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當戲裏的女性被傷害後,你會希望她怎麽做?
爲了收視,按老掉牙的套路來講,怎麽說也得是重歸的複仇女,改身份、搬救兵、設局設套三部曲,就已經 Drama 得夠人看了。
再正經一些的,也得狠狠告上法院,讓犯罪者锒铛入獄才好。但在《不完美受害人》中," 她 " 卻選擇了否認、懦弱、退讓。
▲在警察局首次否認真相的趙尋。/《不完美受害人》
林允扮演的趙尋,隻是個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女孩。
大學畢業後,好不容易靠着優異的成績進入大公司,結果就碰上了觊觎她身體的老闆成功。在一次商務酒桌上,更被蓄意灌醉,并發生了性關系。
她的經曆,吻合被迫、被侵犯的标準。
但她卻沒法像大部分受害的女性角色一樣,獲得觀衆的共情、諒解、支持。不隻是因爲怕事的脾性丢失了觀衆的耐心,還有她隐匿的虛榮與野心。
在老闆給她超乎尋常的職級提拔,送她昂貴的珠寶、包包、衣服時,她明明意識到了對方的别有所圖,可趙尋的反應不是堅決 say no,而是默默地收下了。
也許是害怕拒絕後可能要面臨的 " 被辭退 "" 被報複 " 的後果吧,可當她穿着對方送上的漂亮鞋子站在鏡子前練習向成功道好時,或許也曾幻想過,通過這份青睐來獲得階層躍升。
要不是有人看不慣成功的作爲,匿名報警把事情曝光出來,也許她壓根就不會與對方對簿公堂。
▲戲中男警官的質疑。/《不完美受害人》
她的心性不夠清白,于是她的遭遇也談不上無辜。許多觀衆抨擊她的擰巴和欲望,認爲她的不幸,完全基于貪婪—— " 不過是自己的選擇罷了 "。
反倒是侵害她的男人,在他們看來,可能才是在欲拒還迎之下,誤解了對方意思,被玩弄的 " 受害人 "。
▲豆瓣某網友的評價。
多神奇啊,在一樁女性受侵害的案子裏,被共情的竟然不是女人,而是男性。甚至連戲裏頭周迅扮演的律師林阚,也被嘲笑過。
周迅的影後演技一如既往的入骨入魂,她的一場落淚戲,把一位年少時曾遭受男導師性騷擾,被周遭人誤會靠 " 男人上位 "、被師母誤會罵 " 下作 " 的女人演活了。
沒人不被她的委屈感染,可在觀衆眼裏,林阚也是有瑕疵的。
成爲律師前,當她因學曆、背景不夠有競争力,求職無門時,她默默接受了導師給她争取的進入大律所實習的機會。她太想成功了,爲了這份機遇,往後甚至啞忍、自責了數十年。
▲年少時的林阚。/《不完美受害人》
許多人覺得林阚 " 沒資格抱怨 ",因爲她早已獲得想要的東西了。要不是導師,她又怎麽會順利取得如今讓人豔羨的成績、地位?
▲師母罵林阚的話也代表了某些人的觀點。/《不完美受害人》
我很好奇,從什麽時候開始,女性要證明自己受傷害,還得靠絕對幹淨的過往與品行?
對惡行進行譴責,不是因爲受害人善不善,而是施害行爲本身是惡的。
責怪她們禁不住誘惑,把過錯完全歸咎于個人觀念的選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過是淡化了女性要面臨的結構化困境。
大衆對成功的男人與不成功的女人,理解是不同的。古老的男性社會一直教育女性,用依附尋找自身價值,你依附上的便等同于你本身。
于是,在大多數人眼裏,女性是受害者還是利益人,也往往取決于男性是否成功,以及 " 她拿到什麽 " 來決定。
▲成功恰好是除了核心權力以外,能慷慨給予情人物質的人。/《不完美受害人》
劉奕君扮演的成功,太成功了,他是國産劇中從未出現過的 " 惡人 "。
不粗魯也不粗暴,有錢有權,更有學識,對待情人和女性,态度總是溫潤和體貼的。
除了已婚、出軌的 " 瑕疵 ",幾乎就是瑪麗蘇小說的中年總裁翻版。他是男性魅力的符号。
▲外界對大集團董事長成功的評價。/《不完美受害人》
相比之下,弱小的趙尋,更像是需要依附誰的人。
當警官盤問起公司同事,幾乎所有人都認爲,這不是侵犯。哪怕是身爲女性的副總 " 李怡 ",在得知趙尋不願妥協後,第一反應也是 " 她所要的條件是不是沒談攏?"
▲董潔扮演的成功情人兼副總裁李怡。/《不完美受害人》
遭受侵害後,有些女孩也隻能把 " 至少拿到了些什麽 ",來當作安慰自己的心理藥劑。
穎兒飾演的米芒,在被老闆包力侵犯後,選擇了息事甯人。她的選擇和大家想的截然不同,不僅和對方結了婚,還生了兩個小孩。她想,哪怕清白沒了,可至少不需要再爲錢和生活發愁了。
▲後來,林阚爲備受家暴煎熬的米芒免費打離婚官司。/《不完美受害人》
也許有那麽一刻,她放棄了抵抗,否認自己的感受,相信隻要從心理上說服自己,她就不是被侵害的女人。趙尋說不清楚的那部分矛盾,或許就是在選擇依附還是自我之間的動搖。
男人的生理沖動、作爲 " 強者 " 的不當行爲,也在這套規訓下被無限合理化。哪怕是劇中被奉爲新時代女強人的 " 辛路 ",也曾相信過 " 男人的成功和風流是雙胞胎 " 這種鬼話,爲了婚姻心甘情願隐忍 10 年。
▲回過神來選擇離婚的辛路,終于看清了成功自私的真面目。/《不完美受害人》
女人的性,進一步被異化了。
當警官詢問他們對于關系的發生是什麽感受時,趙尋坦白她是被迫的,可成功卻認爲不過是兩人的感情到位了,水到渠成而已。
但他真是這麽想的麽?成功深知趙尋的抗拒,可依然假意奉上禮物,把玩着女孩的掙紮、糾結、痛苦,他相信女性最終都會被他的魅力所折服。錢權的成功,讓他注定是 " 被依附 " 的。
▲這才是成功的心裏話。/《不完美受害人》
模糊不清的、權力不對等的侵犯案裏,雙方的認知不一,與其說是男女思維的差異,不如說是從高位者凝視女性的姿态,早已内化成爲了男人的本能。
老舊的思想賦予了成功的自信,他甚至毫無察覺這有什麽不妥。
在他的觀念裏," 女性就是誰強跟誰 ",女性是獵物,也是工具。如果說妻子是無限包容他的利益共同體,那情人則是能幫他處理工作事務與生活欲望的巧手。
他的面具再溫柔,本質上也不過是對女性物化的推手,是結構化困境的化身。
《不完美受害人》好看,就在于把這些難以瞧見的東西,都一一揪出來了——權力異化不僅僅是職場高低位的差别,還有規訓下被内化的觀念之差。
女性的 " 弱 ",也成爲了困境的一種。
在許多觀衆看來,怕事、懦弱的趙尋太不讨喜了,而劇中爲她出頭的女律師和女警官,更是把 " 女精英的職業素養、臉面 " 徹底毀掉。
一個不顧 " 律師不能爲同個案件雙方辯護 " 的原則,甯肯注銷律師證,抛棄光鮮的未來,也要爲趙尋出庭。而另一個則在沒有實質證據的情況下,單憑着直覺就對男方充滿了懷疑,警官的公正嚴明,半點不見。
▲鍾楚曦扮演的女警官晏明。/《不完美受害人》
她們的弱,弱在全然沒有女性的 " 強悍 ",不夠理智、冷靜、聰明。完全不貼合觀衆對女精英 " 什麽都能拿捏好 " 的氣派和想象。
輿論對她們的嘲笑,比對反派還要多。
▲趙尋的膽怯簡直是近年來國産劇英勇女主角的反面。/《不完美受害人》
但或許,觀衆沒法接受的不是弱,而是女性的真實性。
這些年,女強人的戲太多了,她們除了愛情的坎坷,基本是無瑕的。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都有标準的純善、光明、理智範本。可現實生活中的女人,遠遠複雜得多。
《不完美受害人》中,多的是遭受傷害、徘徊在道德灰色地帶的普通女性。" 沒有魅力的女性 " 和 " 有魅力的反派 ",是編劇給出的新叩問。
當把以往韓劇、港劇中有關女性強勢、聰明、勇敢的複仇光環統統丢掉,甚至連反派都不再那麽醜陋、自私、猙獰了,她們藏在夾縫中的傷困,還有誰願意觀看,有誰看得清?
▲絕望下不堪重負,自殺過一回的趙尋。/《不完美受害人》
女性的沖動與敏銳,有時候是一種進步。
編劇曾在采訪中說," 現實中的侵犯案,從來沒有像趙尋這樣的先例,從刑事走向民事,窮盡了一切司法流程,呐喊發聲,講述自己被侵害的遭遇,并獲得最終勝利。這一切都是虛構的。"
趙尋的勝利,仰賴于女性的幫助。那些隐匿在規訓下的恐懼、難以啓齒的不舒服,都是隻有女性才能懂得的 " 語言 "。
就像《芭比》中進入現實世界玩滑輪的芭比和肯,當所有人把目光投向他們,隻有芭比感受到了女性長期被作爲凝視體的不自在。
▲《芭比》
沒法想象,如果沒有她們反世俗的勇氣與牽手,趙尋的處境,會比如今難上多少倍。看似沖動的女律師和女警官,反駁的是一種現實主義的緘默。
從前的強奸案子,總要對女性提出質疑,審賊似的考察她們過往的經曆、情感、品行,以此來斷定符不符合受害者的身份。看似絕對的 " 理智 ",其實是一種輕視。
哪怕勝訴了,戴着有色眼鏡的輿論,也會不請自來地揶揄一番。實際上,戲中女律師和女警官代表的,是 "girls help girls" 運動中最難以被具象化的女性共情。
這種共情與憤怒,來源于同爲女性的成長經曆,雖然理想化,卻是沉默弱勢的女性得以借助發聲的通道、方式。
▲《不完美受害人》
如今,現實中關于強奸案的處理,确實開始新的進步了。
編劇說,去年的強奸案執法内部指導意見就曾指出,在辦涉及女性受害者的案子裏,必須要有一位女性警官主辦。而在問詢女受害人時,最好有兩位女警官在場問詢。
我想,真正的女性主義,創造的或許是一種理解的過程。理解女性的弱小、迷茫、挫敗、反省,看到她們所在的土壤曾留下過多少規訓。
也許,籠罩在生活的牆,就能被打破得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