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陳哲 / 文 恒大公布嚴重資不抵債後不久,碧桂園兩筆美元債在 8 月 7 日出現了利息的延期支付。旗幟性企業的危機顯現,讓原本脆弱的房地産生态再次承壓。
碧桂園出險,很多非地産圈人都在關注。大家最關心,它會不會倒。從這家公司的反應來看,似乎并不樂觀。一些人保有期待,說債務的 30 天寬限期内,可能還有轉機。但是我認爲,僅憑碧桂園自身,這次要渡過難關的可能性小。
碧桂園面臨一個什麽局面呢?公司内部财政情況,當下沒有深入調研,說不清楚。但從大面上理解,好比一個 200 斤的壯漢,原來一天吃二斤白面,背 100 斤的行李,走着還算穩當。現在說是困難時期,一天隻安排兩個窩窩頭,還是要背 100 斤,背着還不能放下,這就勉爲其難了。誰知道,困難時期一晃就是三年,壯漢也耗成了病人。
碧桂園與恒大,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較,還有人說它是 " 恒二 "。初看起來,他們有同類項,比如規模巨大,比如重點在下沉市場。但是,碧桂園不同于恒大,無論是公司的基本面,企業文化,還是公司當下所處環境,都大相徑庭。必須預見到,碧桂園如果倒下,會産生的一系列效應,我們可能面臨難以解開的局面。
首先從基本面看,這是一家以監管層标準衡量表現優秀的公司。優秀公司的倒下,對我們維護樓市健康發展的決心是一個重創。
回頭去看,這一輪房地産調控始于 2020 年 8 月,住建部、人民銀行等機構針對房企 " 高杠杆、高負債、高周轉 " 的普遍性問題,制定了 " 三道紅線 " 的标準,要求房企在 2023 年底前實現 " 三道紅線 " 都不越線:即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産負債率小于 70%、淨負債率小于 100%、現金短債比大于 1。
在标準發布後的兩年中,市場下行與疫情疊加。在這樣的情況下,碧桂園通過銷售回款和資産處置,降低銷售資産規模和财務經營杠杆,從 2020 年的踩一條紅線到 2022 年底一條紅線都沒踩,提前一年達到監管标準。萬億級企業的劇幅瘦身,個中艱辛,外人無法體會。
這兩年來,圍繞 " 兩個維護 " 出台的包括金融十六條等政策不可謂不多,無一不指向積極支持房地産市場和優秀市場主體的健康發展。如果最終的結果,以碧桂園違約爆雷收場,我想,這絕非健康樓市之涵義,也絕非 " 三道紅線 " 的初心。
其次,行業龍頭的倒下,很可能會讓我們激活樓市的種種努力,消弭于無形。
盡管碧桂園沒有恒大那樣兩萬多億的巨額負債,但無論是從經濟體量還是市場地位來說,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要知道,在房地産高速發展的時代,碧桂園連續六七年穩坐行業第一。并且,在恒大、富力等大公司相繼爆雷躺平後的兩年中,面對一再下行的市場,這家公司始終努力維持經營運轉,可以說,爲中國房企扛起了一面大旗,也給市場的活力留下了火種。
2022 年,碧桂園實現了 70 萬套房屋的交付,比萬科恒大加起來還要多。由于在中國城鎮化中紮得深、紮得久,它在廣大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可能要比萬科們還要高。如果這樣的企業都倒下,對市場信心尤其是購房者的信心,無疑會是摧毀性的打擊。我們所期待的政策優化調整後的效果,很容易就被對沖掉了。
況且,對于廣大三四線樓市的購房者而言,房子是一個家庭資産的頂梁柱,碧桂園運轉不暢,可能将他們一輩子的積蓄,置于嚴峻的風險敞口。對更加依靠土地收入的基層政府來說,風險處置難度也會更大。
第三,碧桂園倒下,對所有在努力保交付、努力維護運行穩定、維護投資人債權人利益的企業而言,不僅膽寒,更是心寒。
前邊提到,碧桂園扛起的大旗,也給諸多房企一些表率和希望。此前,無論是資不抵債的恒大,還是率先躺平的花樣年,甚至世茂這樣的企業宣布違約,會給市場主體一些震動,但不會有碧桂園倒下這樣令人絕望。
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曾以這樣的要求勉勵自己的經理人:就算碧桂園倒下,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倒下的房企。有人可能會認爲這是自吹自擂,但是實際上是老楊的自我要求和經營戰略的自信,因此流傳甚廣。
恒大爆雷後,有些企業就地躺倒,也有企業堅持到最後一刻,比如融創、旭輝,而像碧桂園、龍湖、新城這類房企,至今還未實質性違約,這其實是艱難的選擇。我想,堅持者之所以選擇堅持,是因爲它們選擇相信希望,他們選擇相信,一個良性市場不至于此。
我們說,市場的選擇通常是理性的。面對多方環境久久得不到改善的局面,企業理性的選擇應該是,與其在入不敷出、變賣家當中流幹最後一滴血,還不如提前躺倒,做好資産隔離,保證大股東利益。
如果碧桂園這樣的标杆一倒,心氣一洩,不僅僅是民企,包括所謂的混改國企,也沒有理由把維護市場穩定和投資人、購房人利益做優先考慮了。如此,整個市場很可能進入一種利己失序的狀态,這根曾經拉動中國經濟前行三十年,最近又被反複确認的經濟支柱,恐怕也可能搖搖欲墜。
這一兩年,貫穿維護保交樓、穩樓市的政策中,似乎都默默遵循一個原則,保項目不保企業,但是從實際的運行情況來看,效果并不明顯。其實原因也很簡單,論運營效率,市場大部分時候會更高。
因此穩樓市的思路,是不是也可以從碧桂園這裏開始優化。此刻,我們共同面對樓市困難,還是要充分相信市場化、法治化的力量。碧桂園是民企龍頭,積極自救保穩定的 " 自己人 "。這樣的企業,值得拉一把。拉它的邏輯,不僅是拉大股東楊家,也不僅是拉某個市場,而是要通過實實在在的動作,給真正的好企業增信,爲受困市場主體争取恢複的條件和空間。要提振經濟信心,這樣的動作,比什麽都有效。