩們的創作過程交替剪輯,就像她們正在一點一點地,讓這些形象在當下最新潮的載體上重生。
地圖主體的中軸線還原了民俗博物館中的 " 玉道 "
我很能理解這種感覺。不僅僅是 3 位作者 " 爲了創作,可以做到什麽程度 " 的行動力,還有一條靈感、一個創意從誕生到完成的過程:很多時候,當我們提起非遺技藝、傳統文化時,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一些模糊的符号,但通過創作,它們的形象也逐漸清晰起來。
" 讓它們被看到 " 非常重要
當然,這也是個相互影響的過程。我們在紀錄片中跟随着 3 位年輕作者的視角,會發現許多熟悉的事物同樣蘊含着趣味:石碑上看得出 "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古建築上的彩畫分成 3 種類型,風格、題材、使用場合都不一樣;彜族頭巾上的龍有十字繡的風格,非常抽象,也非常接地氣……年輕人們因爲愛好與創作,自然而然會對它們産生興趣。與此同時,不可忽略的是,那些深居博物館、展覽館裏的文化珍寶,同樣因爲年輕人的愛好與創作,以更加生動新穎的形式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面前。
彜族頭巾上的龍紋樣,在地圖中也得到了展示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聯結。實際上,在與《元夢之星》接觸的過程中,我能很明顯地感受到他們對于 " 創造聯結 " 這件事的重視。
越來越多的聯結
一位學者曾對我說:" 遊戲本質上是一種情感價值。" 而情感價值,很多時候取決于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講述 3 名年輕創作者的紀錄片中,一個細節吸引了我的注意:在讨論地圖結尾處的設計時,Cat 提到了小時候看過的自貢燈會。從這樣的現實經曆出發,女孩們聊着不同的想法:Baby 想讓龍到達燈會上空之後,慢慢向下盤旋,煙花倒計時随即亮起;Baby 說,可以設計一個暗淡的場地,在玩家搭乘的龍到達時,再 " 砰 " 地一聲變亮。
結尾效果十分華麗
Baby 和澱粉腸或許沒有去過自貢燈會,但聯合創作本身就是讓她們的體驗相互融合的過程。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出于一些相似的愛好或者理想,人們能夠感受到自己被其他人關注、理解和認同,又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更多的友情陪伴與愛。
作者們正在讨論結尾處的處理
3 個女孩因創作建立友誼,也通過創作支援彼此。幾個月前,Baby 曾陷入一場網絡風波,爲此,澱粉腸和 Cat 制作了一張以網絡言論爲主題的地圖,用來帶給朋友信心,讓她重新振作起來。" 有沒有可能,她會因爲有人站在她這一邊,而治愈那段時間的不開心。" 澱粉腸說。這些話也的确給了 Baby 很大的鼓勵:" 不要管别人的說法,做你自己就行了。"
地圖也可以成爲治愈朋友的良藥
她們的友誼因爲《元夢之星》而升華,這也不難理解——歸根結底,在我們體驗遊戲的過程中,不論是創作者還是玩家,最重要的還是 " 人 "。《元夢之星》搭建起了一個讓人産生聯結的空間,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一起創作,口味相似的人也可以聚在一起玩點什麽。不同題材、領域、文化與趣味都可以通過遊戲和創作聯系在一起。
另一些時候,這樣的聯結還可以産生更深遠的影響。就像澱粉腸、Baby 和 Cat 的作品在無意之間讓傳統文化、非遺工藝與年輕人、流行文化産生了交集,在《元夢之星》中創作也能讓懷有理想的創作者觸達更廣闊的領域:自上線以來一直持續的 "10 億造夢計劃 " 中,首賽季 4330 萬元獎金仍在發放,新賽季 " 山海奇遇 " 又投入了 5000 萬元獎金,而這些獎金中也包括扶持優秀創作者進入遊戲行業。
與此同時,2023 年 12 月開啓的《元夢之星》全國高校創意大賽正在進行。以 UGC 爲媒介,越來越多有想法也足夠年輕的高校學生們爲 " 遊戲 " 帶來了新的東西。他們未來不一定真的成爲遊戲行業的一員,或是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不論是對于學生,還是遊戲行業,這樣的聯結都非常重要。
《元夢之星》全國高校遊戲創作大賽正在進行
實際上,《元夢之星》帶來的聯結有一種獨特的氣質。起初,它當然是出于愛好将人們聚集在一起的,但在創作這個層面,它又有着一種天真的樂觀:相信每個人都擁有無盡的潛力,相信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功,爲此可以付出遠超過一款遊戲能夠提供的資源、交流空間和良好的氛圍。我其實不太能确定《元夢之星》的這種樂觀從何而來,但從遊戲上線 1 個月、用戶創造地圖已經達到數千萬張這個結果來看,他們的努力已經有了結果。
" 守護造夢的夢 "
我又想起了在觀看紀錄片之前提到的那個問題:想要實現夢想,除了夢想之外還需要什麽?
對于 UGC 作者來說,答案可能包括許多方面:他們需要施展手腳的空間,不爲創意之外的因素困擾;他們需要保持快樂與幹勁,因爲創作本該是一件快樂的事;他們還需要積累起足夠的經驗,把 UGC 創作中的思路帶到更多的地方。當然,這也是一個 " 良好的 UGC 生态 " 應該做到的事——這樣的作者足夠多,就會源源不斷地産生優秀作品和充滿創意的内容。
在此基礎上,創作者們還需要一些幫助。如果一個作者隻需要 " 展現創意 ",那麽必然要有一個人或者一些人,在他想要學習的時候提供課程,在他遇上麻煩的時候解決問題,甚至在他想要憑借創意證明自己時提供一定的保障。從這個角度說,《元夢之星》造夢局扮演的就是一個助力者的角色,幫助創作者們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這裏,創作者隻需要展示出足夠的熱情和堅持,就有機會得到他們的幫助——就像澱粉腸、Baby 和 Cat 這 3 個女孩一樣,因爲《元夢之星》而悄然改變自己人生的軌迹。
" 守護造夢的夢 "
紀錄片中,澱粉腸說:"《元夢之星》守護了我造夢的夢。" 而這也是一種值得贊賞的合作方式:遊戲與創作者之間,通過真誠的态度、完整的培養機制和不設限的扶持聯系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造夢師會收獲屬于自己的肯定與自信,抱着更大的勇氣追求夢想——成功也許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