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690 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57 個詞條
最近在某平台刷到一個短視頻,内容是一檔名叫《姐妹們的茶話會》的綜藝節目剪輯。
在這期節目中,嘉賓趙小棠分享了自己的戀愛觀,她說:
" 三天不聯系就等于默認分手。
如果一個人很喜歡你的話,他會每天不停地想要聯系到她……
如果你沒有一些特别特殊的事情,那基本上,你就在等同于告訴我‘我根本就不在乎你’。"
另一位嘉賓傅首爾立馬接道:" 誰會三天不聯系啊?是被關起來了嗎?
旁邊的男嘉賓也附和稱,自己不會三天不和女朋友聯系。
無獨有偶,網友們在知乎上讨論過這麽一個問題:什麽時候意識到應該分手了?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稱:" 當對方死了,就該分手了。"
然而這并不是一個 " 死了都要愛 " 的悲情故事。
從答主在這句話下面貼出的聊天記錄來看,網友口中的 " 死 ",并非生理意義上的死亡,而是指因爲長時間的不回消息,讓人覺得自己一直在和空氣說話。
自己發送信息的對象,似乎已經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已經收不到消息了似的。
這個回答得到了衆多網友的贊同,絕大部分人認爲,自己無法接受伴侶持續不回消息。
可是,在情侶相處時無法忍受的行爲,在好友之間呢?收到好友的消息,就可以理所當然地不回嗎?
關于這個問題,知乎上有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她表示,自己就是那個從來都不回消息的人。
對她來說,不回消息,是因爲大家關系太熟了。
她在家時,有看不完的電視和玩不完的遊戲,有朋友發消息,她會看一眼,感覺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就會想着晚上再回,結果晚上經常忘了;
到了第二天,她想着反正已經到第二天了,沒必要再回,所以最後就沒有回。
相比于對朋友的已讀不回,這位網友收到陌生人的消息反倒會秒回,因爲她覺得,在對方不了解她的情況下,不回消息會顯得不禮貌。
她甚至炫耀道:
" 我閨蜜對我的寵愛更是極深,你能想象一個人連續不斷的給另一個人連發自己碰到的趣事持續十天,并且(是在)明知得不到回複的情況下嗎?"
說實話,我不能想象這位網友的閨蜜在連續十天得不到回應時是什麽心情。
更不能理解,面對陌生人時,她知道不回消息是不禮貌的,面對自己的朋友,怎麽就覺得連續十天已讀不回也可以呢?
有網友說,哪怕關系再親近,這種行爲也不禮貌。
下面有人反駁,認爲别人不回複,就是一種暗示。
樓主口中的互相尊重,在有些人眼裏隻是一方的自作多情。
這位網友真的是不想和閨蜜做朋友了嗎?
顯然不是。
她自己也說,如果是閨蜜打電話找她," 隻要找了我我就一定會去 "。
但是一個天天被忽視的人,需要有怎樣的信心,才能不在自己的單方面付出始終得不到回應時産生懷疑?
世界上真的有人喜歡吃閉門羹嗎?
網友 G 曾經有一個自認爲特别好的朋友 X。
X 從來不回 G 的消息,在 G 因此生氣時,X 會道歉,然後堅持回複兩天,之後便故态複萌。
用 X 自己的原話就是 " 我錯了,下次還敢 "。
G 非常反感别人不回消息,但因爲 X 對所有朋友都是這樣,G 就選擇了包容。
可當 X 喜歡上一個男生時,G 的想法改變了。
X 喜歡那個男生,可那個男生不喜歡她。她對男生進行消息轟炸,男生的态度卻很冷漠。
X 向 G 她們抱怨男生不回消息,并把他的備注改成 " 已讀不回狗男人 "。
G 覺得很諷刺,X 不回朋友消息,覺得理所應當,怎麽别人不回她時,她就受不了了?
有一次,X 說自己要下鄉調研,G 給她發了一天消息都沒有收到回複。
G 很擔心,害怕 X 出了什麽意外,便四處詢問兩人共同的朋友,朋友開玩笑說讓 G 給她發個紅包把她炸出來。
G 發了紅包,依舊沒有回應,到了第二天,X 收了紅包,沒有回應 G 關于她人身安全的擔憂,隻是淡淡一句 " 咋了這是 ",便再次杳無音信。
後來 G 才知道,調研那天,X 走了一天的路,結束之後就去和男網友打遊戲了。
第二天 X 出去吃了火鍋,又睡了一整天,然後才想起要回 G 的消息。
還有一次,G 因爲感情問題傷心難過,獨自在天台上哭泣。
在冷風中,G 給 X 打了兩個電話,發了好幾條消息,卻始終聯系不上 X。
第二天 G 才知道,X 是爲了不耽誤和男網友打遊戲才沒有搭理她。
後來,G 把自己很要好的新朋友介紹給 X,X 對新朋友相當熱情。X 從不給 G 的朋友圈點贊,卻會給新朋友點,一條不落。
有一天,G 和新朋友都發了一條 " 網抑雲 " 的朋友圈,X 對 G 不聞不問,卻給新朋友點了贊,并評論 " 怎麽啦寶,抱抱 ~"。
那一刻,G 徹底心灰意冷,決定放棄 X 這個朋友。
從此之後,G 再也沒有主動和 X 聯系,X 問她最近過得怎麽樣,她也沒回,反倒是 X 開始抱怨 G 不回消息了。
時間久了,任何人的包容都會達到一個極限。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戴爾 · 卡耐基曾說過這樣的話:
" 真正的朋友是一劑緩解郁悶心情的良藥,是幫你卸去心頭重壓的瑰寶。
和朋友分享快樂,你将得到兩份快樂;和朋友分享憂愁,你将卸下一半憂愁。"
當我們有好消息時,會想和所有自己在意的人分享;當我們有壞消息時,會想告訴能給自己提供安慰和支持的人。
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朋友分享,是非常自然的情感表達,也是證明自己時刻在想着對方的方式。
畢竟,我們在給今天的午飯和上班路上遇到的可愛小狗拍照之後,隻會把照片發給自己在乎的人,而不是随便發給一個普通同事。
習慣性不回朋友消息的人,絕大部分卻認爲,因爲關系好,所以自己不回消息朋友也不會介意。
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需要依靠交流來維護的。
兩個不能經常見面的人,如果一方總是在另一方發消息時不予理睬,發消息的人要如何确認對方真的在乎這段友誼?
如果分享的對象始終沒有回應,那麽這種分享又有什麽意義?有沒有這個朋友又有什麽區别?
慢慢地,兩個人漸行漸遠,最終失去所有交集。
《左傳 · 僖公三十三年》中,曾這樣描述過一對恩愛夫妻:" 初,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
衆所周知的成語 " 相敬如賓 " 便是出自這裏。
有些人誤以爲 " 相敬如賓 " 便是 " 把對方當外人 ",是感情不好的表現,事實上恰恰相反。
無論感情有多好,都不會改變每個人是獨立個體的事實。
既然是獨立的個體,相處的時候,就必須給予對方尊重,就必須照顧對方的感受。
而一種行爲是否尊重人,隻和這種行爲本身有關。
不尊重人的行爲,對誰做都是不尊重的,不會因爲 " 熟 " 或者 " 關系好 " 就變得可以接受。
如果不回領導信息是不禮貌,如果不回伴侶信息是沒把對方放在心上,那麽對于朋友來說,亦是如此。
朋友不說,不代表不在乎,千萬不要把别人的包容當作理所應當。
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才可能長久。
作者:漾忱,精讀原創作者。
↓免費試讀《精讀君通識詞典》前 30 個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