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很多 " 新手 " 大學生,都會對大學生活充滿迷茫;對于留美大學生來說,還要經受 " 大學文化沖擊 " 帶來的挑戰。該如何充分利用大學生活?努力學習、獲得好成績,就夠了嗎?畢業于哈佛大學,現分别任教于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和查普曼大學的兩位教授,向我們揭示了一些不為人知的 " 象牙塔潛規則 ",帶我們重新思考大學生活的可能性,從而找到人生的發展路徑。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吳玉瑩 編丨 Jennifer
大學有什麼特别之處嗎?
在 The Secret of Syllabus 一書中,兩位作者 Terry Burnham 教授和 Jay Phelan 教授指出:大學有獨屬于自己的文化,一種完全不同于高中和社會的文化。
正因為其特殊,初入大學的人會實實在在地體驗到大學的" 文化沖擊 ",作者借用了這個人類學概念,來表示從高中升入大學的學生,在适應大學生活和文化時,最初遭遇的不适、迷茫、困惑,甚至挫折。
The Secret of Syllabus
回顧自己的大學經曆,Terry 曾經換過三個專業才最終确定了自己的志業,他本科讀生物物理學,第一個碩士讀計算機科學,第二個碩士專業為金融,一直讀到金融專業的博士,才進入屬于自己的研究領域。
在未來充滿不确定的時候,Terry 在餐館端過盤子,去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也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工作過,直到成為大學教授研究金融,他才明白,曾經走了那麼多彎路,自己的人生發展路徑才最終明朗起來。
和 Terry 成長期的困惑相似,Jay 在 UCLA 讀本科的第一年對課堂、教授完全處于一種不知所措的 " 隔離 " 狀态,導緻有幾門課拿了 F(Fail),雖然後來他學會及時調整人生狀态,讀了耶魯大學的碩士以及哈佛大學的博士,但 Jay 坦言,在大學有許多 " 應該做 " 的事他沒有做,許多時間和機會被浪費了。
兩位教授年輕時經曆了大學文化的沖擊,學會了如何在大學中取得成功,但在近三十年的執教生涯中,他們在 UCLA、MIT、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查普曼大學教過超過兩萬名本科生,發現大多數學生依然會陷入和他們當年相似的困境,這使他們迫切想要把自己的經驗告訴更多人,讓他們順利适應大學文化,了解隐形的大學規則,并獲得成功。
Terry Burnham 教授和 Jay Phelan 教授
可見,即使作為美國人,适應美國大學文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國際學生的中國孩子,去美國求學,其處境将更為艱難。
為此,外灘君采訪了兩位教授,一起探讨留美中國學生的 " 文化沖擊 " 以及有效的應對策略。
中國學生學習刻苦、成績好,
但在另一方面欠缺很多
無論是 Jay 任職的 UCLA,還是 Terry 任職的查普曼大學(加州地區頂尖私校),在他們執教近三十年的經曆中,兩位教授遇見過很多中國學生。提起中國學生的特點,排前三的是:學習刻苦、學習成績好、有禮貌。
這些當然不是缺點,但在隐秘的大學文化中,中國學生的特點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實現讀大學的目标嗎?
讀大學要獲得什麼?Terry 總結道,第一毋庸置疑是成績,盡可能是好成績;第二,是學習到知識,最好能升華成智慧;第三,就是來自教授的幫助,不僅涉及到學業,更是關涉學生的人生。
中國學生在第一項中表現優異,但在後面兩項,尤其是最後一項中的收獲相對來說就少了。因為它涉及到與教授溝通交流、建立關系的能力。
美國大學提供了非常多的師生交流機會,最常見的是 Office Hour。在今年查普曼大學開學演講上,Terry 曾問新生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在授課以外和教授第一次交談在什麼時候比較好?95% 的學生都回答:應該在開學一周後盡早跟教授溝通、交流,但實際上沒有人來。
在教授看來,在課堂上單向的信息交流是低效的,如果在課堂之外學生沒有跟教授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和良好的關系,學生将會錯失許多寶貴的機會。
采訪中,Terry 提到,他多次邀請任職知名企業的校友來和學生一起午餐," 有一次我給 70 個學生發了午餐邀請,猜猜最終來了幾個?"
"7 個。"
參加的學生有的得到了實習機會,有的得到了工作機會,這就是來自教授的幫助,但它不會寫在課程大綱裡。
" 您覺得其餘的學生為什麼沒來參加呢?"
" 因為他們讀大學的目标就是為了學習,為了獲得好成績,而午餐看上去跟好成績無關。"
知識和成績可以從書本獲得,但來自教授人生經驗而得出的智慧和及時幫助,必須要學生主動與教授溝通交流、建立關系才能獲得的,是超越了課堂教學之外的那部分。
" 在 Office Hour,學生可以跟教授聊生活,體育運動,寵物,餐廳等等,第一次見面可能有點陌生和奇怪,但随着次數越來越多,教授會越來越了解學生,從教授自身經驗得來的,比如如何做研究,如何生活,如何面試研究生院,如何面試找工作。
除了課本上的知識,他們還知道世界是如何運行的,這些内容都不會出現在教學大綱裡,但對學生來說都非常寶貴。"
建立在良好溝通交流基礎之上的師生關系,會帶來額外的好處,比如在申請研究生或工作的推薦信中,教授所展現的學生的品質、能力、強項,比千篇一律、泛泛而談的推薦信有價值得多,這樣的推薦信是每個學生都需要的,但隻關注學習,必然達不成這個目标。
大學教授不是「教科書」,
而是随時準備去幫學生的人
在 Jay 看來,面對美國文化和美國大學文化的雙重沖擊,中國學生還沒有很好地被美國大學文化所接納,他們在另外兩方面所面臨的問題,顯示了他們對教授身份的「誤解」。
Jay 在課堂上的語速非常快,而且經常涉及到非常美式的表達和内容,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想要完全理解是很困難的事。
" 但很少有人告訴我他們遇到了語言上的困難,中國學生可能是出于禮貌而不想或不敢尋求教授的幫助。但課堂上如果出現誤解内容,對他們學習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
适時地讓教授知道學生正在經曆困難是很正常的,中國學生可能是出于禮貌,也可能和大部分學生一樣不想讓教授覺得失望,給教授留下不好的印象。
學生不敢向教授 " 暴露 " 不好的一面,和學生面對考試的态度也非常像,都反映出學生對教授的「誤解」。
在學生時代,曾經被挂科的 Jay 以為,教授就是要找到那些不夠聰明的人挂掉他們。可能今天依然會有許多學生這樣認為,但那些在頭腦中出現關于教授态度的想象:讓教授失望,打擾教授,讓教授覺得自己不夠聰明,給教授留下不好的印象等等,都是多餘的擔心。
相反," 教授之所以成為教授,正是因為他們想要幫助學生,無論是學習還是人生其他事宜。" 這是等到 Jay 從學生時代畢業,成為教授之後的感想。
與「幫助者」這樣一種能動的、人的身份相反的,是大學生把教授當成不變的、物化的「教科書」。
在學生看來,教授是知識的化身,他們通過考試考察學生是否掌握這些知識,因此學生也隻問教授具體的學科問題。
但 Jay 和 Terry 強調,教授是人,是知識和經驗的結合體。比起具體的學科知識,Jay 更希望自己的學生會問:
你是怎麼學習的?
你是怎麼在經濟學、生物學和新聞專業三個專業中做選擇的?
你是如何找到自己志業的?
Terry 也指出," 學生把老師當作機器,就好像老師隻會上課、讀論文,如果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對待教授,那麼教授也隻能以機械的方式回複他們," 教授認真地說," 但老師也是人呀,我期待他們除了問我知識,還可以到辦公室分享幾個笑話。"
在傳統的中國教育中,學生和老師是單向度的知識傳授關系,但在美國教授看來,美國大學文化的特點就在于它提供了非常多的可供利用的幫助資源,和教授的雙向交流便是其中之一,和教授的 Office Hour,和教授一起午餐,把教授看作自己在學業、生活、人生選擇等方面的「幫助者」,才能超越學科教學和成績,完成大學時期多維度的人生獲得。
用有效的策略,
找到自己的人生發展路徑
在大學中,探索自己的人生發展路徑是每個學生的必經之路,但 Jay 和 Terry 都發現,今天一代的大學生們依然沒有找到正确的建議去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同時他們比上幾代人還面臨更大的壓力,這需要他們策略性地解決很多問題。
首先,這些壓力大多源自父母的焦慮,在壓力之下大學生們不得不盡快選定專業、選好研究生學校、确定好工作,和二十年前那代大學生相比,今天大學生的不确定性少了,同時探索也少了。
" 而父母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他們想要避免自己的孩子在人生中出現不好的結果,而不是去探索最好的結果。"
這顯示的是非常矛盾的親子關系,父母一邊說着愛孩子,為他們感到自豪,一方面又不信任孩子讓他們自己做選擇。這在中式親子關系中更典型和常見,父母過多卷入、控制孩子的教育選擇,會讓作為個體的孩子無法選擇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讓父母相信自己做選擇的能力,并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最合适的,是自我發展路徑的必經之地,而這需要建立跟父母積極正面的溝通,以及建立起信任關系。
其次,在大學中要想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學生還要學會一些重要的策略和技巧。
Jay 的大學經曆有一種「滞後感」。最初進入大學的時候,他感覺格格不入,坐在最後一排,不知道老師講的内容和自己的人生到底有什麼關系,因為最開始沒适應,所以成績單上有了 F;等到下定決心申請研究生,又發現很多應該「提前做」的事情沒有做,比如沒有提前準備 GRE,沒有提前找教授幫忙寫推薦信,沒有提前積累學術經驗等等。
雖然在非常不利的條件下開始申請,最終如願拿到了耶魯大學研究生院的 offer,但這樣的經曆恰恰顯示,在大學生活中,提前做規劃,以及盡最大能力達成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兩點,之所以很多人沒有做,是因為這其中涉及到策略和技巧。
以「規劃」為例,兩位教授所提出的,并不是類似傳統的 " 我要成為一名科學家 " 的既定目标,而是一種收集決策信息、認識自我的動态過程(It ’ s not the plan, but the planning)。
因此,兩位教授建議大學生們盡情探索大學帶來的各種可能性、深挖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在此基礎之上,将長遠目标拆解成可操作的具體行動:從規劃四年計劃,到規劃年度計劃,再到每學年計劃,讓行動填滿規劃。
比如以四年為期的規劃,教授建議重點考量以下三點:
暑假:參加夏校結識更多的人;找一份實習工作,了解自己期待的職業;或者規劃旅行,多了解世界等等。
參加非學術類活動:如體育運動、藝術活動、公益活動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融入到大學環境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做好學期和學期之間的連接規劃:是否要出國交換;養成固定的學習習慣;記錄自己的時間規劃并定期檢視是否做到……
有了不同階段的規劃,大學生才有可能做到「在大學開始之前就要考慮到大學的結局(think about the end of college before the start ) 。」
但很多時候即使有了規劃,也可能在中途出現變數,導緻結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如何在失敗和錯誤中反彈,也是一項重要的技能。
當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許多人會告訴你:要堅韌(be resilient),但如果沒有具體的行動,這就是一句口号。
兩位教授指出應對失敗最重要的策略,是去「解構失敗」," 也就是用各種方式分析失敗,就好像是給失敗做「屍檢」"。
為什麼會失敗?
能做什麼補救?
最初設定的目标是合理的嗎?
……
失敗一經分析便會發現,對失敗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遠超之前的想象,因此隻有通過諸如此類的分析,才可能改變以後的行為,從而影響未來的結果。" 我們經常忘記失敗是和成功聯系在一起,人生很有多經驗隻能從失敗中獲得。"
除此之外,書中還指出了許多「找到自己的人生發展路徑」的實踐方法,兩位教授在采訪中強調,這是一個「探索、嘗試、失敗、反彈」的過程。
他們建議所有的大學生,當他們想弄清楚自己最想做什麼時,必須要像偵探一樣去探索,和更多有經驗的人聊天,去觀摩自己理想的職業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向身邊的人學習,每一個不經意的機會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
" 要記住,你永遠是你人生的學生。"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