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7 日早上,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微博發文稱,小米全新的操作系統——小米澎湃 OS(Xiaomi HyperOS)正式版已完成封包,第一款搭載該系統的手機小米 14 系列,已交付工廠正式開始生産。
" 從這一刻起,小米澎湃 OS 将逐步接替 MIUI。" 雷軍寫道," 今天對小米來說,是一個曆史性時刻。"
這是屬于小米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一筆,意味着 UI 時代的結束,小米将會進入 OS 時代,也實錘了網傳多時的小米自研操作系統一事。受此影響,小米股價當日收漲近 4%。
事實上,不止小米,OPPO、vivo 等國産手機廠商近一段時間以來都有傳出在進行系統自研。對于國内的手機行業來說,自研系統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了。問題在于,國産手機廠商們爲何會紮堆自研系統?自研系統的好處與代價是什麽?
自研系統:小米自研路的必然
對小米曆史熟悉的 " 米粉 " 都知道,小米的第一款産品并不是手機,而是系統。
我們将時間撥回十三年前。2010 年 4 月 6 日,MIUI 開發組正式成立,同年 8 月 16 日的第一版 MIUI 以内測版的形式正式亮相。初期的 MIUI 内測組僅有 100 人,這些用戶後來成了小米口中的 " 勇敢的上帝 "。同年 8 月 16 日,小米發布了首個 MIUI 内測版—— MIUI V1,同時這也是小米公司的第一款産品。
之後,MIUI 以每年一更的節奏不斷進行着更新和叠代。去年 12 月 11 日,MIUI 已經進化到了 MIUI 14。
在這 13 年時間裏,MIUI 從一個僅有幾名工程師的 " 小作坊 " 發展爲了如今擁有四五千人的軟件團隊。與此同時,MIUI 從第一版隻有 4 個常用功能,到成爲跨端互聯互通的底層深度框架。在此期間,MIUI 的輻射範圍也從最早的 100 個夢想贊助商,演變爲了如今覆蓋全球的 11.75 億的累計用戶。
那麽魔改安卓系統做得風生水起的小米,爲什麽要做費這麽大力氣自研系統呢?
對此,雷軍在公開信中坦言,從最初的 "100 個夢想贊助商 ",到全球 11.75 億累計用戶;從第一版隻有 4 個常用功能,到跨端互聯互通的底層深度框架;與用戶交朋友,做最易用、最人性化的系統體驗,一直是 MIUI 不變的追求。
" 以一套融合的系統框架統一支持全生态設備與應用,這就是我們的追求。" 雷軍稱," 現在,到了跨越的時刻。"
據最新财報披露,截至 2023 年 6 月,全球 MIUI 月活躍用戶數達到創新高的 6.0 億人次,小米 AIoT 平台已連接的 IoT 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平闆及筆記本計算機)數量增至 6.55 億台,同比增長 24.2%。
其實早在 2020 年,小米發布了針對物聯網設備的操作系統—— Xiaomi Vela,基于開源實時操作系統 NuttX 打造。這個系統最大的優點就是原生支持對 POSIX 接口的兼容!這也就意味着廣受歡迎的 Linux 平台之現有開源庫和組件可以很方便地移植到 NuttX 系統上。
然而随着設備種類的增多,小米還推出了多個版本的 MIUI 系統,如 MIUI TV、MIUI HOME 等。隻是這些系統的獨立存在嚴重割裂了 MIUI 的體驗感。再加上 2024 年即将面世的小米汽車,如果再出個 MIUI CAR,用戶使用起來那就真的 " 體驗稀碎 " 了。
雷軍也坦言,小米已經不隻有智能手機,還有跨 200 多個品類的巨大智能生态," 人車家全生态 " 也即将完成閉環。在萬物互聯時代,各種設備涉及的操作系統分支之複雜、數量之龐大,不同系統及協議之間造成的生态連接隔閡,可能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
因此,小米将安卓系統進行深度定制,然後與 Vela 整合在一起,打造出類似于 " 鴻蒙連接萬物 " 的東西,讓所有系統都采用澎湃 OS,實現了系統的統一整合,在優化連貫體驗的同時,也強化了小米的品牌形象。實際上,現階段無論是自研還是基于安卓定制的澎湃 OS,隻要屬于小米自己的東西,不再受安卓限制即可。
在業内看來," 跨越 " 首先是指小米汽車面市在即的關鍵時點。根據此前披露,小米汽車研發進展超出預期,維持 2024 年上半年量産目标不變。随着小米汽車即将推出,小米整個硬件生态,就多元性與豐富度來說已經完整。" 爲追求統一的體驗,當然背後也涉及創新的集約性、軟硬件融合協同創新、消除标準差異等客觀需求,小米也必須走出操作系統升級這一步。否則不隻體驗差異大,後續研發成本也将面臨更大的挑戰。"
雷軍也表示,小米澎湃 OS 基于深度進化的 Android 以及自研的 Vela 系統融合,徹底重寫底層架構,爲未來百億設備、百億連接做好了萬物互聯的公有底座,是一個超級龐大的工程體系,這也是其英文名 "Xiaomi HyperOS" 的由來。
自研系統,看起來是雷軍不得不走的一步棋,但其實也是時代所趨,或許更準确的說,今後自研系統将成爲手機行業競争的關鍵。
手機行業:自研系統背後的時代必然
在新的通信基礎上,新生态并非對舊生态的簡單替代,而是一種超越式的替代,并且這種替代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經過多年時間積累的。
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來臨之際,傳統的兩大王者諾基亞和微軟并沒有 " 坐以待斃 ",相反他們積極投身于移動終端操作系統的研發,分别推出了 Symbian OS 和 WindowsPhone,但雙雙落敗,被時代淘汰。
爲什麽他們會失敗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應用或服務成爲産業價值鏈的核心。操作系統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軟件,而是爲構建應用生态系統服務的平台。從客觀來看,雖然移動終端的數量以幾十億計,整個市場空間巨大,但能容納的成功者很少。
從主觀來看,雖然 Symbian OS 和 Windows Phone 初始各有各的先天優勢,但沒有海量優秀應用,就無法建立并形成生态。因爲無論什麽樣的操作系統,其本質都是各種程序的平台,沒有各種程序(applications 或 Apps ) ,也就難有該系統的繁榮。這背後是硬件進步獲取用戶黏性的方式被軟件應用帶來的用戶體驗所取代。
諾基亞早于蘋果預判手機 " 變天 " 的趨勢,推出 Symbian OS,但 Symbian OS 代碼陳舊,不易加上新的核心功能,難以适應千變萬化的市場形勢,采用 C+ + 語言開發,提高了應用程序開發者的門檻,對開發者不友好這些導緻諾基亞所建立的硬件優勢與品牌效應被無限弱化。
由此可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任何事情都要 " 順勢而爲 ",順應時代潮流。抓不到最新的時代脈搏,就注定被淘汰。
在移動互聯網之後,接下來發展的趨勢是什麽?
具體到信息通信領域,我們正在進入 5AIOT ( 5G+AI+ 物聯網)時代。目前萬物互聯已經成爲大趨勢,手機、平闆、車機、智能家居等各個設備打通,用同一操作系統實現多設備協同,成爲 " 定數 "。而在行業人士看來,自研操作系統的好處不僅是體現在手機上,也會讓手機成爲一個超級計算節點,可以跨平台進行各種智能化的操作。
以鴻蒙系統來說,其采用了分布式架構,可以無縫适配多種終端設備,包括智能手機、平闆電腦、智能穿戴、汽車娛樂系統等。未來能在手機、平闆、車機、智能家居上實現跨屏互動,幾乎沒有什麽懸念。
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生态由 Android 和 iOS 二分天下,用戶粘性十足、路徑依賴固化、生态壁壘牢固,在這個領域已經幾乎沒有新進入者的生存空間。過去 60 年間計算平台發展曆史證明,當人們使用的計算平台硬件發生改變時,就爲新操作系統廠商進入市場提供了機會,5AIOT 領域包含了大量的新型智能硬件,在這樣一個新的操作系統市場中,光用有一個開源魔改的手機端系統是完全不行的。
我們不妨再将情況設置地更極端一點,假如谷歌某天不再将安卓開放,國内的手機廠商們又該如何應對呢?正如華爲創始人任正非曾于 2012 年所言:" 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于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們用了,Windows 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要知道,對于手機而言,硬件是底層基礎,操作系統才是其靈魂。這就好比房子和裝修之間的關系,房子的磚混結構再好,沒有一個好的裝修,人們也不會搬進去住。因此,國内手機廠商們自研操作系統、去安卓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爲了降低對安卓系統的依賴度,加強自主權。
畢竟任何一家手機廠商,也不希望别人掌握自己的靈魂。
總的來說,無論是出于哪種目的,自研操作系統都已成爲國内手機廠商們的必由之路,一旦有所突破,将會讓廠商擁有更強的滾雪球能力。
照這樣看來,手機行業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小米明白了,走對了;壞消息:大家也都明白了。目前手機廠商通過自研操作系統加強在萬物互聯時代的占位,已成爲明确趨勢。
手機研發:自研系統的條件與代價
好處如此明顯,但是現在做自研系統,是非常簡單、說做就能做的嗎?
答案肯定是 NO。事實上操作系統完全自研很難、投入很大。而在系統上再次建立一個完整有活力的生态,那更是難上加難。
首先,自研操作系統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承擔較高的研發成本和風險,這對手機企業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如果是說要從頭開始研發内核的話,首先要有一群精通計算機集成電路的技術大佬來爲内核設計底層交互,然後是通用可擴展接口,在這之後就是開發核心功能,還要爲上述功能開發開放的 API,供應用層的程序來調用。再然後是基本應用程序。
看似幾句簡單話,但這一系列工作涉及到許多核心技術,更别說還有技術專利的門檻。想要自主研發,很難繞過這些技術,有些就算出錢買專利還是買不到。
就拿安卓來說,其團隊從 2003 年 10 月成立到 2008 年正式推出 1.0 版本,便花費了将近 5 年的時間。而谷歌在 2005 年收購安卓時,更是花費了 5000 萬美元。再以鴻蒙來看,在華爲 2021 年的開發者大會上,餘承東曾透露,鴻蒙系統研發和推廣費用已經超過 500 億元。
假如系統真的開發出來了,廠商們還要面臨下一個嚴峻的問題:軟件開發商并不一定會在你的新平台上開發軟件。操作系統之争,核心其實就是生态之争。對于操作系統來說,生态是最寬的 " 護城河 ",是否擁有大量的軟件及硬件生态,能否帶來更豐富、更優質适配體驗,決定了操作系統的成敗。
因此,自研操作系統的第二大難點就是 " 生态 " 建設。在廠商們推出自研操作系統後,保障系統生态的搭建及系統的持續性維護,才是自研操作系統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廠商們可以花很長時間寫一個優秀的操作系統,但是他是不可能把所有硬件驅動、應用軟件都寫好。這些都需要有開發者去一步步完善積累。其中,最大難處就是應用的開發,像主流的安卓、iOS 都有數不清的應用。
若是沒有适配的軟件應用,就會沒有人用,然後就不會有廠家去支持,沒有廠家支持的系統連個打印功能也做不出來。所以,現在有的新開發出來的系統并不是軟件匹配系統,而是讓系統兼容軟件。後續還有更新,修複 bug 等很多問題。很明顯,抛開生态不談的操作系統等于白闆一塊。
如果想要開發者爲一個操作系統開發軟件,那麽你的平台要有足夠的吸引力,比如用戶基數多、收益好等等。但對一個全新開發的操作系統來說,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用戶數以及收益根本無從談起,此時如何培育生态就成了問題的關鍵。
舉一個久遠的例子,幾年前阿裏巴巴開發了一個名爲 YunOS 的系統,基于 Linux 平台,主要面向手機以及智能設備,手機廠商得益于阿裏的補貼,不少中低端機型都搭載了 YunOS,但随着補貼力度減小,YunOS 在手機上已經是半死不活的狀态,采用 YunOS 的智能手機少之又少。
如何從源頭上培育 " 開發者 + 應用 " 生态?又如讓優質的軟件進行生态傳導,至末端帶來龐大的用戶群?這對于自研操作系統的廠商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畢竟,新的操作系統平台意味着平台、開發者、用戶三方的利益的重新洗牌、分配和平衡。
也正因爲 " 涉及利益 ",所以在此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内,國内手機廠商都不得不采用基于安卓開發的操作系統。即使到了自研系統已經進入 " 下半場 " 的今天,國内手機廠商們依然無法快速 " 脫離 " 安卓。
因此,小米的澎湃 OS 和華爲的鴻蒙系統走的是一個路線。雷軍給出的說法是,澎湃 OS 是基于深度進化的 Android 以及自研的 Vela 系統融合打造。簡單來說就是基于開源的 AOSP 和自研的 Vela 打造,和華爲當初的 AOSP+ 鴻蒙 OS 走的是一個路線。爲的就是兼容安卓應用,實現軟件生态方面的過渡。
而等待生态形成規模之後,澎湃 OS 也将會逐步舍棄掉安卓的代碼,形成屬于自己的生态,同時完成萬物互聯的目标。
結語
就像《三國演義》的開頭所講: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個廠家的自研系統,都是今後自家産品天然的 " 疆界 " 和 " 護城河 "。各家系統生态割裂,各玩各的,免不了招攬優質開發者資源囤積獨特優勢,到時候會不會有某個廠家的獨占軟件,都尚未可知。
不過對普通用戶來說,統一不統一并不是重點。遙想當年鴻蒙 OS 因爲制裁被迫上馬時,因爲兼容安卓 apk,所以大家一直對 " 自研系統 " 這四個字嗤之以鼻,罵它是 " 安卓套殼 "。但是餘大嘴在發布會上說:
我們的鴻蒙系統可以支持到最早 mate10 手機的系統更新,讓老機型煥發新生。到場的嘉賓媒體也一改之前的态度,都在誇華爲系統做得厲害,同時瘋狂尋找下載系統體驗包。
很簡單,它真的很好用。
其實自研系統用戶看中的是統一且穩定的體驗,能夠惠及更多的用戶,才是一個自研系統赢得用戶信任的關鍵所在。後續對系統進行升級叠代,穩定優化和完善生态,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