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韓國人對于特斯拉的熱情好像并沒有那麽高。
據韓國研究機構 Carisyou 和韓國貿易部的數據顯示,1 月份特斯拉在韓國僅賣出 1 輛電動汽車,而去年 12 月份這一數據還在千輛以上。
雖然銷量下降的并不止特斯拉一家,根據 Carisyou 的數據顯示,統計所有汽車品牌後,1 月在韓國注冊的新電動汽車數量也較 12 月下降了 80%。
整體而言,由于利率上升和通脹導緻消費者縮減支出,以及對于電動汽車安全、補能體系等的擔憂,韓國電動汽車市場正面臨消費者熱情減退的局面。
不過,對于特斯拉而言,這是其自 2022 年 7 月以來,還是第一次出現如此糟糕的銷量表現,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
有分析認爲,韓國的電動汽車銷量也會受到季節性波動帶來的影響,也即是韓國也有賣車的淡季。許多人會避免在 1 月份買車,因爲他們想等待新的補貼政策的出台。
特斯拉在韓國的一位發言人也解釋稱,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爲消費者在确認補貼政策之前,普遍會推遲購買電動汽車的決策。
也即是,在新的補貼政策出台之前,消費者不會着急去買一台電動汽車。雖然早買早享受,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想當韭菜,等一等說不定能省下不少錢。
類似國内之前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爲了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韓國政府也出台了電動汽車補貼方案。去年的規定是,隻要購買低于 5700 萬韓元的電動汽車就可以獲得全額補貼。
由于使用了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锂電池,去年 7 月特斯拉将中國工廠生産的 Model Y 在韓國的售價定爲 5699 萬韓元,這一價格不僅比美國制造的版本便宜 2000 萬韓元,更是剛好低于 5700 萬韓元的補貼門檻,使得購買的消費者有資格獲得全額政府補貼。
這一舉措在當時被視爲特斯拉積極開拓韓國市場的重要舉措。在 2023 年,中國産的 Model Y 在韓國的銷量達到了 13885 輛,在韓國進口電動汽車中銷量排名第一,是韓國市場最受歡迎的車型之一。中國也成爲繼德國之後的韓國第二大電動汽車出口國。根據韓國國際貿易協會(KITA)的數據顯示,這一排名相比 2021 年上升了三位。
然而,今年韓國政府對這一政策進行了調整。
2 月 6 日,韓國環境部公布了 2024 年新版電動汽車補貼方案——今年購買價格低于 5500 萬韓元的電動汽車最多可獲得 650 萬韓元國家補貼。
價格一直被認爲是汽車競争力的重要部分,因此外界也認爲,韓國政府修改補貼規則的一個主要考量就是爲了提高本國電動汽車的競争力。
去年中國産 Model Y 的銷量與韓國汽車制造商的電動汽車銷售疲軟形成鮮明對比。現代汽車 IONIQ 5 的銷量在 2023 年上半年突破 9000 輛,但在 7 月至 11 月期間下降至不足 7000 輛。起亞的 EV6 同期銷量也出現下滑。
除了政府出台補貼政策之外,以現代汽車和起亞爲首的韓國主要電動汽車制造商正在重新制定戰略,今年想要通過重點銷售更便宜的電動汽車來遏制 Model Y 的日益普及。
現代汽車計劃今年銷售的 Casper EV,價格範圍在 3000 萬韓元以下。起亞還計劃于 2024 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發布 EV3 和 EV4 等較小型電動汽車系列。
不過,根據此前的消息,特斯拉計劃今年在韓國推出更便宜的 Model 3 版本,也将配備中國制造的磷酸鐵锂電池。有分析認爲,新款 Model 3 的價格可能會定在 5500 萬韓元以下,以便獲得全額政府補貼。
除此之外,韓國環境部還計劃根據電動汽車的能量密度和可回收價值區分稅收抵免金額,并計劃在 2 月 15 日之前收集有關改革規則的意見。
與中國市場不同,韓國此前力推三元锂電池技術。相比三元锂電池,磷酸鐵锂電池的成本優勢也更爲明顯。韓國媒體稱,磷酸鐵锂電池的成本比三元锂電池便宜 30% — 40%。
不過,由于能量密度較低,磷酸鐵锂電池的回收成本也比較高,經濟性比較低。而三元锂電池則由于鎳、钴、錳等元素含量均較高,當退役電池進入回收處理環節,可以提取其中的鎳、钴、錳等金屬材料用于加工制作電池的正極材料,實現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
因此,外界分析認爲,這可能有利于配備三元锂電池的韓國汽車制造商賣出更多的電動汽車,而對于配備了中國磷酸鐵锂電池的電動汽車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過,根據韓國媒體報道,一些規模較小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和外國電動汽車進口商正在抗議韓國環境部最近的措施。比如 KG Mobility Torres EVX 電動 SUV 就搭載了比亞迪的磷酸鐵锂電池,這一規則的改變顯然對其不利。
不管是因爲補貼政策的改變,還是因爲其他原因,不可否認的是,韓國的電動汽車市場并非像國内市場那樣發展如此之快,特斯拉在韓國市場的表現和影響力也遠不如國内。2023 年特斯拉賣了 180 萬輛,有超過一半是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産,其中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突破了 60 萬輛。
對于韓國市場,特斯拉接下來或許将面臨更大的挑戰。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韓敬娴,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