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華商韬略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音 頻丨
2001 年 1 月 20 日,即将離開白宮的克林頓,在任期最後兩個小時,簽署了一份特赦令。
特赦令上的男人,叫作馬克 · 裏奇。
他被通緝了十七年,在美國司法部的眼裏,這是全美 " 最腐敗的商人 "。
十七年很長,但在特赦令發出時,逃亡的億萬富翁馬克 · 裏奇正在瑞士盧塞恩湖畔的玫瑰莊園喝着咖啡看報紙,過着神仙似的悠閑日子。
克林頓的特赦令,在白宮内部引起了一陣騷亂。
就在總統特赦令發布一個月之後,美國中央情報局發現,從 2000 年 9 月開始,裏奇就通過地下網絡從伊拉克低價購入大量石油,并作爲交換條件給了薩達姆一大筆回扣。
薩達姆用這筆錢購買了殺傷性武器,這些武器最終都落到了反美武裝手裏,成了射向美國的子彈。
知道這消息的美國人炸了窩,他們瘋狂質問裏奇:" 發這種财,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裏奇毫不在意," 我可不是美國人,我也從來沒犯過罪。"
論在混亂中尋找機會的能力,沒有幾個人能與馬克 · 裏奇比肩。
從 1974 年開始,在數十年的時間裏,馬克 · 裏奇的财富以每年近 50% 的增幅上漲,積累了百億美元身家。用一句話總結他的風格——哪裏有戰亂,就把生意做到哪裏。
這一點上,沒人能比他更輕巧熟練,即使是洛克菲勒、摩根這些老錢家族也望塵莫及。
論把美國政府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能力,同樣沒幾個人能比得上馬克 · 裏奇。屢次把美國法律禁令踩在腳下,并利用這些禁令大賺特賺,最後還能在多國元首力保下全身而退。
靠着在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 " 無下限 " 的操作起家,被多次追殺又屢屢逢兇化吉。這位被評價爲 " 二十世紀最具争議 " 的商人的一生,俨然是一部險象環生的财富傳奇。
猶太人的身份,是裏奇最初的傷痛。
1939 年二戰前夕,爲了躲避納粹的追殺,5 歲的猶太男孩裏奇和家人從比利時漂洋過海,逃亡到美國。
靠着走街串巷,叫賣從工廠廢料裏撿來的布料和廢棄金屬,裏奇的父親艱難養活着一家人。戰勝貧窮,寫進了裏奇的骨子裏,也成爲他這一生最大的追求。
1954 年,20 歲的裏奇從紐約大學辍學後,去當時全美最頂尖的日用品公司菲布羅公司應聘。老闆耶西森測試應聘者們快速計數的能力,裏奇脫穎而出,成了一名周薪 60 美元的交易員。
一位菲布羅的前同事評論道:
" 裏奇是全公司記憶力最好的人,他好像從來不會出錯。"
猶太人驚人的經商天賦,很快就在裏奇身上展現出來。
朝鮮戰争前夕,出于戰略需求,各國大量儲備用以制造電池的水銀,導緻水銀價格飙升。裏奇用盡辦法,愣是搞來了全球最大兩家汞供應商的産品交易權,讓東家菲布羅通過低買高賣狠狠賺了一筆,這也讓耶森西對其青眼有加,并傾注大量資源培養。
1958 年,與耶西森有生意往來的古巴政府垮台,裏奇被委派了一個重要任務:與舊政府善後,同時嘗試建立與卡斯特羅新政權的交易。
在不講規則,隻講輸赢的混亂古巴,裏奇得到了最嚴格的商業訓練。他把從古巴學到的東西帶回紐約,并成爲其信奉一生的經商哲學。
此後,裏奇駕輕就熟,在全球不斷尋找買主賣主,撮合交易從中獲利,他的好搭檔,另一名猶太商人格林負責貨物運輸,兩人攻城略地、戰無不勝。
讓裏奇徹底 " 出圈 " 的,是二十世紀最暴利的黑色黃金——石油。
上世紀 60 年代,國際原油市場的格局一目了然,海灣、新澤西标準、美孚、雪佛龍、德士古、英國石油和荷蘭皇家殼牌這 7 家石油巨頭,壟斷了全球的石油供應,統治着所有交易,按照期貨交易模式,原油在幾年前就被巨頭們以固定價格預定。
60 年代末,裏奇敏銳地嗅到了政治信号:一些中東國家爲了改變石油貿易中的被動地位,可能會禁止石油出口。
1969 年,裏奇秘密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間建了一條原油運輸管道,中東的大量原油通過這條秘密管道流入了菲布羅的口袋。
不久後貿易禁令果然來了。石油市場供不應求、當石油七巨頭無計可施之時,黑色黃金已經通過菲布羅出口到全世界。
裏奇以每桶加價 14 美金的價格出售石油,一些人罵他投機倒把,他倒是覺得自己已經很仁慈,因爲如果想加更多的價賣,也隻 " 比從小孩手裏搶糖果還簡單 "。
這次由裏奇操盤的 " 神操作 ",讓菲布羅一躍成爲國際上重要的原油供應商,也讓裏奇聲名鵲起。
後來裏奇回憶說,當他興沖沖準備從老闆那領取 100 萬美金獎勵時,卻被拒絕了。這件事導緻了他和菲布羅之間關系破裂,成爲他另起爐竈的契機。
當然,這也許隻是裏奇出走的一個借口,裏奇的翅膀早就硬了。
1973 年 11 月,裏奇和搭檔格林合夥成立了馬克 · 裏奇 AG 公司(以下簡稱 "AG"),并巧妙地把公司注冊地設立在瑞士楚格州,這裏安全私密,對個人财産的保護性極高。
AG 成立後,裏奇做的第一件事是動手開挖——把菲布羅公司顧客名單裏的顧客都搶過來,從石油、谷物、金屬到其它日用品生意,一個都沒放過,把老東家逼入絕境。
第二件事,仍然是動手開挖。裏奇從菲布羅重金挖來不少前同事,然後在公司内部用高薪重獎刺激,AG 的工作強度 " 比投行還高 3 倍 ",但金錢的誘惑讓所有人心甘情願賣命。基層員工巴不得上級領導多抽點時間陪家人,這樣自己就能趁此機會取而代之。
規則,從來不是爲裏奇這種人設定的,全世界哪個國家最不太平,AG 就跟哪個國家做生意。
他突破了各種政治和道德的阻礙,無視聯合國的禁令,從低油價的蘇聯倒出大批原油,賣到種族隔離期間的南非,又以中間人的身份安排白糖換原油的交易,無視美國的制裁把白糖賣到古巴。
1980 年,AG 的營業額達到 150 億美金,但真正驚人的是淨利潤:70 億美金。
1981 年爆發的 " 伊朗人質危機 ",開啓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政府禁止美國公司和個人,與伊朗做生意。
早在 1974 年,裏奇就與伊朗政府暗通款曲,他用軍火從伊朗換購了大量石油。因此,禁令不僅沒吓住他,反而讓他更興奮,這次他又可以利用 " 禁貿 " 的機會從伊朗大賺一筆。
爲了避免遭到監管,馬克 · 裏奇必須繞過美國從伊朗買石油。他首先通過名下在瑞士的公司從伊朗買下石油,然後轉賣給兩家美國公司——休斯敦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薩斯石油公司。這筆 2 億美元的石油購買資金,最終通過他在蘇黎世、巴黎、倫敦的銀行戶頭流向伊朗。
休斯頓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薩斯石油公司拿到石油後,開始在美國對敲轉手,油價被倍數擡高,這樣,不管是 AG,還是休斯頓石油或者西得克薩斯石油,都能狠賺一筆。
在這之後的十多年裏,伊朗一直爲馬克 · 裏奇供應石油。但裏奇一直覺得自己是在搞國際慈善公益:
" 我們買來石油,負責運輸,然後賣掉。伊朗人沒辦法自己做這些事,而我們能夠做到。"
在裏奇的眼裏,就沒有不能做生意的國家。
他像是美國的克星,美國跟誰關系不好,他就上趕着給誰送錢。
美國政府當然大爲光火,雖然裏奇總是能鑽個空子打個擦邊球,但常在河邊走,不濕鞋是不可能的。1982 年,裏奇被盯上了。
這一年,美國聯邦法院對 AG 旗下的 AG 國際美國分公司的 18 位經理人發出傳票,但裏奇對一切無動于衷,依然保持着公司每日的運營,并拒絕接受美國陪審團的傳喚。
1982 年 9 月,聯邦法庭以蔑視法庭罪,指令裏奇限期遞送陳述文件,或者選擇支付每工作日 5 萬美元的滞延罰金。
當罰金累積到 1900 萬美元時,裏奇來了一招 " 偷天換日 "。他把 AG 國際賣給了一家叫克雷倫敦的公司,但這家克雷倫敦公司,從雇員、地址、董事會都與 AG 國際一模一樣。
換皮操作後,AG 國際就此不複存在,聯邦法院 " 告無此人 "。
1983 年,聯邦檢察官又再次控訴馬克 · 裏奇多宗罪狀,包括敲詐勒索、偷稅漏稅以及在人質危機期間與敵國進行交易等 51 條罪狀,如果這些罪名成立,裏奇将被判處 325 年監禁,牢底坐穿。
爲了躲開特工們的追捕,裏奇在抓捕令生效前兩天從美國逃到了瑞士,人在瑞士,他堅稱自己無罪,AG 是成立在瑞士的公司,美國法律管不着,他更無須回應這些莫須有的指控,并公開聲明放棄自己的美國公民身份。
裏奇還坐得住,但瑞士政府坐不住了。
雖然裏奇還不是瑞士公民,卻是瑞士的納稅大戶。17 年來,他在瑞士楚格州設立了 33 家公司,爲楚格州創造了巨額稅收。
瑞士駐美國大使當即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抗議書,聲稱美國政府的訴訟是對瑞士經濟的威脅,并譴責美國是在勒索裏奇,瑞士政府甚至還派出兩名律師前往美國交涉。
楚格州州長說得很直白:" 我們不想失去裏奇或其他類似他這樣的人,他們對瑞士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就是金錢的力量,在瑞士的保護下,裏奇逃過了美國政府對他的一切控告。
其實在美國,政府對裏奇也是 " 兩幅面孔 ",一邊在法庭上 " 追殺 " 裏奇,一邊又和裏奇打得火熱。
通過裏奇的公司,美國農業部把大麥小麥賣給其他國家,起碼從中獲利了 1 億美元;美國造币廠從裏奇新成立的克雷倫敦公司購買了價值 3000 萬美元的鎳、銅和鋅;美國内政部還允許裏奇投資 4500 萬在新開發的維爾克群島設立氧化鋁工廠。
在後來的披露中,裏奇能逃過指控,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來自布什家族的庇護。
裏奇的大部分金屬交易,都是通過布什的弟弟普雷斯科特在運行。在違反美國對伊朗的石油禁令期間,他通過布什家族、國防部長切尼及其同盟公司賺取到數億美元。
因此在老布什就職總統的時候,對裏奇經以色列運往伊朗的武器換石油交易,沒有采取任何處置。
當前蘇聯風雨飄搖、金融系統崩潰之時,布什家族和裏奇聯手運作,通過内幕交易等方式從前蘇聯轉移了過萬億的盧布,并在世界各地的 25 個賬号内洗白了這筆錢。
即使是克林頓簽署的那份特赦令背後,也很難排除金錢作祟的因素。
曾在 1992 年至 2000 年間,裏奇的前妻丹妮絲對克林頓所在的民主黨捐款 100 多萬美元,其中 32 萬美元捐給希拉裏競選參議員,但這隻是外界看得到的數額。
衆多打點出去的真金白銀,保障了裏奇最終能有驚無險地從事着遍及全球的黃金走私生意,石油運輸被僞裝成日用品貿易、核彈銷售被僞裝成金屬交易、還有大量和恐怖分子極端組織的黑市交易。
從紐約的交易所到倫敦的銀行,從俄羅斯的鎳礦到馬來群島的錫礦,裏奇沉溺在這場巨大的商業遊戲中,全世界的政客、恐怖分子、黑社會、軍火商都是他的 " 座上客 ",他的一通電話,就能立刻聯絡到幾乎所有駐外使節和能源部長。
哪裏有危機,哪裏有戰争,哪裏就有裏奇。
據說曾有名新職員向裏奇讨教生意經,裏奇随手拿起桌上一把小刀,一根手指放在刀刃上滑動着說:
" 每天都走在刀尖上,最重要的是不掉下來。"
這個爲了躲避納粹追殺逃難到美國的猶太男孩,童年時因爲總是換學校而沒有朋友的男孩,因爲貧窮而不得不在課餘時間當卡車司機、夜裏也要打工賺學費的男孩,最終在劍走偏鋒之下,成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
富豪榜單從來沒把裏奇放進去,因爲他們無法估算這些刀尖舔血的生意到底給他帶來了多少财富。有私人機構評估了一番,給出了一個很難認定準确程度的數字:淨資産 100 億美金。
裏奇帶來的 " 裏奇效應 " 如風暴席卷整個商界,一些本就不安于本分的後輩恍然大悟:原來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法律就是用來鑽空子的,生意居然還可以這樣做。
于是,全世界各地都湧現出裏奇的門徒,他們迷戀裏奇的交易風格,并聚集在一個極端私密的非正式石油交易商網絡。裏奇也對他的門徒們進行資助,還對已經建立起店鋪的貿易商進行培訓。
這些 " 裏奇男孩 " 也把公司設在瑞士,他們不擁有也不運營煉油廠,隻是從生産商那裏買入石油,然後高價賣出。
每當一些石油供應國出現政治不穩定,他們便趁虛而出,比如赤道幾内亞和蘇丹,動亂的環境讓傳統石油公司不敢涉足," 裏奇男孩 " 們一擁而上迅速瓜分。
又比如,他們還擅長借錢給急缺資金的公司,換取低價收購這些公司貨物的權利。這也是跟祖師爺學的:AG 曾向秘魯第二大鋅礦開采公司貸款 4000 萬美元,條件是買斷其 6 年的鋅和其他礦物收購權。
從 1993 年開始,裏奇陸續将自己所持的 AG 股份賣還給公司,随後 AG 被裏奇之前的助手們接盤,更名爲嘉能可。
新生的嘉能可依然承襲了裏奇的風格。去年 3 月,倫敦金屬交易所期鎳價格出現異常暴漲,最大漲幅接近 250%。我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鎳鐵生産商青山集團慘遭逼倉,市場盛傳這可能就是嘉能可的手筆。雖然嘉能可矢口否認,不過大家還是認爲嘉能可即使沒有直接參與這輪逼空,也是這一波行情的間接參與者。
2001 年,裏奇又賣掉了名下的投資公司,正式隐退。至此,剩餘的人生裏,裏奇最大的任務就是花錢。
從瑞士到西班牙,從英國到美國,老裏奇買下各種豪華别墅,然後在全世界的别墅裏擺滿了頂級藝術珍品。他喜歡打華麗的領帶,抽古巴雪茄,擁有一整個船隊的油輪,每天的日常就是會見各國退休的政客,欣賞頂尖藝術家們的表演。
但大佬,不是沒有心碎時刻,在美國已經聲名狼藉的他,從 1983 年之後再也沒回過美國。當父親和女兒陸續在美國去世時,他能做的也隻有在電話裏道聲永别。
當失去比得到的更多,裏奇才反思金錢帶給他的到底是什麽。
老年的裏奇開始把大量精力和三分之一的财富傾注在以色列,在以色列蓋醫院、蓋學校,一捐就是十億美金量級,幫助成千上萬深陷困頓的猶太人脫離困厄。
爲什麽?可能因爲他是猶太人,他從來沒愛過美國,愛猶太人共同的家園勝過一切;可能因爲想到了自己童年時的悲慘逃亡和移民美國後格格不入的生活而無法釋懷,從而更感同身受;可能隻是因爲年輕時賺了大量不擇手段的金錢,年邁時散盡千金找點兒慰藉。
很難用 " 好壞 " 評價裏奇,他是美國人眼裏的惡棍,卻是以色列人心中的偉大人物。
2013 年,78 歲的裏奇在瑞士離世,葬于以色列,結束了充滿紛争的一生。
在裏奇的官方傳記,結尾是這樣一句話:
" 馬克 · 裏奇,一位出色的滑雪者以及藝術贊助人。"
[ 1 ] 《石油之王:馬克裏奇的秘密人生》華夏出版社 丹尼爾 · 阿曼恩
[ 2 ] 《美國傳奇罪犯引領國際石油走私網 獲克林頓特赦》商業周刊 徐海靜
[ 3 ] 《馬克 · 裏奇的嘉能可 " 帝國路 "》國際金融報 唐逸如
[ 4 ] 《悼念馬克裏奇》經濟學人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歡迎關注華商韬略【視頻号】·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歡迎關注創牌者【視頻号】·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韬略》,爲了便于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标華商韬略公衆号,感謝支持,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韬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圖蟲創意、東方 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爲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華商韬略旗下公衆号,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系:010-65580525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号【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号【華商韬略】原創内容
◆◆◆
"點贊" 是喜歡," 在看分享 " 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