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發現這個時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閱讀後,我決定除了推薦童書,也做一些成人書籍的推薦與解讀,尤其是适合女性的書籍解讀。
隻有我們自己先豐富了,才有餘力帶動孩子提升。
今天是成人書籍解讀的第2本書,我們一起來讀毛姆的作品《面紗》。
▲來源:當當
推薦版本:西西弗定制版
版本推薦理由:美就一個字!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姐妹。
浮躁的時代,千媽陪你安靜讀書,閱讀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爲我們帶來豐盈的靈魂和寬廣的認知。
終于要講《面紗》了,每天催更的你們開心嗎?
其實我并不清楚,爲什麽那麽多人如此期待我講《面紗》。
或許,是因爲它身上 " 言情小說 " 的标簽契合了人類暗戳戳的八卦心理?這部作品聚集了出軌、背叛、報複等諸多狗血元素,但我想說,如果僅僅是講 " 言情 ",它絕不可能與《刀鋒》《人性的枷鎖》并稱爲" 毛姆剖析人性的三大力作 "。
它還被譽爲女性精神覺醒之必讀,個人覺得比波伏娃的《第二性》更适合普通女性閱讀,因爲沒那麽尖銳,隻是将一位女性從膚淺虛榮、貪圖享樂變成不再依賴外界,獨立意識崛起的成長故事娓娓道來,啓迪我們去思考什麽是愛,以及女性應當追求怎樣的人生價值。
接下來,我就以原著内容爲藍本,從女主角凱蒂兩次重要的成長節點切入,聊聊《面紗》隐藏在 " 言情 " 下的真實内核。
凱蒂的第一次成長
粉碎戀愛腦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假如你是一位資産階級标準淑女,你認爲自己畢生的事業應該是什麽?
《面紗》中,賈斯汀夫人用她的苦心孤詣告訴你,是吊個金龜婿。
女主角凱蒂和她的妹妹多麗絲從一開始,就是母親賈斯汀夫人待價而沽的商品。
▲來源:電影《面紗》截圖
因爲凱蒂外形出衆、氣質超群,賈斯汀夫人對她的要求很高,迫切希望她能找到一個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都相配的追求者,可惜直到第五個社交季結束,凱蒂也沒有嫁出去。
賈斯汀夫人不想浪費時間,立刻轉頭培養向來不受重視的小女兒多麗絲。
妹妹多麗絲很聰明,首個社交季結束,就找到一位準男爵繼承人做自己的未婚夫,并與對方定于當年結婚。
姐妹間離奇的勝負欲,以及對擺脫母親控制的渴望使得凱蒂在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與細菌學家沃爾特匆匆結爲連理。
婚後,凱蒂便開始厭煩沃爾特沉悶的性格,在虛榮心的指引下,出軌了長相英俊、風趣幽默的查理。
不少讀者從道德層面譴責凱蒂,但其實我們剝離道德禮法來看,凱蒂的行爲恰恰反映出了她的天真。
那時的她被社會性裹挾着步入婚姻,内心卻依然充滿對愛的渴望。
和大多數年輕女性一樣,凱蒂以爲那些讓人臉紅心跳的情話,月下的歎息,長久的擁抱,在晶瑩珠玉映襯下閃閃發光的歡愉就是愛情,于是她不顧一切投入,卻對殘酷現實一無所知。
與凱蒂比起來,查理的妻子反而有着世俗的成熟。
她把做好男人的 " 正宮 " 當成畢生事業,不遺餘力地陪丈夫應酬上級,爲丈夫結交太太圈的人脈,做一個人人稱道的賢内助。
所以,盡管查理并不愛自己的妻子,但因爲她對他來說非常有用,并且營造夫妻關系良好的假象有助于他官運亨通,他便心安理得地享受着 " 外面彩旗飄飄,家裏紅旗不倒 " 的雌競福利。
而這一切,都是天真的凱蒂所不了解的。
那麽,凱蒂是從什麽時候獲得第一次成長呢?
是從她的丈夫沃爾特得知奸情後。
說到男主角沃爾特,我特别想要對這個有意思的男人多加些筆墨。
小說中,成長前的凱蒂并不喜歡沃爾特的性格,覺得他沉默寡言,缺乏樂趣。
▲ 來源:電影《面紗》截圖
但作爲讀者,我對沃爾特是欣賞的。
沉默寡言不代表他内心無貨,相反,在那幅冷酷自制的外表下藏着一顆炙熱的心,他對凱蒂的愛,更多體現在行動中,而不是言語上。
并且,沃爾特是一個非常深刻的人,從他處理凱蒂出軌這件事就可以看出。
他沒有暴跳如雷,而是利用凱蒂的自尊心,激她做出選擇:
她可以跟查理提出結婚,但若查理不肯保證離婚娶凱蒂,凱蒂就要與沃爾特同往湄潭府,一個瘟疫肆虐的中國小城。
深谙人性的他,知道查理絕不會離婚娶凱蒂,但他要凱蒂親自去驗證。
凱蒂從查理那裏得到了如沃爾特所料的答案:
" 親愛的,我也愛你。可我們不是生活在荒島上,而是處在這個身不由己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隻能盡力做到最好,你真的要理智一些。"
當凱蒂心中對愛的幻想被摧毀,不由得對情夫發出歇斯裏地的怒吼:
" 他早就看出你愛慕虛榮,懦弱,自私自利!他要我用自己的眼睛看清你的本質,他知道,遇到危險,你會跑得比兔子還快,也知道,我以爲你一直愛着我是在自欺欺人,因爲他十分清楚你隻愛自己,他知道你會爲了自身的毫發無損而眼睛也不眨一下地犧牲掉我。"
書評區不少人質疑沃爾特的獨占欲,接受不了背叛大可以離婚,放手就是,何必撕碎她的幻想,再逼她一同赴死。
但吊詭的是,沃爾特冷酷獨特的報複方式,對凱蒂來說雖然殘酷,卻也成就了她。
正是在沃爾特不自覺地指引下,凱蒂完成了第一次自我成長。
她親眼見證了冷酷社會異化中,自私卑劣人性下根本不存在 " 愛 ",也明白了自己将 " 欲望 " 等同于 " 愛 " 的行爲是何等幼稚。
所以,我對小說中占有欲的理解有些不一樣。
真正的愛,本身就包含占有。
如果沃爾特深刻的愛所演化出的占有,使凱蒂的自我得以提升,這占有,何嘗不是他們之間宿命的羁絆和緣分。
凱蒂的第二次成長
與世界産生深刻連接
凱蒂的第二次成長,發生在湄潭府。
所以我說,沃爾特這個角色真的很有意思,背叛的仇恨和無法舍棄的愛意交織在他心中,灼燒着他,讓他無比疼痛。
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就是凱蒂靈魂的領路人,她最爲重要的蛻變皆因他而起。
剛到湄潭府那段時間,凱蒂還沉溺于情感幻滅後的低落情緒裏。
不久後,在沃爾特的引薦下,凱蒂前往湄潭府的修道院拜會當地修女,百無聊賴的她決定留在那兒,和修女們一起照顧孤兒。
修道院的工作讓她意識到,她完全能夠自食其力,而面對瘟疫這個人類共同的敵人,不分種族、不分性别的互幫互助,也讓凱蒂感受到了這個世界除了兒女情長之外的世間大愛。
她忘卻死亡的威脅,全身心投入其中,與修道院長和修女們結下了深厚友誼,也幫助了許多戰亂中無家可歸的孤兒們。
這種通過付出汗水,與世界産生深刻連接的方式,讓凱蒂徹底從過去的迷夢中走出,識破了查理和他所代表的某種社會人身上的 " 小 "。
與此同時,她看到身爲醫生的沃爾特在疫區認真做事,救死扶傷,那是成長後的她,第一次真正理解沃爾特身上的 " 大 "。
" 她們談論沃爾特的話是她沒有想到的,在誇贊沃爾特時,修女們語氣都變得十分溫和,說來也奇怪,在得知她們對他的印象這麽好時,她不由得感到了一絲激奮和自豪。"
▲來源:電影《面紗》截圖
曾經的嫌棄,慢慢演變爲敬意。
她想以沃爾特爲目标,做一個像他那樣優秀的人。
這段章節裏有個細節,讓我十分觸動,是寫凱蒂帶一群孤兒做遊戲:
" 凱蒂水靈靈的眼眸裏閃爍着亮光,豐美的頭發在和孩子們歡笑戲耍中變得越發蓬松秀美。"
可能,連沃爾特也沒想到,凱蒂身上竟有着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她沒有被前半生的荒唐耗盡心力,而是發現曾經被海市蜃樓愚弄時,仍然堅定不移走上一條困難重重的覺醒之路。
她真實參與到勞動中,親眼看見 " 天地之廣大,日月之浩渺 ",發現自己身上除了做依附于藩籬的菟絲花和追求飲鸠止渴的捧殺之外的人生價值。
遺憾的反而是沃爾特,他最終未能超脫桎梏去擁抱凱蒂。
他們明明有着同樣的倔強和純粹,是靈魂相似的愛人,卻不自知。
小說中,毛姆借凱蒂的話道出沃爾特的壓抑:
" 凱蒂認爲沃爾特應當欣然接受一次情感的突湧,把自己從怨恨的噩夢中解放出來,然而他愚蠢得令人憐憫,當情感突湧時他會用盡全力壓抑。人生苦短,痛苦繁多,還如此折磨自己,難道不可悲嗎?"
他本可以悲憫地托起她被社會踐踏的命運,接受她由工具到活人的涅槃重生,得到成長後的她那發乎靈魂深沉的愛。
這是我讀完原著後唯一的意難平。
但後來想想,這樣的結局或許也是毛姆特意的安排。
如果沃爾特沒有抱着強烈的自尊與固執在瘟疫中死去,如果兩人意識到彼此皆爲救贖,那就不會有凱蒂孤獨地遠行。
然而,唯有孤獨,才契合一個女性超越層層枷鎖,最終回歸自我的内核。
EASTWEST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看似講述愛情,實則深刻剖析人性以及完整展現女性自我成長的現實勵志作品,它值得每一位女性反複閱讀。
在接受教育并廣泛參與社會化生産的時代裏,女性可以享受愛情的美好,在愛情裏得到正向的精神滋養,但是不要把愛情當作畢生的奮鬥目标,女性的價值應該是 " 見天地、見衆生、見自我 ",用獨特的方式,告訴這個世界你來過。
同時,這本書也可以作爲男性攬鏡自照的醒世箴言。
男性大可以從 " 情緒羞恥、大男子主義 " 這些社會性桎梏中超脫出來,坦誠表達情感,用全新的視角,正視來自身旁的女性力量,倘若她們中有一些人,在突破自我的邊緣踯躅不前,也請你們寬仁地助她們一臂之力,畢竟,解放女性生産力,也是在解放你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