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鍾雨欣
編 輯 | 蔡姝越
" 在網上買根蔥都要我開通貸款 "" 買份早飯被分了 36 期支付 " ……這不僅網友簡單的吐槽,更是當前各類 App 花式 " 求借錢 " 的寫照。
在我們日常使用的各種軟件中,可能藏着數十個網貸業務的入口,通過優惠支付、贈送會員、默認選擇等方式引導消費者選擇借貸服務,而用戶稍不留神就可能 " 被套路 "。
互聯網的盡頭果真是借貸?
其中,有的軟件還會将借貸服務入口放在明顯位置。例如,看似和金融 " 八竿子打不着 " 的美顔軟件——美圖秀秀和美顔相機,将 " 借錢 " 入口置于首頁熱門修圖功能之間,十分顯眼。
(美顔相機 App 首頁 )
而餓了麽、美團則選擇在用戶個人主頁 " 我的 - 我的錢包 " 将借款功能做重點展示。" 每次點外賣看到 ' 我的錢包’裏的紅色小氣泡總忍不住想點進去,看起來太像未讀消息了。點擊進去之後才發現是讓我申請貸款額度的。煩人的是,退出之後,過陣子紅色小氣泡又會繼續出現。" 網友陶女士說。
(美團 App-" 我的 " 頁面)
(餓了麽 App-" 我的 " 頁面)
另一位用戶則表示,自己在點外賣時被優惠信息引導開通了月付功能,一種類似于花呗的 " 先用後付 " 服務。" 開通之後 App 還會出現彈窗,用無門檻優惠券引導開啓月付優先付款。"
記者發現,使用 " 蜜糖攻勢 " 吸引用戶借貸的軟件不在少數。例如,攜程的機票購買界面會出現 " 您有 30 元機票立減券待領取 " 的活動字樣,點進去實際是借款服務;愛奇藝和芒果 TV 均打出了 " 免費送視頻會員 " 的廣告,百度網盤則稱 " 網盤 VIP 免費送 ",這些所謂 " 贈送 " 的會員服務,往往以首次獲得額度并使用借款功能爲門檻,用戶可享有會員權益的時間爲一至六個月不等。
在某消費者投訴平台上,不少網友投訴稱自己經曆了 " 誘導式網貸 "。其中一位表示," 每次打開視頻 App 進去就有消息推送領 VIP 月卡,點進去就讓你貸款首次取用才有得領,這不是明擺着坑人嗎?"
爲何各類 App" 紮堆 " 推出借貸服務,花式 " 求借錢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爲,其實這是數字金融的大趨勢。數字金融的本質就是 " 無處不在的金融 ",将金融功能嵌入到各類應用場景當中。
" 對于 App 來說,其動機在于利用金融營銷來實現流量變現,而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其動機在于利用 App 流量來獲取客戶。隻不過,這種推介往往會出現過度、虛假等問題。"盤和林說。
DCCI 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提出了四個關鍵因素," 第一是盈利驅動,放貸是一種可以獲得高利潤的業務,通過收取利息和服務費,App 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第二是用戶粘性,提供貸款或分期付款等功能,可以增加用戶對應用程序的依賴,提高用戶活躍度和停留時間。第三是跨界合作,許多 App 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同推廣相關服務,實現雙赢。第四是數據收集,放貸也允許 App 收集用戶的财務信息,這對于數據驅動的業務模型是有價值的。"
隐私洩露、過度負債等風險暗湧
" 無處不在的金融 " 大大降低了借錢周轉的門檻,但在 " 滿屏皆是金融 App" 的當下,隐私洩露、過度負債等風險暗湧,引起公衆關注。
平台誘導貸款的 " 連環 call" 就是讓部分消費者頭疼的問題之一。例如,有哈啰單車的用戶表示,經常收到平台電話邀請自己貸款,且每次的來電号碼和 IP 地址均不同。" 對方是機器人,無法與他進行溝通,已經影響了我的生活日常。"
記者在實測某視頻軟件借貸功能時,平台提示需要掃描身份證照片,由于當時身份證不在身邊而選擇了退出借貸界面。随後,記者接到了号碼開頭爲 "171"、地址爲河南平頂山的電話,對方詳細介紹了上述借貸産品,經溝通發現,來電通話方爲 AI,其大部分時間都在 " 自說自話 "。記者多次嘗試回撥,該号碼卻無法接通。
還有一些糾紛則涉及到分期付款的服務費問題。常見的投訴集中于平台誘導用戶進行分期還款,并收取分期服務費,而提前結束分期也将收取相應服務費。
記者實測發現,相關平台在誘導用戶開通借款額度、使用分期付款方式時,通常對優惠信息及開通按鈕作突出展示,如标紅、閃動等,但未對服務費做重點說明,服務費相關規定需要點入具體的服務協議中方可查看。
值得注意的是,用戶在開通借貸功能時," 同意協議 " 的選項往往爲一鍵勾選或一鍵點擊,但實際包含征信授權、信用付款、個人信息授權等多個協議,例如攜程 " 拿去花 " 需要用戶 " 打包式同意 "8 個協議,開通京東白條涉及的用戶協議數量爲 5 個,而關于服務費的相關規定就位于這些繁複的協議文本之中,難以快速察覺。
(攜程 " 拿去花 " 相關服務協議)
(京東白條相關服務協議)
"App 誘導式網貸的風險在于金融信貸産品本身,有隐私風險、誘導客戶盲目借款的風險,還有虛假宣傳、虛假承諾、誤導客戶的風險。" 盤和林表示," 當然,也要看到,并不隻是 App 渠道有此類風險,銀行櫃台同樣也可能出現問題。隻不過,App 在用戶面前展現更加頻繁,其風險更加顯性。"
劉興亮指出,一些不正規的 App 可能會濫用或非法出售用戶數據,導緻用戶隐私洩露。同時,由于貸款易于獲得,消費者可能會過度借款,導緻負債累累。
"高利率和隐藏費用、不明确的條款也值得注意。一些貸款産品可能帶有高額的利率或難以察覺的費用,誘導式廣告可能會隐藏重要的合同條款,導緻消費者陷入不利的情況。" 劉興亮說。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肖飒表示,針對網貸市場的種種亂象,中國銀保監會去年發布了《關于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誘導的風險提示》,其中就提出了網貸平台所存在的諸如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信用卡分期等業務,誘導消費者超前消費等行爲。
" 結合實踐,網貸如果在營銷過程中存在着混淆、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信用卡分期等業務的行爲,将有可能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此外,網絡平台的網貸還可能存在着過度收集、濫用客戶信息的行爲,比如不當獲取消費者外部信息,使得消費者的信息安全權置于極大風險。" 肖飒進一步補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8 月,默安科技創始人兼 CTO@安全 _ 雲舒曾在社交媒體上透露,自己在攜程購票時莫名其妙被選擇貸款服務,并在未被通知的情況下導緻 1000 元的貸款逾期。随後,其删除了相關内容。但記者搜索發現,在社交媒體上,用戶吐槽自己被引導貸款且未收到充分告知的情況并非個例,不止攜程,其他平台也存在此類問題。
若 App 在用戶開通貸款功能後,将貸款支付作爲默認付款選項,且未做充分的還款提醒,造成消費者貸款逾期,責任應由誰承擔?
肖飒結合《電子商務法》第 19 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9 條分析指出,上述行爲涉嫌利用技術手段、格式條款強制交易,侵害了消費者所享有的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在合意缺位的情況下,倘若運營方擅自将款項付至用戶的賬戶中,相較于借款,二者更可能形成不當得利的法律關系,用戶僅負有返還本金的責任,無需對利息與期限擔責任。
專家呼籲平台守好營銷底線
實際上,早在 2020 年,中國銀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布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就督促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加強經營管理," 業務辦理應當遵循公開透明原則,充分履行告知義務,使借款人明确了解貸款金額、期限、價格、還款方式等内容,并在合同中載明。禁止誘導借款人過度負債。禁止通過暴力、恐吓、侮辱、诽謗、騷擾方式催收貸款。禁止未經授權或者同意收集、存儲、使用客戶信息,禁止非法買賣或者洩露客戶信息。"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相關平台和機構應守好自身底線,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
" 相關平台和機構應爲用戶提供關于貸款風險的教育和資料,同時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做好數據安全保護,避免誤導性或過度的營銷策略,尊重用戶的選擇。" 劉興亮說。
肖飒指出,在客戶信息安全方面,根據《移動金融客戶端應用軟件備案管理辦法(試行)》,金融機構在客戶端軟件上架之前,應當辦理備案。其次,設置了借款功能的 App 平台應按照與 App 收集處理個人信息有關的指引,核查并完善《隐私政策》、《用戶協議》等有關個人金融信息的後台處理規則以及前端設置。比如,以字體加粗、标星号等方式顯著标識敏感信息類型,明示告知消費者個人信息處理規則等。此外,App 應參照《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範圍規定》在最小必要範圍内收集處理個人金融信息,并在收集處理前獲得消費者的同意。
盤和林建議,打通投訴、維權渠道,不能由平台、由金融機構自行解決,監管要直插到底,聽到消費者的聲音。另外,金融機構要提升透明度,公開借貸資金來源,區分聯合貸、助貸、自營貸等。
面對 App 花式放貸的情況,消費者應如何避坑?
在肖飒看來,首先,消費者要提高保護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識,認真閱讀合同條款,不随意簽字授權。其次,消費者應注意保管好個人重要證件、賬号密碼、驗證碼、人臉識别等信息。此外,合法的網貸平台應該在中國人民銀行備案,消費者在申請貸款的時候,可以通過中國人民銀行的官方網站查詢平台的備案情況。
" 正規的網貸平台都會對借貸者的年齡、個人征信、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等進行合理的風控審核。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僅憑身份證 3 分鍾即可放款或貸款利率過低,那很有可能是貸款騙局。" 肖飒提示。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肖楠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