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孩子戀愛,對今天的父母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需要如臨大敵的養育危機。在外灘君的調查中,超過八成的父母都願意和孩子們推心置腹地聊聊這個話題。但在教育這個視角下,戀愛主題似乎總是隐身的。這也讓聊聊戀愛這件事,變成了一件技術活。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 Jennifer 編丨 Luna
去年," 科學早戀 "一詞火上了熱搜,一下子刷新了大家的認知。
據說貢獻這一熱詞的,是北京海澱區某著名中學。起因是班主任發現兩個學生早戀了,請雙方家長來面談。
結果,兩位家長互相 " 看對眼 " 了,覺得雙方家庭條件挺匹配的,居然直接跟老師說:" 我們都挺滿意的,您就别橫加幹涉了,隻要不耽誤學習就好。"
一時間,這種經過家長 " 審核 ",獲得批準的學生戀愛,被稱為 " 科學早戀 ",還有人冠上了高大上的經濟學頭銜——" 新中産家長圈的風險對沖 "。
圖源電影《怦然心動》
當然,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證實,不過這些年,家長對于 " 學生早戀 " 的态度,的确在發生着變化。
不僅如此,一些開明的教育工作者也在竭力破除 " 早戀 " 這一詞語——正處于初高中階段的孩子,正處于懵懂的青春期,對異性天然産生好感,有戀愛的需求是十分正常的,何來 " 早晚 " 一說?
甚至有一些學校,不僅不會對學生情侶圍追堵截,還會因勢利導,讓這份美好的校園情愫,成為學業成長中的催化劑。
《2015 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數據顯示,90 後和 95 後的初戀年齡分别為15.18 歲和12.67 歲,也就是高中和初中階段。雖然沒有明确數據支持,但是如今 00 後和 10 後的初戀年齡,恐怕也不會晚于這個時間。
圖源電影《怦然心動》
不可否認,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特殊情感,不管外界是否願意将其稱之為 " 校園愛情 ",它都像一陣猛烈的飓風,讓身處其間的孩子,在情緒和認知上産生極大的震蕩。
可是,對于這門重要性不輸給學業的人生大課,我們究竟上得怎麼樣?還有什麼需要彌補的?
最近,外灘君發起了一份小調查,搜集了近百位來自不同城市的家長,對于未成年學生戀愛的态度和觀點,并采訪了身邊有過 " 早戀 " 經曆的學生。
家長對 " 早戀 " 的态度,
不再 " 談虎色變 "
從外灘君搜集到的調查問卷來看,今天的家長對待 " 校園戀情 " 的态度,相比上一輩人,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其中,有超過80%的家長,都表示自己會和孩子聊關于愛情方面的話題;還有15%的家長表示,自己想和孩子聊,但是沒有合适機會,或者不知道怎麼聊。
外灘教育制作
對于" 如果孩子在學校裡有正在發展的戀愛對象,家長的态度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有超過35%的家長,選擇了會在合理引導的基礎上,給予支持;僅有10%的家長表明" 不支持,會影響學業 "。
外灘教育制作
有意思的是,更大比例的家長,接近46%,則選擇了" 不一定,要看對方孩子的綜合情況 ";這也意味着,如果對方孩子足夠優秀,家長其實是不反對的。這其實和海澱某著名中學支持 " 科學早戀 " 的家長,态度相似。
不僅僅是對待學生戀愛上态度開放,今天的家長對于下一代婚戀觀的看法,也在突破傳統的認知。
今天年輕一代的婚戀觀越來越開放,單身群體中 " 不婚族 " 比例越來越高,受訪家長中,僅有18%表示," 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不要有這樣的想法 ";而超過 54%的家長,表示" 無所謂,孩子的人生自己開心就好 "。
外灘教育制作
相比對愛情和婚姻上的寄托,今天更多家長,超過50%都認為," 修煉好自己,比找對另一半更重要 ",這也是他們最希望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
外灘教育制作
總體來看,這次參與外灘君調查的家長們,對于 " 青少年戀愛 " 還是有着别樣的寬容,并能理解孩子的處境。
有一位家長留言說:" ‘學生戀愛’與其說是戀愛,不如說是孩子們之間尋找存在感和認可度。特别是高中生,巨大升學壓力下,他們需要被認可、被發現、被理解,當家長和老師不能給予,他們一定會在同齡人中尋找認可和理解,尤其是來自異性的同學、朋友。"
還有家長表示," 校園戀情似乎不可避免,孩子們感情萌動并不奇怪,為難的是沒有人系統地教給他們行為的界限,比如要不要告白?對方回應和不回應,分别應該怎麼辦?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
在青春期孩子的感情問題上
父母依然是 " 局外人 "
盡管今天很多父母對待孩子的感情問題,相比上一輩人,已經開明了很多,也渴望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
但是,在青春期孩子的感情問題上,很多父母依然是 " 局外人 "。
外灘君詢問了一些有過 " 早戀 " 經曆的孩子,他們在遇到情感上的困惑時,并不會主動向父母吐露和尋求幫助。
學生 S,她告訴外灘君,自己在初中時候就有過談過男朋友,但是并沒有告訴父母。但是她又隐約覺得,父母是不是在 " 揣着明白裝糊塗 ",因為一直有男孩子送自己東西,他們不可能有所不知。
可既然父母不主動聊這件事,S 也就索性不公開了,而且她也不覺得,父母能夠幫上自己什麼。
S 就讀的是一所體制内的公立初中,老師管理比較嚴格,身邊很多同學因為早戀問題,被老師約談,并威脅要打電話給家長,采用各種手段強制強制來拆散學生。
" 搬出戀愛影響學習這套理論的老師,其實挺傻的,"S 表示,這一說法沒有多少學生會聽得進去,也不符合現實情況。身邊同學和朋友,在談戀愛的同時依然保持很好成績的,比比皆是。
後來 S 高中就讀了一所國際化學校,校園氛圍更包容開放的情況下,身邊同學戀愛的情況反而不多了," 生活太充實了 "。包括她自己,更多時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緊張的 IB 學習、各色各樣的校園社團活動和選修課當中。
小留學生 M 也有這樣的迷茫。他是在美國一所寄宿制高中就讀,和國内父母之間存在的不僅是時差,還有很多 " 秘密 "。他說自己談過好幾段戀愛,一般在情感上遇到問題,會去找自己的死黨或者哥哥姐姐尋求幫助。
而 M 所在的高中,雖然會提供一些性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他覺得,學校這方面的教育做得很差勁,和戀愛相關的引導課程,則根本沒有。
對于學生 B 來說,父親就是那個完完全全的 " 局外人 "。她在高中時期有過一段戀愛,但是 " 死也不可能告訴我爸,他會把我殺了。"
不過好在,B 的母親給她提供了很多支持。她知道自己對青春期孩子所能施加的影響十分有限,所以會提前和設下約定:
比如,高中之前最好不要談戀愛;
和異性相處要把握尺度,不能晚歸;
要有自己的思維判斷,去思考每個人行為處事背後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如果遇到情感上的困惑,可以和自己交流。
B 的母親很聰明,相當于提前給女兒設立了 " 路标 ",也給了她足夠的安全感。
她很慶幸,在遇到情感困惑的時候,可以放心去尋求母親的幫助,母親會陪着自己一起去分析,對方行為的背後原因,理解對方,然後放下。這化解了一個内心敏感的女孩,在青春期可能會遭遇的 " 狂風暴雨 "。
如今,B 回憶自己的高中戀情,更多的是感恩。" 非常感謝有那樣一個契機,讓我去近距離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以及原生家庭的烙印會對人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可以說,那一段不成熟的戀情,反而讓我今天變得更成熟。"
但是,并非所有孩子都如此幸運。
《藏在書包裡的玫瑰》是中國第一部中學生性問題訪談實錄,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和青少年心理研究者張引墨用 15 年時間,跟蹤采訪了 20 位少男少女的真實經曆,揭露了在學校和家庭兩性教育缺位的情況下,那些真實而隐秘的傷痛。
" 在面臨青春期戀愛的困惑時,被訪者無一選擇與父母分享。家長和老師對于、性教育的有意回避,和少年兒童在面對性困惑時的失語,常常引發青少年草率了結的性沖動,以及在此後長久不散的擔憂與自我否定,部分被訪者甚至因性羞恥留下了長久不散的心理陰影,甚至人生選擇的偏誤。"
張引墨表提醒," 成年人對孩子的态度、一言一行一舉,尤其在性教育部分,制造了一個不能讓孩子說真話的現實。而孩子們的真實世界,和他告訴你的世界,是兩回事。"
學校教育缺位,
如何給予孩子一些具體的指導
其實,如何對待青春期孩子必然會萌發的情愫,做到科學引導,一直都是擺在家長和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資深教育工作者魏智淵老師在《學生早戀了,老師怎麼辦?》一文中表示:
" 過去的教育,隻關注分數,而不關注活生生的人。因此,才将早戀定義為一種有待糾正的錯誤,沒有意識到學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并且需要理解和尊重。今天的教育,既然以人為目的,就不能簡單地采用功利主義的打壓或勸導,甚至加以懲戒,這是一種專制的方式。
在學生的生活中,必然面臨與異性的交往問題。教育者不能在‘視之為洪水猛獸’與‘放任自流’之間走極端,需要指導學生正确地理解和處理情感問題。
問題是,今天的學校和家庭,做好準備了嗎?"
現實情況是,在目前國内大多數學校裡,兩性教育和愛的教育,都是缺位的。青春期孩子遇到兩性問題和情感困惑,求助無門,都是獨自在黑暗中尋找出口。
哪怕是外灘君訪問到的一些來自國際化學校、海外高中的學生,也都表示,沒有從學校得到什麼支持。
當學校教育缺位,家庭就成了孩子最後的堡壘和港灣。
那麼,想要為青春期孩子 " 保駕護航 ",父母能做什麼?
1. 從小建立信任關系,讓孩子願意溝通
如何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内心,讓他們願意和父母傾訴和分享,這是很多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
外灘君認識一位美高學生家長,她與青春期兒子 Joey 幾乎保持無話不談的朋友關系,母子倆還用業餘時間開辦了一檔親子對話音頻節目,分享海外讀書見聞。
當外灘君詢問 Joey 媽媽,和一個青春期大男孩保持如此融洽的關系,有什麼秘訣?
她表示,當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才來建立關系已經晚了。親子之間的信任關系,需要從小就開始建立。
比如,她會在 Joey 從小就營造出一種家庭内部可以無話不談的氛圍,也會和丈夫做好分工,對情感教育和兩性教育話題的探讨,貫穿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
" 我們可以做一個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可以聊的契機,而不是突然之間密集轟炸。完全可以借助一些網絡事件、熱點新聞,前段時間吳亦凡、李易峰‘翻車’,都是很好的兩性教育素材,也是價值觀傳遞的好機會。"
此外,對于戀愛是否會影響學習,Joey 媽媽也看得很長遠。
" 戀愛本身也是要學習的,并不是每個孩子畢業走向社會,都會有很好的感情處理能力。相比較知識學習,戀愛帶給孩子的,何嘗不是一種很有價值的青春期自我認知和探索。"
她表示,如何與異性相處?應該用什麼标準選擇另一半?如何在親密關系中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何正确對待性行為?如何預防和阻止性侵害……這些問題,如果課堂不教、父母不說,就相當于将教育陣地拱手讓給了 " 别人 ",這才是風險。
2. 傳遞健康的愛情觀,給孩子一些具體的指引
今天,越來越多家長都已經意識到,如果能進行合理引導,幫助孩子在學業和情感之間尋求平衡,一份純潔的校園感情,甚至可以轉化成孩子向上的動力。
但前提是,我們需要教孩子學會愛自己,尊重自己,充滿自信地與他人互動,最終成為一個陽光健康,也能給他人帶來幸福的人。
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标,就需要成年人主動承擔起責任,發起話題、清晰引導,不僅給青春期孩子一個安全的分享出口,還要能夠給予一些具體的指引,包括足夠的信息,一些解決辦法,以及明确的底線。
魏智淵老師就曾在《高手父母》一書中,和女兒透徹地聊了聊 " 愛情觀和擇偶觀 "。
他嘗試讓女兒去思考,對方吸引自己的究竟是什麼?因為在吸引力的背後,折射的,恰恰是生命中最深的需要。
除了弄清楚對方吸引自己的原因之外,他建議女兒要繞開有以下這些特質的男孩:
1.小氣吝啬的男孩。
2.滿嘴髒話缺乏教養的男孩。
3.與其他人相處時表現自私的男孩。
4.有暴力傾向尤其是炫耀暴力的男孩。
5.舉止輕佻,見了美女就往上湊的男孩。
6.缺乏才華,一無所長的老好人。
7.沒本事,也沒想着要學本事的不上進的男孩。
8.媽寶男(會特别強調讓你孝順他父母)。
9.有明顯心理疾病的男孩(不要試圖拯救他)。
他還提醒女兒,輕信是女孩子在談戀愛時最大的危險;不要沉迷于對你好的人,真正優秀的男孩,不會花所有的時間來讨好你。且一個人對陌生人的态度,最容易反映出他的本性。能經常發乎本性地幫助陌生人的人,内心是善良的,這種善良,會讓他在和你交往時留有底線。
除此以外,如何保持安全距離,做好自我保護;以及女兒的性格,可能會遭遇有哪些問題… …這些方面都有非常具體的建議。字裡行間流露的,是一位父親的智慧和對女兒的愛。
關于戀愛,關于愛與被愛,是一堂青春期孩子都需要知道的課。當我們覺得它的出現還為時尚早,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困擾着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了。
如何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支持,不至于在黑暗中摸索?我們需要動用足夠的耐心和智慧。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