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創新藥企業的同時,騰訊也開始發揮自身雲計算、AI、數字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自建平台。
騰訊又出手了,這次是一家創新藥公司。
近日,南京甯丹新藥技術有限公司(簡稱 " 甯丹新藥 ")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爲股東,同時公司注冊資本由約 1256.34 萬人民币增至約 1326.14 萬人民币。
官網顯示,甯丹新藥聚焦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新藥開發領域,緻力于爲廣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找到更好的疾病解決方案。
這并非騰訊在創新藥領域的首次投資。過去幾年,騰訊已經接連投資多家創新藥企,并且投出 AI 藥物研發獨角獸——晶泰科技。
除了參股以外,騰訊還直接建立 AI 新藥研發平台。其以自身雲計算、AI 等信息技術爲支點,在 AI 制藥領域迅速入局。
01 騰訊投了家 " 先聲系 " 藥企
從注冊時間來看,2020 年成立的甯丹新藥很年輕,但事實上,甯丹新藥團隊的創業曆程已經有十餘年了。
公司的核心團隊,來自于上市公司先聲藥業的中樞神經系統項目組。
甯丹新藥 COO 陳榮談到,當年,先聲藥業鼓勵内部創業,希望借由市場化機制,更好推動項目進展,于是在 2012 年,陳榮所在的團隊出來創業,第一家創辦的公司叫做江蘇歐威醫藥,直到 2020 年,考慮到進一步發展,成立了甯丹新藥。
據了解,甯丹新藥的核心成員均在創新藥行業浸潤多年,CEO 楊士豹,曾任先聲藥業項目總監,先後主持 7 個新藥品種的研發,多個産品已上市銷售;合夥人王鵬,曾任先聲藥業高級副總裁,藥明康德副總裁等,在美國先靈葆雅新藥發現部門擔任資深研究員超過 18 年,曾主導或負責 20 多項創新藥進入開發。
爲什麽會選擇切入神經系統領域?
陳榮解釋稱,當初創業之時,最火的行業是腫瘤行業,他們預計腫瘤行業将成爲未來很熱、競争激烈的研發領域;同時,甯丹新藥的團隊發現,伴随中國老齡化加劇,神經系統疾病患病率會越來越高,但臨床用藥品種稀缺,基本十幾年沒有什麽新藥。
于是,希望差異化研發的甯丹醫藥,沒有跟随潮流選擇腫瘤項目的立項,而是另辟蹊徑,投入到神經系統用藥的研發。
定位于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創新藥探索者,甯丹新藥旨在爲 CNS 疾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已有七個新藥進入研發管線,此外,公司還有 CNS 疾病藥物更早期項目正在醞釀中。
在資本市場,甯丹醫藥頗受歡迎,動平衡資本、南京市産業發展基金、藥源生物、招商健康等都曾參與過公司的早期投資。
騰訊入股後,将爲甯丹新藥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資源支持。
一方面,騰訊的資本注入将加速甯丹新藥的研發進程,幫助公司提升藥物研發實力;另一方面,騰訊也将借助平台優勢、自身大數據等基礎優勢,爲甯丹新藥的商業化進程提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甯丹新藥的核心團隊以及騰訊等投資人對公司的具體持股情況,暫時還沒有對外披露。
02 騰訊切入創新藥:左手投資,右手 AI 加持
對于甯丹新藥的投資,并不是騰訊首次涉足創新藥領域。
在此之前,騰訊已多次出手醫療賽道。早在 2014 年下半年,騰訊就開始涉足醫療領域的投資,直到近幾年,騰訊更是直接把觸角伸向了創新藥領域。
2020 年 8 月,美國舊金山人工智能加速藥物篩選的初創公司 Atomwise 完成 1.23 億美元 B 輪融資,騰訊作爲老股東在本輪追加了投資。Atomwise 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利用 AI 來加速化合物篩選,幫助新藥發掘。
2021 年 2 月,騰訊完成了對華毅樂健的天使輪融資,公司一家緻力于基因治療創新藥開發的生物技術公司。
2022 年 5 月,圓因生物完成了超 2.8 億元的 A 輪融資,公司專注于環狀 RNA 技術在創新藥物和創新療法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在其一衆投資方中,騰訊投資赫然在列。
2022 年 8 月,騰訊投資北京丹序生物制藥,持股 3.18082%。據官網介紹,丹序生物是一家生物創新藥研發生産企業,緻力于抗體藥物研究開發,主攻疾病領域包括傳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在内的各項适應症。
以騰訊爲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切入醫療健康賽道,本質上而言都是其對于業務的延伸和補充,其切入的形式,則受限于各自獨有的基因。
" 騰訊做醫療,一開始是希望投資完全頂起來。" 騰訊互聯網 + 醫療業務負責人曾公開表示,一開始是投資,後來騰訊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原因在于醫療行業具有複雜性,純粹靠投資的推動會比較困難。
在創新藥領域更是如此。衆所周知,新藥研發工作風險大、周期長、成本高,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源投入,才有可能成功研發出一款新藥。
于是,騰訊在投資創新藥企業的同時,也開始發揮自身雲計算、AI、數字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自建平台。
随着 AI 向各行各業逐漸深入地滲透,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也開始應用到制藥領域各個環節,以此優化新藥研發的效率及質量,降低研發成本。
利用自身積累的 AI 算法經驗,騰訊快速入局,力求在 AI 制藥的藍海市場中分一杯羹。
2020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峰會上,騰訊對外發布了首個 AI 驅動的藥物研發平台——雲深智藥(iDrug),旨在用技術加快新藥研發。
雲深智藥整合了騰訊 AI Lab 和騰訊雲在前沿算法、優化數據庫以及計算資源上的優勢,緻力于幫助用戶大幅度減少尋找潛在活性化合物的時間和成本。
2022 年 4 月," 雲深智藥 " 發布了業内首個藥物 AI 大型分布外研究框架 DrugOOD,包括數據集整理器和基準測試,提供大規模、全面的藥物 AI 泛化數據集,覆蓋 AI 藥物輔助設計任務中發生分布偏移的各類場景。
進入 2023 年,AIGC 行業爆火,騰訊健康順勢發布了醫療大模型,以及智能問答、家庭醫生助手、數智醫療影像平台等多場景 AI 産品矩陣。
據悉,騰訊全新發布的全鏈路自研混元大模型,加入了涵蓋 285 萬醫學實體、1250 萬醫學關系,覆蓋 98% 醫學知識的醫學知識圖譜和醫學文獻。
目前,騰訊醫療大模型包括文案生成、智能問答、病曆結構化和檢索、影像報告和輔助診斷等場景大模型,可嵌入醫療環節全流程,在科室導診、醫生推薦、預問診、醫患對話、病曆自動生成和智能院務客服等應用場景中,實現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擁有全面的 AI 生态的騰訊,其大模型極有可能最快在醫療場景中落地,一方面,騰訊在算力供給、數據存儲、安全防護等數字基礎設施方面的積累,将爲醫療行業提供可靠的底層保障;另一方面,借助微信、騰訊會議等廣泛的用戶能力,人工智能應用可以廣泛助力醫療普惠。
騰訊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起步并不晚,隻不過在業務布局、戰略調整上更爲審慎,相信依托領先的自研産品實力,騰訊還将打造更多醫療行業實踐的優秀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